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擁堵 瞄上大數據
APEC會議期間,北京市對機動車采取臨時交通管理措施,行政區域內的機動車從11月3日起開始實行單雙號限行。
北京交管部門的數據顯示:早高峰期間,市區主干道網平均車速37.5公里/小時,同比上升18.6%;“122”報警服務臺接擁堵報警6次,同比下降96%。
難道只有遇上APEC會議,首都才能擺脫“首堵”的尷尬?緩解交通擁堵,北京還有哪些新招?
車量倍增咋管理
啟動高峰勤務機制,利用大數據優化警力配置
據統計,截至目前,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已達561.3萬輛,與1999年的114.3萬輛相比,大約是當年的5倍。而北京交管部門交警的數量15年來卻不增反降,1999年約5900名,目前為5800名左右。
車多了,人少了,只能靠提高執勤效率解決。“全員上路、全警執法、全責考核。” 為了最大限度提高路面見警率,北京公安交管部門將所有警力“三人一組”編成700余個執勤小組,規定每周最低執勤時間,全部實名上崗投入路面執勤執法。同時,按照“未堵先知、未堵先疏”的工作理念,在特殊時間節點和平時的早晚高峰,北京公安交管部門都會通過大數據分析,提前研判交通情況,在及時向社會發布信息的同時,預先部署警力,優化警力配置,確保高峰期間警力投入最大化。
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勤務指揮處民警趙彤介紹說,交管部門會在重點擁堵區域部署警力,保障道路通行順暢。
據介紹,與高峰勤務機制實施前相比,北京市區主要道路在早晚高峰期間的平均流量同比上升了7.4%,在車流量逐漸增加的情況下,擁堵的路段卻減少了1.5%。
事故多發咋處置
交警配發定位系統,重點地區一分鐘到事故現場
在北京五環內的道路上,每天都有二三百萬輛機動車行駛,車多路堵導致交通事故多發。
“122嗎?我這出事故了,兩車相撞,地點在西單北大街南口。”接警民警迅速將事故地點輸入電腦,周圍執勤交警的信息隨即呈現在大屏幕上。“張警官,在西單北大街南口,你西面500米處,發生兩車事故,請馬上前往處置。”“明白!”按照重點地區“一分鐘處置”標準,在指揮大廳的大屏幕上,一分鐘內便出現了事故現場處置畫面。
“我們每名執勤的交警都配有定位系統,他的行動軌跡在指揮大廳可實時顯示。”趙彤介紹說,“當我們接到122報警或通過監視器發現問題時,可以迅速查找到距離最近的警力,并直接調配,大大縮短了出警時間。”
此外,為了更好地掌控路面情況,特別是做好重大活動的交通保障工作,北京市公安交管部門還與警航總隊合作,定期派出警力參與空中巡查。“警航直升機上的攝像頭可以將畫面實時傳回指揮大廳,有突發情況時,參與空中巡查的交警還可直接進行現場指揮。”趙彤介紹說,“出警速度有了保證,北京萬車死亡率已降至10年最低。”
公交優先咋保障
精細化控制信號燈,延長公交車綠燈通行時間
“我住的地方地鐵還沒通,不過坐公交車也挺方便的。”陳女士在中關村工作,中關村大街是她每天上下班的必經之路。以前開車上下班時,等紅綠燈是陳女士最頭疼的事,有時過一個路口要等好幾個燈。“說來也怪,公交車總能趕上綠燈,等紅燈時間好像也短。”
“這是公交優先信號控制系統在發揮作用。”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交管科信處副科長林松介紹,為了滿足公交車輛的優先通行,北京市在開辟專用道的同時,還在很多公交車上和路口裝了相關設備,“當公交車距離路口200米左右時,信號控制器將在合理范圍內按照設定好的控制策略,為公交車輛提供優先通行信號,主要是延長綠燈通行時間和縮短紅燈等待時間。”據了解,目前,北京市已在354處路口和4000余輛公交車上安裝了這一系統。“系統控制范圍內公交車輛平均運行時間早高峰縮短了9.18%,晚高峰縮短了6.94%。”
為了進一步提高道路通行速度,從2013年起,北京交管部門還持續開展了“綠波帶”優化專項工作。通過對信號燈進行精細化控制,實現“綠波”方向上機動車僅停一次紅燈即可通過。“‘綠波帶’的應用主要是優化針對晚高峰出城方向的信號燈,有效提高中心城區晚高峰期間向外的交通疏散能力。”據林松介紹,兩年來北京交管部門完成“綠波”優化道路共計26條、涉及路口124處、道路總里程39.4公里,優化后道路平均運行時間減少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