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無畏的意思 大無畏的奉獻精神
七律?長征
作者: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 -1976),字潤之,湖南湘潭人。他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
創作背景
《七律·長征》是毛主席在1935年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他們從中央革命根據地江西、福建出發,經過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肅、陜西等省區,一路上擊潰了敵人多次的圍追堵截,行軍二萬五千里,歷時一整年,終于在1935年10月到達陜北革命根據地,取得了長征的決定性勝利。《七律?長征》一詩,不僅是毛主席對長征一年來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的回顧,也寄托著他滿懷喜悅的戰斗豪情。
首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總領全篇,闡明了本詩的主旨。“遠征難”是指長征路上遇到各種軍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艱難險阻。而面對著重重困難,“不怕”二字,則表現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大無畏的氣魄。“萬水千山只等閑”是對前一句的深化,“萬水千山”是對行軍路上艱難險阻的詩意表達,“等閑”是不大介意、不予重視的意思,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寫有:“秋月春風等閑度”。“等閑”與“不怕”呼應,進一步表現了紅軍藐視一切困難的英雄志氣。
頷聯和頸聯由兩組對仗構成,既工整謹嚴,又氣勢磅礴。頷聯之中,“五嶺”和“烏蒙”是紅軍長征路上崇山峻嶺的縮影。在紅軍的眼中,由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組成的群山蜿蜒起伏,回望就像掀起的小波浪一般。烏蒙山雖威嚴高聳,卻也僅僅像滾動的泥丸。這是以俯瞰的視角進行的書寫。
與頷聯寫法相似,“金沙”和“大渡”是長征路上紅軍戰士渡過的最為困難的河流。“金沙”,即金沙江,是長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樹縣至四川省宜賓市的一段,河道寬闊,水流湍急。“水拍云崖”就是指水急浪高,拍擊著岸邊高聳入云的山崖。但最后的“暖”則暗示了紅軍巧妙渡過金沙江后內心輕松喜悅的心情。“飛奪瀘定橋”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大渡橋”即為四川省西部瀘定縣大渡河上的瀘定橋。這座橋由13條碗口粗細的鐵索組成,上鋪木板。但是當紅軍到達的時候,木板已被敵人拆掉,在急流之上高高懸掛著的鐵索難免令人感到寒意,但這沒有難倒紅軍戰士,先頭部隊的英雄們冒著槍林彈雨,在敵軍密集炮火的封鎖中,攀緣著橋的鐵索沖了過去,消滅了敵人,打開了通道,使后續紅軍部隊順利通過,這是長征途中最為驚心動魄的戰役,它的成功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的陰謀。
尾聯的兩句是對首聯的呼應。以明快的筆法描述了紅軍戰士走完最后歷程時的喜悅心情。“岷山”位于青藏高原東部邊緣,橫跨甘肅、四川兩省,其北支有十余座山峰終年積雪、鳥獸不棲,人跡罕至,是紅軍長征途中最艱苦的險惡環境。當越過“千里雪”的岷山之后,紅軍終于迎來了新的局面,他們到達了中央紅軍的落腳地——陜北蘇區。于是“三軍過后盡開顏”,即“紅軍第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長途跋涉后都笑逐顏開。
這首詩是革命浪漫主義與革命現實主義結合的杰出典范,是革命樂觀主義的不朽之作,僅用了八句五十六個字就高度概括而藝術地反映長征這一偉大的歷史壯舉。頷聯和頸聯采取以少勝多、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把長征途中的“萬水千山”具體化。頷聯語句雄壯,頸聯則多了一種溫和、淡然。謝榛《四溟詩話》中有云:“律詩雖宜顏色,兩聯貴乎一濃一淡”,這里顯然就使用了這種“濃”“淡”對比的高超藝術技巧。
毛澤東以如椽巨筆寫下的這首《七律·長征》,波瀾壯闊,尺幅千里,既有高度的藝術性,又涵括了廣闊的歷史空間,賦予了長征如史詩般的文學品格。
來源: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
作者: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