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八卦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俗語:“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下半句更是經典,說透人性
中華民族擁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先輩老祖們為后世我們創造出許多珍貴的財富。這些珍貴的財富隨著歲月的流逝在時光的長廊里熠熠生輝,正像酒越陳越香一樣,這些財富經過時間的洗滌而變得更加的珍貴。
在眾多的遺留下的財富中,我們老祖宗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人生閱歷所總結出的經驗道理對于我們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啟迪意義和借鑒意義的。比如說筆者接下來為各位介紹的這句俗語就是關于這方面的,它就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人作為最高級的動物,他的感情天生都是復雜難以讀懂的,但他也有這共同之處,比如說對強者的憧憬和崇敬,對于弱者的憐憫和可憐。我們走在大街上,看到那些穿著破破爛爛、飽經風霜的乞討老人,我們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自己的憐憫之情。他們的可憐之相激起了我們心中對于“弱者”的同情。
然而,隨著許多的報道中指出,那些沿街乞討的人甚至比給他們錢財施舍的人還要有錢,或者是他們隸屬于同一個團體專門通過“賣慘”賺錢,不少人覺得自己的善意受到了欺騙,不再愿意去幫助那些乞討之人。
那些真正需要乞討為生的乞丐們可憐嗎?答案是肯定的,可我們如果將這些“乞丐”們看作一個整體的話,我們會發現“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因為這個“團體”中出現了”叛徒”,所以它的“可恨”也禍及到了整體。
在我國的歷史中,春秋時期的鄭莊公,他故意縱容自己的弟弟共叔段,種種越矩的行為,讓他越來越離經叛道,最后導致他奪取王位失敗,被迫流浪在外,世人稱其為“多行不義必自斃”。鄭莊公明知道弟弟做事有失偏頗,但他卻選擇縱容不改正的態度,似乎顯得不太厚道。
但我們也知道自古無情帝王家,生在皇家,那得真摯的兄弟父子情是何其的不易。不過,共叔段仗著自己母親的寵愛,處處挑戰自己的哥哥,最后只能逃離他國也是咎由自取啊。在一些史學家眼中,共叔段就屬于典型的“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啊。
很多人對于前半句話都很熟悉,但很少人知道它還有下半句,“可恨之人,亦有可悲之苦”,我們接著往下看。很多人都知道魯迅先生筆下的一個經典的人物孔乙己。他是一個對別人要求嚴格,對自己要求放松,精神迂腐,生活貧困潦倒的人,而先生對他的評價卻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像孔乙己這樣的人,先生為何要悲哀他的不幸呢?因為是他所處的那個時代造成了他的不幸。他生活在晚清的時代,他的思想早就被封建思想所荼毒。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孔乙己的悲劇是早就鑄成的,他本人也可以說是“可恨之人,亦有可悲之苦”啊。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亦有可悲之苦”,這兩句話連起來似乎是道出了人性的復雜之處。面對那些可憐之人,他們的確有可恨之處,但這并不是讓我們收起自己的同情心,因為它的下半句也提到了,他們也有著自己的可悲之苦,所以我們要辯證地看待一個人或一群人。
人是有多面性的,看人不能只看到一個方面就下定結論,一個人沒有絕對的善和惡,重點在于你從哪個方面去看。我們可以對可憐之人心懷善意,但我們也不能去做爛好人,正確的看待“可恨,可悲”。各位是怎么看待這句話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