電商下一戰是“大數據戰爭”?
“電商第一階段是拼信用、拼價格、拼服務,第二階段將拼的是數據化運營,從生產到銷售的各個環節都需要數據指導。”
馬云將“大數據”提升至阿里巴巴三大戰略的“壓軸”,李彥宏用“框計算”來為百度籌謀未來……整個互聯網企業都在達成一個共識:數據是一座金礦。作為互聯網中的電子商務企業,正在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大數據時代爭分奪秒。
阿里首度透露大數據布局
此前,阿里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就提出阿里將構建“平臺、金融、數據”三步走的戰略。
去年,阿里集團架構調整、組建小微金融服務集團先后落定,阿里巴巴的大數據進程就成了頗受業界關注的焦點。
4月11日,在淘寶媒體開放日上,阿里商業智能部首席商業智能官車品覺首次向外披露了阿里大數據進展。
車品覺表示,目前阿里已設立了數據平臺事業部,以及橫跨其他事業部的數據委員會。這個委員會將對數據安全(即開放同時如何保護隱私)、數據質量(保證數據源頭的純潔性和標簽化)、數據化運營(80%懂商業的人來用數據解決問題,20%的人保證讓數據可用)進行重點開發,并幫助集團各個事業部打通底層的數據基礎設施平臺。目前阿里集團與數據打交道的員工約800人,而每天在數據崗位的員工有300-400人。
在回答中國商報記者提問時,車品覺介紹,目前淘寶正在建立“數據的數據”,即數據地圖。每一個數據都由很多個數據產生,建立數據地圖,以追溯到數據的源頭,提高數據的質量和價值。“數據的數據”又稱阿里數據追溯系統,一旦數據在處理過程中“失真”,這套追溯系統會自動預警,自動查找數據計算過程中的疏漏。
車品覺表示,未來,數據將成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阿里集團數據的優勢在于,用戶從搜索到瀏覽、支付,形成深度的交易鏈條,其中每一個節點都將產生大量數據。目前,阿里集團擁有的數據達到30P(1P=100萬GB),規模甚至超過國際上任何一個互聯網公司。
在30P的海量數據資源背后,是阿里對于數據已經進行的初步運用的嘗試,比如推出數據魔方、聚石塔等產品,成立小微金融服務集團。而據透露,淘寶內部正在建立DMP(數據管理平臺),目前僅阿里集團內部使用。“今天,阿里集團數據產品的標桿是阿里金融。我們希望更多的標桿能出現。”車品覺說。
阿里的數據野心并不僅限于淘內。消息人士指出,阿里近期已完成對移動開發者服務平臺友盟的收購。“未來阿里集團的野心非常非常大,希望建立囊括所有與消費相關的數據平臺,包括實體類商品消費數據、服務類商品消費數據、金融相關數據等,再以自己的數據平臺為中心建立Data Exchange Center。也就是說,誰想獲得數據,上我的平臺來,要么用貨幣來換,要么用數據來換。”分析人士指出。
下一戰是大數據戰爭?
“如果說電商第一階段是拼信用、拼價格、拼服務,第二階段將拼的是數據化運營,從生產到銷售的各個環節都需要數據指導。”電商業內人士表示,“電商初級階段是賣商品,未來將是賣數據,賣增值服務。”
從2011年開始,天貓總裁逍遙子開始提“千人千面”。千人千面即意味著消費的個性化,意味著對于買家的精準化營銷和產品推送;唯品會亦把其數據團隊的員工打散在業務部門做輪崗,加強數據商業化分析;銀泰網CEO廖斌也透露早開始對國外企業利用大數據的借鑒。
艾瑞咨詢集團CEO楊偉慶認為,整個網絡營銷已進入到大數據時代,假如不談大數據,任何營銷從業人員都難以精準地把握用戶需求。
而從資本角度看,什么樣的公司有價值,擁有多大的價值,這些都能通過它所擁有的數據規模、數據活性,以及該公司對數據的分析應用能力看出。
華平投資合伙人黃若這樣比喻:“如果將淘寶比作一塊肥沃土地,只要拿一根竹竿往地上一杵,油就會冒出來。油是什么?就是大量買賣雙方產生的所有交易數據背后的商業價值。”
車品覺認為,整體而言,相比很多傳統商業企業早就在線下開始悄悄收集自己的“大數據庫”,現在電子商務企業都在喊“大數據營銷”,但短板還是在數據的應用上、思考上都還沒跟上。
除阿里外,目前互聯網大數據實際已無處不在,眼下亞馬遜可以監視消費者的購物習慣,谷歌可以監視消費者的網頁瀏覽習慣,微博則對我們的朋友關系一清二楚,百度通過大數據幫助企業挖掘商機,騰訊各大產品線中都擁有自己的數據挖掘團隊。不過,車品覺認為,百度的數據量主要以搜索為主,較前端,深度不夠;阿里集團數據的優勢在于,用戶從搜索到瀏覽、支付,形成深度的交易鏈條。
而對于阿里集團來說,未來大數據帶來的價值將遠超當前的廣告和交易提成模式的價值。比如在數據支撐下,阿里可以告訴商戶多少人購買某個商品,哪個款型最受歡迎,有什么樣的點擊率,目標受眾客群平日的愛好乃至消費能力,這對于商戶的生產和營銷的含金量不言而喻。
在杭州,一家飲料企業每天會派出數千名業務員,去拍攝堆放在超市里的礦泉水:水怎么擺放、位置有什么變化、高度如何……這樣的點每個業務員一天要跑15個,每個點拍10張照片。下班之前150張照片就被傳回了杭州總部。
在上海,賣黃金珠寶的周大福已經開始要求售貨員收集進店顧客“看了而最終沒有下單的產品”數據:“假如一個顧客他這次一共試戴了5款戒指,雖然最終為其中1款買了單,但收銀員要將這位顧客試戴的其他4個款式記錄下來,以便做后續數據分析。”
而車品覺表示,國內很多互聯網的B2C公司雖離數據很近,卻還沒有收集這些未成交的負面信息,對于如何用這些數據也不是很清楚。
這其實反映當前數據人普遍面臨的一個矛盾:搜集多少數據才夠?到底什么樣的數據才有用?
“大部分數據還沒有釋放出價值。拼命搜集數據是沒用的,一定要找到價值在哪里。”車品覺認為,現在不少公司做大數據,還沒有意識到數據提煉和安全是很大的問題,還停留在盲目收集階段,不懂得去掉復雜沒用的東西,等于還處于初級階段。從這一點來看,阿里已進入下一階段。
車品覺認為,當前數據面前有三座大山,一是數據質量作為底線。如果原材料不可靠,將無法加以利用。第二,平衡數據安全與開放,開放是硬道理,但開放最大的難題是數據安全。第三,落實數據化運營,只有當大量的員工懂數據,用數據來決策業務,才能說明這家公司開始啟動數據化運營。
包括走在電商最前面的阿里尚且表示,“販賣不是阿里未來的大數據之路”,如何在安全的前提下使大數據產生新的價值與財富,這是阿里巴巴仍在思索的問題,車品覺說:“因為阿里還在路上,而這條路還很新,可供我們參照的‘前車’并不多。”
業內人士也表示,目前大數據對企業的價值首先應該是為用戶帶來好的服務,其次才是挖掘商業價值。“因為掌握大數據意味著掌握了更多的用戶行為模式,有了這些,就能給用戶提供更貼心的服務,而不是急著產生高的商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