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論"數"|加速推進人工智能融合發展與安全應用
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人工智能正在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顛覆性影響,改變發展格局。
當前,全球人工智能布局搶位競爭日益激烈,美國、歐盟等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紛紛出臺相關政策,加快布局人工智能。我國也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發展,發布實施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政策規劃,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產業化和集成應用為重點,以加快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為主線,著力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產業全面健康發展。
在各方努力推動下,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已經步入蓬勃發展的快車道。
人工智能產業生態日趨完善。我國人工智能已經形成了從基礎支撐、核心技術到上層應用的完整產業鏈條,初步形成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為代表的集聚發展格局,整體呈現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人工智能部分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專用芯片、核心算法、開源框架等領域不斷產生新突破,語音識別、圖像識別準確率連續多年提升,相關細分領域具備了一定的技術優勢。
人工智能融合應用不斷深入。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不斷深化,賦能效應加速釋放。在制造領域,人工智能技術已應用至產品研發、制造及物流倉儲等多個環節,促進制造業智能化、網絡化、數字化升級,顯著提升生產效率與產品良品率。在醫療領域,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助力輔助診斷、病毒分析、藥物研發等,特別是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不完全統計,有500多家企業推出了人工智能疫情防控及復工復產相關產品,為疫情科學防控提供了強力支撐。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在“雙循環”“新基建”的大背景下,制造、醫療等傳統行業轉型升級需求更加迫切。人工智能作為新型基礎設施的重要支撐,具有溢出帶動性強的“頭雁”效應,能夠有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亟須加大力度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入融合發展,為我國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在推動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同時,也可能引發一系列安全挑戰。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其對數據的強依賴、算法的“不可解釋性”等問題,可能帶來數據安全、算法安全、模型安全和框架安全等風險。另一方面,隨著人工智能在各領域的深入應用,可能因為缺乏相應的安全標準、法律法規、倫理道德,引發國家安全、社會安全和道德倫理風險等挑戰。
未來,我們要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融合發展與安全應用,讓人工智能更好地助力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福祉,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加強人工智能核心技術攻關。瞄準人工智能核心算法、高端芯片設計研發、開源開放平臺等基礎核心技術持續發力,不斷夯實我國人工智能的技術基礎。
深化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應用。圍繞制造、醫療、交通等重點領域,發掘多元化應用場景,推動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發展模式,加快開展重點場景的先行先試和應用推廣。
提升人工智能安全應用能力。圍繞法律法規、技術標準、應用指南、風險管理框架等多個維度,對人工智能安全進行系統研究。重點圍繞智能語音、圖像識別、智能家居、智能機器人及無人駕駛等關鍵技術,開展安全評測評估,促進人工智能的健康發展與安全應用。
(作者何小龍為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