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文言文 《自相矛盾》拼音版
19、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行同世而立。
選自《韓非子難一》
【注釋】:(1)鬻〔yù)--賣。(2)譽--夸耀。 (3)陷~-攻破。這里是穿的意思。 (4)或曰--有的人說。(5)莫不--沒有不 (6)應--答復 (7)或--有人(8)“譽之曰”的之;代詞,指代盾(9)“吾矛之利”的之:文言助詞,無義(10)“吾盾之堅”的之:同上。(11)堅--牢固(12)以--用 。(13)俄而一一片刻、一會兒(14)莫能--沒有什么。(15)矛古代兵器,用于刺殺。
【譯文】:
楚國有個既賣矛又賣盾?的人,他贊美自己的后盾?,說:“我的盾很牢固,任何武器都無法刺破。”接著,他又夸起了他的矛,說:“我的矛很鋒利,沒有什么東西是穿不透的。&34;有的人問他:“假設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會怎么樣?”那人便答不上話來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行能同時存在的。
【寓意】:比方一個人說話、行動前后抵觸,不一致。
小感悟[微風][微風][微風]
這個小故事還是我上學的時候學的,當時覺得這個人說話太狂了,最后自己把自己卡住了,下不來臺。
后來長大了再讀這個故事,知道有些話,哪怕是十分,你要自己留一分,不能將話說的太,?盈則虧,水滿則溢。凡事應留一線。
現在呢,除了加深了對保留一部分話理解,知道任何時候,對任何事情都要保留一部分,或者說多做一手準備,以防生變。同時,還有說話做事要三思而后行,深思熟慮之后再有行動,不打無準備之戰,只有這樣,最后才不會像楚國人那樣說話前后相互抵觸、自相矛盾。
小貼士[玫瑰][玫瑰][玫瑰]
“或”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包括:1、可作代詞,意思為有的、有的人、有的事等。2、可作副詞,意思是有時。3、可表示假設、不肯定,意思是假若、好像、也許。4、可表示做出選擇的意思,即在幾種不同事物中做出選擇。5、可作通假字 ,通“惑”,可譯為迷惑。
“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包括:
1.“之”字用作指示代詞。如:①“之二蟲又何知?”“之”表示“這”,意為“這兩條魚又怎么知道?”②“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之”表示“這樣”,意為“(他)是我的老師,像這樣(我)又怎么(可以)詆毀他呢?③“請京,使居之。”“之”代指處所,表示“那里”。④“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之”,此,指陳堯咨射箭十中八九這一情況。
2.“之”用作第三人稱代詞。這種情況出現得比較多,主要表示“他”、“她”、“它”。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如:①“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識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記住它。②“桓侯故使人問之”,“之”指代他(扁鵲),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問他(扁鵲)”。③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擔鬼著肩上,急執之。”“之”指代它(鬼),“急執之”意即趕忙把它(鬼)捉住。
3.“之”字用作動詞,意為“往,到……去”。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準備到南海去,怎么樣?”②“行不知所之。”“之”意為“到……去”。
4.“之”字用作助詞,這種情況比較常見,但筆者以為也最復雜,可以分為下面三種:
(1)“之”用作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例。如:
①“圣人之道,卒于魯也傳之。”意即“孔子的學問,最終是靠不怎么聰明的曾參傳下來的”。
②“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兩個“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氣的人不喝盜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2)“之”用作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 如:
①何陋之有? (《陋室銘》,即有何陋)
②宋何罪之有? (《公輸》,即“宋有何罪”)
③句讀之不知。(《師說》)
④何功之有哉?
(3)“之”字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如;
①“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之”在這里沒有實在意義,用于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同樣,“之”在這里也沒有實在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種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時候混淆,應注意區分,以免弄錯。
(4)“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也無實義,譯時應省去。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調節音節,沒有實在意義 。
②“填然鼓之。”在這里,“之”也是單純調節音節,沒有實義。
5.我,如:
①君將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