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三次約會定律 老實內向相親聊天話題
有人說:“人的一生,每個人都會經歷很多。如果無法沖破身上的枷鎖,就難以擁有更廣闊的天地。”
人生的劇本,并非早已寫好,如何主宰,全在自己手中。
不輕易畏懼,別放棄折騰,敢于突破自己,才有無限可能。
一個人走上坡路的4大定律,越早知道越好。
跨欄定律:
一個人的潛力,都是逼出來的
外科醫生阿費烈德在解剖實驗中發現,患病的器官要比正常人的大,而且患病的器官并不像常人所想的那樣脆弱。
相反,它們在與疾病抗爭中,為了抵御病變,會變得比正常器官的機能更強大。
阿費烈德在深入研究這些現象后,提出了“跨欄定律”。
一個人遇到的困難越大,往往越能夠激發他的潛力。
職場作家Kris分享過自己的兩段經歷:
畢業那年,他頻頻求職碰壁。
在一次無領導小組面試中,別人都表現得很好,而他卻連一句話都說不出口。
面試結束后,挫敗感瞬間向他襲來。
在那之后,他仔細研究了幾十個面試視頻,看了十幾本求職的書籍,并不斷修改自己的簡歷,彌補自己的不足。
經過半年的努力后,終于拿到了自己心儀的offer。
但工作幾年后,他雖然拿著超過3萬元的月薪,卻深感自己的能力配不上薪資。
于是,他決定一邊工作,一邊考在職會計學博士。
那段時間,他白天上班,下班之后就去咖啡館,喝著咖啡提神,讓自己迅速進入學習狀態。而且把上下班坐地鐵的時間,也都用來學習。
最終,他以專業課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會計學博士。
人的潛力就像一根彈簧,被壓縮的程度越嚴重,反彈力就越強。
每完成一次蛻變,就會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
世上哪有什么光鮮亮麗的人,所有的牛人都是被逼出來的。
熬得住那些困苦的時光,你終將會滿載而歸。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酒與污水定律:
靠近優秀的圈子,是成長的捷徑
一個老人在大家面前把一勺污水倒入一桶酒里,問他們:“這是什么水?”
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道:“這是污水。”
老人又把一勺酒倒入污水里,接著問他們:“現在,這是什么水?”
大家依舊回答道:“它還是污水。”
這就是酒與污水的定律。
跟誰在一起,就會成為誰。
想要成為真正的強者,就得結交真正厲害的朋友,融入更高層次的圈子。
在微博上看到,四川大學的一個男生宿舍火了。
6個人一起早睡早起,自律學習,備考研究生,最后分別考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中國頂級學府。
記者在采訪中得知,宿舍6個人,居然有4個人專業成績連續3年排名第一,并且有人在斯坦福大學演講過、有人在國際遺傳工程機器大賽獲得金獎,還有人在中亞論壇擔任過外國駐華大使的隨行翻譯。
隨后,記者話鋒一轉,問他們學得那么辛苦,中途可曾想過放棄?
他們坦言:“當然想過放棄,不過一旦有人松懈,就會有人提醒,并且幫他解決問題。我們互相鼓勵,彼此進步,共同成長。過程雖苦,但為了最后的結果,一切都是值得的。”
商業哲學家吉米·羅恩說:“你是你最常接觸的5個人的平均值。”
你能走多遠、爬多高,不僅取決于你自身的力量,還取決于周圍人帶動的力量。
荀子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消極無為的人,只會勸你知難而退,拉著你一起渾渾噩噩混日子。
而積極進取的人,在你困惑和走錯路時,能給予你力量,給你指引方向。
靠近優秀的圈子,是成為高手的捷徑。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1分鐘定律:
執行力,是一個人最頂級的自律
著名教育家班杰明曾經接到一個年輕人討教的電話,并與那個渴望指點的年輕人約好了見面時間跟地點。
年輕人如約而來時,看到班杰明的房間里雜亂無章。
沒等他開口,班杰明就招呼道:“我的房間太凌亂了,請你在門外等候1分鐘,我整理好,你再進來。”
隨后,他關上了門。
不到1分鐘的時間,班杰明就又打開了房門,并熱情地招待他進客廳。
這時,他看到整潔的房間,桌上還擺著兩杯紅酒。
可沒等他把問題提出來,班杰明卻客氣地說道:“干杯。你可以走了。”
年輕人愣住了,他尷尬又遺憾地說:“可我還沒向您請教呢?”
班杰明輕言細語地說:“你在這1分鐘內,難道看得還不夠明顯嗎?”
年輕人聽后恍然大悟,他明白1分鐘內可以做很多事,也可以改變許多事。
這就是1分鐘定律:只要你愿意行動起來,1分鐘足以改變很多事情。
最近讀了艾薩科森的作品《達·芬奇傳》,其中提及達·芬奇每天都會在筆記本上列下今天要做的事:
找個數學家,講三角形的知識;咨詢水力學家,怎么去修建一條運河;去研究鳥的翅膀,看它們飛行的奧秘。
這一天的任務雖然很多,但達·芬奇把它們都圓滿完成了,并在第二天又制定了新計劃。
達·芬奇的強大,在于他能給自己安排困難的任務,并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還不降低做事效率。
很多了不起的成就,其實是由一個個微小的單元組成的。
比起空想,凡事只有先搞起來,走在路上,步履不停,美好才會逐漸靠攏。
要知道,再完美的計劃,不去執行,就等于零。
想法再好,只有執行后,才能有結果。
生活從來不會因為你想要做什么而給你獎勵,而是因為你做了什么而給你報酬。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杜利奧定律:
把心態管理好,一切就順了
曾看過一個故事。
女主人公賽爾瑪的丈夫是一名軍人。
她陪丈夫駐扎在一個沙漠的陸軍基地里。
丈夫每天奉命出去演習,只留她一人在房里度日。
這里天氣炎熱難熬,當地人又不會說英文,讓她很是無聊。
沒過多久,她便給父母寫信,訴說自己的苦悶。
父親的回信很簡單,卻影響了她一生。
“兩個囚犯從牢中向鐵窗外張望,一個看到了泥土,一個看到了星空。”
讀完信后,賽爾瑪決定改變當下的態度,在這里尋找屬于自己的星空。
她開始學習當地的言語,和身邊人交朋友,研究沙漠里的各類動植物,讓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幾年后,賽爾瑪根據這些經歷寫了一本書,一經發布就成為暢銷書,讓她聲名大噪。
這就是杜利奧定律:境無好壞,唯有心造。
很多時候,你有什么樣的心態,就會有什么樣的狀態。
《奇葩說》里的冉高鳴,剛錄制節目的時候,拼命力爭上游,因為壓力太大半夜常常驚醒,根本不敢休息。
但他第一季還是被淘汰了。可是他不服,連著參加了好幾季,模仿他人的邏輯、方言,招數用盡,搞得身心疲憊。
等第四季還是慘敗后,他的心態崩潰,眼淚止不住地流。
但在六、七季回歸的冉高鳴,反倒找到了自己前進的節奏,會熬夜,但不會輾轉難眠;會拼命,卻不再時刻不停。
老話說得好,萬物皆由心生。
真正束縛我們的,其實是自己的心。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雖不能控制自己的遭遇,卻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
心態好,煩惱就少,事情自然就順了。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作家劉同說:“如果你停止,就是谷底。如果你還在繼續,就是上坡。”
敢于逼自己一把,熬過眼前的辛苦,才能收獲未來的甘甜。
靠近優秀的圈子,與正能量的人同行,才能打開你的視野跟格局。
及時付諸行動,有條不紊地推動計劃中的每一步,是治愈內耗的良藥。
懂得管理心態,看淡得失榮辱,才能在荒蕪的境遇中找到希望。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愿我們在時光的磨礪中,都能成為那個更優秀的自己。
作者簡介:湘成 ,一個在寫作世界徘徊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