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機器人教學 為創新夢想找個支點
“將課堂交給了學生”
“點、線、面相結合”的機器人教學模式是山東省濰坊市高密一中探索并總結提煉出來的。高密一中是濰坊市較早開展機器人教學活動的學校之一,該校結合機器人的教學特點,于2003年就編制完成了《電腦機器人基礎》、《電腦機器人科技創新》、《中學生電腦機器人DIY》等校本教材,并在該校的初中實驗班開設電腦機器人教學,將機器人教育滲透到信息技術課程之中,形成“以必修課為面、以活動小組為線、以競賽項目為點的點、線、面相結合的教學鏈條”,學生的信息素養在教學活動中逐年提高。
“機器人課堂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時間短、無借鑒。濰坊市各縣市區和學校在近幾年的課堂教學中形成了多種教學方法。”據山東省濰坊市電化教育館館長王世洪介紹,該市昌樂縣實驗小學積極利用機器人實驗室開展機器人課堂教學活動,在小學教學中逐步提煉形成“激趣導課、學點互動、操作實踐、合作交流、鞏固深化、拓展延伸”的“六步教學法”;該市青州實驗小學在機器人教學活動中確立了“認識-實踐-提高-開發”的整體教學計劃,利用信息技術課對三至六年級學生進行機器人知識的滲透,以每天下午第三節課外活動為鞏固提高,以興趣小組為拓展帶動,既保證了面上全體學生機器人知識的培養,又保證了點上興趣小組成員機器人創新與實踐能力的提高。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區葛洲壩實驗小學副校長聶敏認為,機器人教學具有實踐性強、探索性強和綜合性強的特點。在教學中,該校“將課堂交給了學生”,通過生動、直觀、有趣的實際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熱情。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作驅動,促使學生主動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而教師只是課堂組織者。
“教學方法的運用是一門藝術,每一環節都是再創造,都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用得是否得當,是衡量教師專業水平的重要杠桿。”針對近兩年來各地中小學機器人教學模式、方法的探索所表現出來的發展趨勢,鄧立言分析認為“有突破,有創新”。在教學方法上,以教師講解為主的狀況已不多見,多數教師在教學中都注意“以學生為中心”,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與教學條件等教學要素的具體情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使之組成最佳組合。鄧立言特別提到中國人民大學附中教師袁中果參與評比的課例設計和教學實踐,就充分體現了上述思想。
由經驗型向研究型發展
“機器人教學正在由經驗型向研究型發展,許多學校和教師越來越重視教學科研。”鄧立言認為,教育科學研究可為教育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可以避免“急功近利”,避免對理論的片面理解而導致錯誤的教育行為。因此,機器人教學由經驗型向研究型發展是一個應引起我們關注的重要事件,它將進一步推動機器人教育的發展和提高機器人教學的水平。
據了解,很多學校都對機器人教學科研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南海實驗中學開展了“機器人活動與學生的學習成績及綜合素質提高”的課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數據,通過研究和試驗得出“智能機器人實踐活動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突破性的幫助”的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