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郵政探尋“大數據”生存之道
傳統的信件(Snail-mail)是否已經被時代遠遠地拋在腦后了? 答案是否定的。
眼下,美國郵政(USPS)正把由超級計算技術和大數據帶來的“科技風暴”,當作公司創新發展的“重大機遇”——這家日處理郵件量超過5.28億件的公司,掌握著可能是全球最龐大的數據,這些被USPS視作尚未被開發的寶藏。
其實早在2006年,USPS就已經在“大數據挖掘”方面有所作為。據USPS項目管理高層Scot Atkins介紹,USPS當時建立的龐大的客戶名址IT信息管理系統,盡管由于數據敏感性而極具爭議,但是其在“反交易欺詐(fraud detection)”領域,卻一直有著不俗的表現。
據了解,USPS在全美各地的網點每秒鐘處理6100封信件。當一封信在郵局被掃描時,這封信的相關數據(存放位置、派送路線、重量、體積等信息)會經由“郵政路徑網絡(Postal Routed Network)”傳送到USPS的超級數據庫中,與數據庫中將近4千億條數據進行比較,運用一種復數算法可以甄別出“欺詐行為”,并將測試結果返回給處理中心(delivery center)。
“對信件進行上述一系列的處理平均需要50~100毫秒。”Atkins表示,如果在此過程中出現了“異常”——比如包裹出現了郵資不足或者郵票重復使用的情況,一旦檢測出來,系統就會對信件實施實時攔截,再由分揀人員對其進行特殊處理。這些“異常響應處理”過程也會被系統實時記錄。但凡存在“用郵欺詐”的郵件,都會被移交至美國郵政的檢查服務部門作進一步處理。
Atkins表示,USPS的超級計算項目有效地減少了“用郵欺詐”。盡管USPS未對外公布其由此節省的費用金額,但是他表示,作為像USPS這樣的巨型企業,由于其信件日處理量龐大,用郵欺詐行為的數量也就不容小覷。對于USPS一年數十億美元的財政收入,通過大數據管理帶來的財政節省無疑將至少達到百萬美元級。
“我們發現了一個相當奇特的現象”,Atkins稱,“該項目的最大效用,竟然是由此形成的‘威懾效應’。”他表示,自從2006年開始實施此計劃起,我們發現,“用郵欺詐”行為大量減少。
由于種種原因,USPS的年營收自20世紀中期達到頂峰(注:原文如此)之后,就一路呈現下降趨勢,而近年來公司面臨的另一個營收下降的主要因素,則是信件業務的急劇萎縮。
如何在數字化時代找到新的贏利增長點?大數據是USPS認定的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