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是什么東西 檳榔果圖片
檳榔是熱帶、亞熱帶地區常見的植物,原產地在馬來西亞,世界上主要分布在亞洲的熱帶地區和美洲地區。
我國海南、云南、臺灣等熱帶地區是檳榔的主要種植地,兩廣及福建地區零星種植,檳榔不僅是當地的一種經濟作物,而且檳榔樹高大壯觀、儀態秀麗,也被開發成一種特色生態旅游資源。
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里的檳榔樹
海南從宋代開始,就成為了檳榔的主要生產地之一,種植歷史悠久,同時憑借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海南萬寧市成為了中國最大的檳榔生產地,有著“中國檳榔之鄉”的稱號。
檳榔樹的果實形狀類似橢圓形,還沒成熟的時候是綠色的,成熟后呈褐色,剝開后含有一粒種子,即為檳榔。
自古以來,人們就有嚼檳榔的習慣。起初,檳榔被視為一味功能頗多、療效顯著的中藥,后來漸漸被人們當做一種生活休閑、消遣的美食,有事沒事嚼兩顆。
居住在檳榔生產地的人們,幾乎都有吃檳榔的習慣,大多食用的是鮮檳榔果,例如海南、臺灣、兩廣等地區。
而湖南地區雖然不是檳榔的生產地,但是嚼檳榔這一嗜好,深深扎根于許多湘潭人的內心深處,基本是將鮮檳榔加工成干果食用。
在湖南,檳榔不但有著“綠色口香糖”的美譽,而且也被賦予了一種社交屬性。
那么,吃檳榔是什么感覺?
1. 面紅耳赤,讓人感到發熱,猶如喝醉酒一般!
詩人蘇軾吃完檳榔后,曾在《題姜秀郎幾間》一詩中如此描述:“兩頰紅潮增嫵媚,誰知儂是醉檳榔”。
不愧是東坡先生,吃檳榔都能描繪得如此生動。
我們來看看網友們是怎么形容第一次吃檳榔的感覺:
2. 咽喉腫痛、像是被人掐住了喉嚨!
3. 又干又硬,像在嚼木頭渣子,難吃!
鄰國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檳榔消費國,而我國也有超6000萬國人吃檳榔上癮,主要集中在海南、湖南、臺灣、云南、福建沿海等地區。
第一次吃檳榔的人,幾乎都表示:難吃!
為什么還有這么多人愛吃檳榔?
檳榔中含有檳榔堿、檳榔次堿等成分,會讓人越吃越上癮,同時人體會感到燥熱、亢奮,有提神醒腦的功效。
檳榔是僅次于煙、酒、咖啡,世界排名第四的成癮性消費品,然而,長期嚼檳榔對人體的傷害非常大。
檳榔,國際公認的“軟毒品”
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公布的致癌物清單中,檳榔果赫赫在列,屬于1級致癌物(對人體有確定的致癌性)。檳榔,是國際上公認的【軟毒品】。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機構公布的致癌清單
2020年,IARC工作組對檳榔致癌成分進行評估,首次確認檳榔堿為“2B類致癌物”,明確指出檳榔堿具有致癌可能性。
首次確認檳榔堿為“2B類致癌物”
上面我們提到檳榔中含有檳榔堿等物質,不僅會讓人興奮上癮,而且這些物質經過咀嚼后會形成一種致癌化合物--亞硝胺類物質,與口腔黏膜發生反應后,會導致口腔黏膜纖維化,這是一種癌前疾病,嚴重者會轉變成口腔癌。
口腔癌患者治療后的模樣
此外,檳榔十分堅硬,纖維粗糙,長期用力咀嚼不但很容易對口腔黏膜造成機械損傷,口腔黏膜經常處于受損狀態,增加癌變風險,而且牙齒、牙齦也會深受其害,牙齒敏感、牙周炎、牙齦腫痛等一系列口腔問題找上門來。
2013年《新聞30分》報道
有些人長期咀嚼檳榔,幾乎吃不了刺激性食物,但是味覺減退又感覺吃啥都沒味道,甚至連開口閉口關節都會疼痛,這是因為口腔黏膜出現纖維化,如果經常出現口腔潰瘍,那一定要引起重視了。
檳榔的危害,除了致癌性,對顏值也有不可逆的影響。
長期用力咀嚼檳榔,咬肌變得肥大,瓜子臉變國字臉
左邊為檳榔臉
一張口,牙齒變色發黑,口臭嚴重
實在讓人不忍直視!
檳榔的危害這么多,然而我國卻有超6000萬人有著長期咀嚼檳榔的習慣,有些人對這些危害視而不見,有些人抱著僥幸心理,有些人明知道卻作死不悔改.....
醫生、專家苦口婆心的勸告,愛吃檳榔的人始終嚼個不停,偏不聽勸,甚至會這樣反駁:
“XXX吃了這么多年怎么沒事?”
“你吃飯也有癮,怎么不戒?”
“不吃檳榔也得癌......”
也有人說,檳榔有藥用價值,并不是一無是處。
確實,文章前面我們提到檳榔最初是被視為一味中藥,它的花、種子和果實都可以入藥。
根據史料記載,梁朝著名醫學家陶弘景《名醫別錄》中有關于檳榔可驅蟲、治腹瀉的記錄;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中也有關于用檳榔治療瘴癘的描述。
然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藥協會高級顧問李蓮達表示,檳榔入藥和嚼檳榔,二者有很大區別。
中藥檳榔在原材料的炮制、加工、入口方式、用量、使用衛生習慣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規范和要求,而且在這些環節上也會采取有效的解毒、去毒等措施,保證檳榔入藥的安全性。
臺灣檳榔防制日宣傳
在臺灣,為了號召民眾不再咀嚼檳榔,將12月3日定為臺灣檳榔防制日。
長期嚼食檳榔危害大,為了身體健康,真誠地告誡大家:
嚼檳榔有害健康!
像戒煙一樣,戒掉檳榔!
能不吃就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