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跑萬億級“新基建”賽道: 區塊鏈迎來新機遇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回應外界對“新基建”的熱議,明確將區塊鏈納入新型基礎設施中的信息基礎設施。中金公司預計2020年“新基建”投資規模將超1萬億元,樂觀估計約為1.8萬億元。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后續“新基建”提檔加速,區塊鏈行業將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IDC預計,到2023年中國區塊鏈市場支出規模將達到17.2億美元。
工信部電子五所高級工程師相里朋指出,我國主要從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擴大內需入手。新基建將有望加速重構經濟發展與政府治理模式創新,引導實現資源的快速優化配置與再生、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可以說是破解當前全球經濟發展難題的有力抓手。IDC中國研究經理薛宇表示,數字經濟背景下,區塊鏈是“新基建”新技術基礎設施的代表性技術,也是實現未來信任的關鍵。
毫無疑問,“新基建”概念的提出將為區塊鏈落地提供大量試驗場,但區塊鏈自身尚有問題需要解決。
相里朋認為,區塊鏈成為基礎設施,首先要解決技術普及尤其是關鍵技術攻關。薛宇指出,區塊鏈要實現從概念驗證到規模化發展,首先需要跨越技術,即對區塊鏈自身技術的突破以及尋找與其他IT技術的融合。其次,區塊鏈行業需要跨越認知模糊,站在用戶的視角去看待技術,幫助用戶解決其核心問題為什么要使用區塊鏈。
騰訊金融科技副總裁鄭浩劍將區塊鏈技術視為互聯網2.0技術、信息化3.0技術。談及區塊鏈商業模式,他以區塊鏈的應用場景之一數字資產存證舉例,區塊鏈數字資產存證的商業模式是收取服務費,這也是互聯網比較通行的商業模式。鄭浩劍說,就像互聯網行業一樣,區塊鏈行業也會經歷這樣的過程,所以接下來的幾年會非常關鍵。“掌握區塊鏈技術的公司很多,但是真正生存下來的公司一定是同時解決了技術和商業模式問題的公司。只有把商業模式建立起來,區塊鏈技術才會真正有生存。”
建立商業模式的前提是區塊鏈要從行業和應用場景角度切入市常相里朋強調,區塊鏈需要與實體產業特別是傳統實體產業的深度融合,只有解決區塊鏈應用落地難題,才能最終構建起以區塊鏈為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賦能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并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提升智能制造、改善民生服務方面發揮作用。IDC指出,在政策驅動下,金融、政務、民生三個領域是較為明確的區塊鏈應用方向,貿易金融、自動化交易、跨境支付與清算等是用戶投入較多的應用場景。
目前來看,金融是區塊鏈應用場景中探索最多的領域。國內已備案的提供區塊鏈信息服務的公司約420家左右,共計506項服務;其中提供基于區塊鏈的金融服務的企業有72家,占比17%,共備案120項金融服務。根據工商銀行金融科技研究院與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聯合編制的《區塊鏈金融應用發展白皮書》,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涵蓋供應鏈金融、貿易金融、資金管理、支付清算、數字資產等方向。
白皮書同時提出區塊鏈技術發展面臨的挑戰,包括技術標準體系有待完善、隱私保護與數據共享矛盾逐漸凸顯、性能效率存在局限性、鏈內外協同面臨新型挑戰。
技術標準方面,截至2020年初國內共有1項區塊鏈國家標準、16項區塊鏈團體標準、15項區塊鏈行業標準、9項地方標準被提出。
今年2月,央行發布《金融分布式賬本技術安全規范》,該規范被業界稱為“金融行業首個區塊鏈標準”。荷月科技創始人兼CEO于瀟表示,該規范是金融機構開展區塊鏈技術應用的安全指南,有利于消除或減少安全風險及運維問題,它的推出促進了區塊鏈技術在金融行業的應用從試點驗證進入到大規模應用階段。“標準規范本身就是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塊鏈新型基礎設施也必然是法律法規、標準規范和產品技術相結合形成的系統體系。該標準作為業界標桿將為更多區塊鏈相關標準的制定和推出提供參考和示范,對區塊鏈技術的產業應用會形成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