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市場潛力巨頭涌入超重餐飲機器人發展,迎來拐點
簡介:受疫情影響,餐飲業用工荒問題擴大。在這種背景下,成本可控、無人值守、非接觸式優勢的餐飲機器人再次引起了業界的關注。國產餐飲機器人銷量快速增長1萬多臺,進駐1萬家餐廳,其中清浪智能和普渡科技各計劃每年生產1.54萬臺。對應于此.
受疫情影響,餐飲業“用工荒”問題有所擴大。在這樣的背景下,成本可控、具有“無人化、非接觸化”優勢的餐飲機器人再次引起了業界的關注。國產餐飲機器人銷量快速增長1萬多臺,進駐1萬家餐廳,其中清浪智能和普渡科技各計劃每年生產1.54萬臺。
相應地,餐飲企業也很難招到工人。根據同城58家招聘研究院的數據,今年10月,在住宿餐飲行業10大活躍崗位中,服務員、收銀員、娛樂場服務員、廚師、酒吧服務員排名前五,洗碗機、廚師的求職需求同比增長20%以上。此外,餐飲業的人工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人工成本與經營收入的平均比例為21.35%,并以3.69%的增長率持續增長,是餐飲企業中增長最快的成本。
從餐飲機器人市場的競爭格局來看,在產業鏈的前端制造中,不僅有宋新機器人、穿山甲機器人、凡星科技等老牌機器人公司,也有清浪智能、普渡科技、友迪科技、普華智能等新創企業。終端應用方面,JD.COM、阿里等電商零售巨頭,以及美團、餓了么等都在進來。
瞄準萬億美元的餐飲市場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9年我國餐飲業收入達到46721億元,比上年增長9.4%。隨著巨大的市場規模和就業需求,餐飲機器人產品線日益豐富。
在產品形態上,目前有送餐機器人、烹飪機器人、回菜機器人、消毒機器人、外賣機器人五種類型的餐飲機器人,其中送餐機器人的應用相對成熟,但整體普及率也處于較低水平。
云起資本董事總經理陳郁表示,從宏觀趨勢來看,未來中國將出現勞動力短缺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局面,機器人將成為勞動力的補充。陳郁說:“未來服務機器人的市場將和中國藍領工人的數量一樣大。他們是1: 1的替代關系。餐飲是三軌中最大的市場。公眾評論中經常有400萬家餐館。即使服務機器人只穿透10%,也能有40萬點。”據深圳市普渡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餐廳機器人普及率只有千分之一,而理論上60%的餐廳可以使用送餐機器人,行業有600倍的增長空間。
青桐投資副總裁劉天呈表示,送餐機器人主要集中在海底撈、西貝、王祥源等大型連鎖餐廳,且大多局限于一線城市。從餐飲類別的覆蓋范圍來看,送餐機器人在火鍋店的應用非常廣泛,因為火鍋店的菜比較多,機器人可以擺放更多的菜,大大節省了服務員來回廚房的時間,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
目前,市場上也出現了烹飪機器人,但烹飪機器人的類型單一,制作簡單。考慮到中餐的口味和材料的復雜程度,對機器人性能和算法的要求比較高,所以普及率還是比較低的,多集中在食堂等場景。
餐飲機器人上游還涉及芯片、舵機、激光雷達等底層技術,中游涉及圖像、語音識別等AI模塊,以及設計、處理、組裝、操作系統研發等。這是學術研究和創業公司的熱點。下游包括不同的應用場景su
作為a股上市公司,宋新機器人是國內較早開始機器人本體研究和應用的企業。2015年,它推出了智能送餐機器人。目前,其產品線已經包括回收板機器人、促銷導購機器人和展示機器人等多種產品。
巨星科技通過投資初創企業切入產業鏈,產品主要用于酒店場景。穿山甲機器人是一家老牌服務機器人制造商,其中餐飲機器人是公司的核心產品,包括迎賓服務機器人、送餐機器人、烹飪機器人等。而另一家公司凡星科技專注于烹飪機器人。但財務報告顯示,兩家公司均處于虧損狀態,已從新三板退市。
目前,餐飲機器人在國內外都是新興產業,這也給了新創業公司在同一個舞臺上競爭的機會。目前,大多數初創公司都處于A輪和B輪的早期投資階段,主要以融資為主。但有一定量的龍頭企業已經開始贏得戰略投資者的青睞,比如美團投資普渡科技,攜程投資紀昀科技,朱華投資友迪科技。
“目前餐飲機器人市場的馬太效應還是相當明顯的,頭品牌的優勢也很明顯。清朗和普渡的市場份額比較大。”劉天呈說。商業模式方面,目前餐飲機器人主要采用購買和租賃兩種模式。租賃模式的引入極大地促進了餐飲機器人的應用。對于餐飲行業來說,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成本,另一方面免費試用期降低了使用門檻。
海外發展空間更大
在一位投資者看來,互聯網巨頭會影響國內的競爭格局,但餐飲機器人更大的發展空間往往在海外市場。“海外銷量可能達到70%,國內占30%,餐飲機器人真正的戰場在海外。”陳偉說,一方面海外市場更賺錢,同樣的機器人銷往海外的價格至少可以翻倍。租賃和銷售模式都有利可圖;另一方面,中國的供應鏈和成本優勢明顯,疫情影響海外市場。目前日韓正在加快餐飲機器人的布局。
據了解,宋新機器人已經在上海設立了國際總部,負責海外業務,到2018年底,將有200多個服務機器人銷往歐洲。清浪智能和普渡科技的餐飲機器人也已銷往俄羅斯、意大利、奧地利、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
目前餐飲機器人還有很多環節需要優化。一方面,在復雜的環境中,餐飲機器人的定位導航功能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人機交互需要更加智能化。從應用的角度來看,餐飲機器人主要用于迎賓、點單、送菜、回收餐具等環節,但制菜和炒菜環節仍由人力完成。對此陳昱認為目前機器人的產品形態主要是有腿和眼睛,未來還會添加上手臂,屆時餐飲機器人可以參與更為復雜的工作環節,實現工作流程全自動化。
“實現上菜環節自動化需要廉價好用的機械臂,但目前機械臂的控制算法還存在一定問題,其次成本太高,一個機械臂就要上萬元成本,無法實現大規模應用。”陳昱解釋道。他認為無人餐廳是一種噱頭,未來餐飲行業將是人機協同模式,很多情感交互環節機器人無法替代。
劉天程則認為,從技術視角而言,目前餐飲機器人底盤技術壁壘已基本突破,更重要的挑戰在算法層面,包括路徑規劃、識別、避障等算法的融合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將極大影響機器人運行送餐的效率。不過長遠而言,用工短缺、青年勞動力不足已經成為全球各國隱憂,未來餐飲機器人會成為勞動力重要補充,屆時產業將迎來發展機遇期。
(王金臣 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