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醫藥大學 十大最差中醫學大學
潮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史曉瓊 王其進
連日來,習近平總書記給浙江省科技特派員代表的重要回信在干部群眾中引起熱烈反響。
浙江中醫藥大學以主題教育為契機,總結科技特派員工作經驗,推進助力山區高質量發展工作。
近年來,浙江中醫藥大學充分發揮學科特色優勢,實施“中醫藥助力山區十大行動”,將科技特派員作為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力軍,從“健康護民”“產業富民”兩條路徑,開展了科技指導、醫療服務、人才培養、文化旅游、產業助推“五位一體”的立體式幫扶與合作,將科技變為良方好藥,助推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共派出個人科技特派員41人次、團隊科技特派員4支,入駐浙江省內6個地市、15個縣(市、區)的鄉鎮,用10年時間開展科技幫扶。學校因此獲評“浙江省科技特派員工作成績突出單位”榮譽。
浙江中醫藥大學博士團赴慶元開展醫療科技宣講
精準幫扶,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朱波老師是浙江中醫藥大學中藥資源教研室副主任,2022年派駐泰順縣鳳垟鄉擔任科技特派員。
剛派駐到鳳垟鄉時,當地鷓鴣養殖基地周邊都是荒山,朱老師指導大家開荒整地,種植柑橘新品種“紅美人”和“雞尾葡萄柚”,并將采收的果皮加工成中藥陳皮添加至鷓鴣飼料,有效地提高了鷓鴣蛋的產量與品質。
“朱波老師還傳授給我們許多種植與養殖業的新技術和新思路”。在泰順縣鳳垟鄉永正農業總經理夏克勇眼中,朱波不僅是個科技專家,還是個“致富能手”,良種繁育、病蟲害防治、精準采收等樣樣精通。
派駐鳳垟鄉一年多來,朱波幫助當地引入“紅美人”等柑橘新品種2個,完成基地墾荒、示范種植100余畝;提供土壤肥力檢測、現場技術指導、專題技術培訓講座等各類服務20余次,培訓農村技術人員150余人次。此外,他指導基地養殖鷓鴣4萬羽,探索鷓鴣糞便有機肥還田種植柑橘,柑橘皮加工成陳皮制成飼料養鷓鴣的循環種養模式。2022年7月,朱波牽頭聯合溫州永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獲批溫州市博士創新站,致力于鷓鴣養殖與柑橘種植循環農業模式的示范與推廣工作。
朱波(右一)指導鷓鴣養殖
同樣派駐泰順的周偉老師長期服務當地企業——浙江仙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助力打造豆腐柴系列產品,協助企業成為集種苗繁育、訂單式種植與回購、原料初加工與食品深加工、產品營銷等一體化經營體系,年產值超9000萬元,帶動周邊近300多戶農民增收致富。派駐天臺的李石清老師圍繞天臺道教文化深厚特點,助力開展仙人余糧——黃精系列產品的研發,助推黃精產業發展。
浙江中醫藥大學科技特派員派駐的15個鄉鎮有14個位于浙江省山區26縣。學校通過建立技術轉移中心、博士工作站,定期舉辦培訓班,編印發放“技術手冊”等方式,將中藥材的種植與管護、病蟲害防治、采收加工、產品開發等技術和成果應用于田間地頭。
據不完全統計,浙江中醫藥大學科技服務人員指導山區縣種植中藥材面積達31000多畝,受益群眾6萬余人,帶動人均增收超5000元。
周偉(右一)指導豆腐柴種植
科技下鄉,助力山區種植產業提質增效
浙江中醫藥大學科技幫扶的地方有90%以上的地區都提出了種植中藥材、發展相關產業的需求。圍繞“種什么”“怎么種”“賣給誰”這3個核心關鍵問題,學校整合各方資源、搭建各類平臺,支持科技特派員們發揮專業特長,各顯其能。
磐安縣是浙江省內最大的道地藥材主產區和集散地,擁有國內唯一以藥用植物種質資源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大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沈曉霞是浙江中醫藥大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中藥材資源利用和中藥材種植。下派磐安初期,沈曉霞調研發現磐安中藥材種植病害嚴重,部分種植長期無性繁殖導致品種退化,致使白術等產業整體產量低、品質差。因此,她引入新技術、新方法,開發新產品,并進行推廣,經過多年的積累與實踐,她的科研工作漸入佳境,育種取得突破性進展。2016年,“浙術1號”獲得了浙江省非主要農作物審定委員會審定,成為全國第一個通過審定的白術新品種。
白術入藥的是根莖部分,如果在開花的時候不把花蕾摘掉,就會影響其生長,降低產量。傳統的人工摘除方法不僅效率低也很容易誘發病害。沈曉霞研發了“藥劑去蕾”方法,通過基地示范和良種生產,最終得到推廣應用,提高了全縣中藥材良種化水平。累計為當地農民新增收入1350萬元,合計新增農民凈收入288.5萬元。
“我們團隊立足磐安中藥產業發展實際,給中藥產業發展的一個大方向的建議。當發現問題,也會跟磐安相關部門進行溝通,能及時更正。”沈曉霞說。
沈曉霞(左一)指導黃精種植
為更好地幫助磐安發展中藥材產業,浙江中醫藥大學從2007年開始,結對幫扶磐安縣大盤鎮,先后派出9任駐點幫扶干部,堅持“基于鄉鎮,服務全縣”的理念,以點帶面,從“黨建、醫療、產業、科技、文化”等五個方面推進校的精準幫扶工作,直接投入幫扶經費560余萬元,間接引入幫扶經費上千萬元。
為解決藥農的后顧之憂,確保“增產增收”,學校牽線下屬的中藥飲片有限公司及相關合作企業,與山區縣建立“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實現訂單式生產。
醫療下沉,緩解群眾看病難問題
近日,衢州市中醫醫院迎來了浙江中醫藥大學派駐的6名常駐專家,重點幫扶針灸科、腫瘤內科、婦科、肛腸科、乳腺外科、消化內科。他們將以坐診、查房、手術、教學等形式,全面提升各科室的醫療服務能力。這是自2021年9月,浙江中醫藥大學與衢州市人民政府簽訂合作協議,衢州市中醫醫院掛牌“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四省邊際中醫院”后的又一批專家。2年來,雙方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業務幫扶、科研教學等方面緊密合作,讓患者免去了去省城看病排隊的操勞和轉診尋醫的奔波。
浙江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黃文秀為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四省邊際中醫院授牌
近年來,針對浙江省山區26縣群眾看病難、看專家難問題,浙江中醫藥大學充分發揮附屬醫院醫療優勢,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構建了“附屬醫院—結對醫院—基層醫療點”的“一插到底”式的醫療幫扶模式,形成了黨建引領、醫院管理與中西醫學雙管齊下的模式,實現“人才、技術、資金”一體下沉,“文化、管理、服務”同步推進,形成了“6個一批”工作體系。
2023年,浙江中醫藥大學3家直屬附屬醫院與慶元縣中醫院、景寧縣人民醫院、嵊泗縣中醫院等17家山區海島縣中醫醫院建立合作關系,幫扶68個中醫專科。“病人生病不用奔波到大城市,在家門口就能治好”已逐漸成為現實。
浙江中醫藥大學還通過定向委培、訂單培養、特設專業、中醫師承、送教上門等方式助力解決山區縣人才緊缺問題。學校開展基層衛生人才定向招生培養,先后培養輸送基層衛生人才1000余名。同時,大力開展中醫師承教育,培養基層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比如,首批中醫師承定向培養班,為安吉縣培養了一批“能西會中”的鄉村醫生,打造的中醫師承教育“安吉模式”在省內推廣。同時,學校圍繞山區縣人才需求開展專題研修班,如“西學中”“護學中”、技工護工技能班等送教上門服務。
浙江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黃文秀表示,學校充分發揮中醫中藥學科優勢,制定《浙江中醫藥大學助力山區26縣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推進實施“十大行動”。截至目前,已和9個山區縣開展戰略合作,幫扶17家山區縣中醫院,在山區縣建立4個研究院、3個技術轉移中心,指導山區縣種植中藥材面積達31000多畝,受益群眾6萬余人,帶動人均增收超5000元。下一步,將按照主題教育總要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浙江省科技特派員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繼續做實做好推進科技特派員工作,通過若干年時間,與地方共同打造若干個引領浙江、示范全國的山區共同富裕樣板縣,助力我省“兩個先行”建設。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