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吳志強:人工智能的導入對城市會產生顛覆性影響
在新技術的基礎上,智慧基建為空間提供了智能化的可能。找準痛點才能讓城市更美好,今天的痛點就是明天的突破點。
9月27日上午,由中央網信辦、上海市委網信委、新華通訊社聯合主辦的“2020中國網絡媒體論壇”在上海開幕,來自政府、學界、業界的嘉賓將圍繞“變局中開新局:中國網絡媒體的責任與使命”這一核心主題展開深入探討和交流。
在下午舉辦的技術分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發表了主題為《新基建邏輯與城市未來技術》的演講。
吳志強首先與聽眾分析了新基建的基本邏輯。
吳志強說,要建立一個概念,就是城市從學理上雖然有8000年的歷史,即從人類最早的城市聚落誕生到現在是8000年,但是現代城市是從工業革命開始:城市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城市突然之間有了煙囪,有了工廠。
吳志強表示,在現代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一直有新技術導入城市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自1785年開始,機械化時代到來,隨著水動力、機械化生產力等技術導入,城市開始發生變化,出現了曾經未出現過的煙囪。在1845年以后,鋼鐵與鐵路的興起,城市開始用鋼鐵來武裝自身,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火車軌道,蒸汽火車頭也變成當時城市的標識。
到1900年左右,電力、化工、汽車、內燃器的出現,城市又顯現出新的風格,城市出現快速道路,汽車在城市中運行,這就使得交通規劃在城市規劃占據重要地位。1950年代后,第四波新興技術導入城市,出現了電視、航空、電腦、石油化工產品等,城市開始需要新的規劃。機場也成為城鎮群之間,乃至與世界連接的重要節點。
1990年左右,第五波技術革命,出現了生物與信息技術,城市開始出現大量的生物與信息技術應用。2000年左右,出現可持續發展技術,再生能源、可持續產品設計、生態、原料效率等概念在城市中產生,中國也產生了海綿城市的概念。
將自然要素、生態要素及大量可持續的技術導入城市規劃后,如今,城市開始迎來第七波新興技術。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技術大量導入城市,可以預測未來還將有第八波新興技術不斷向前遞進。
吳志強稱,正因為城市發展不斷有新技術導入的過程,我們將其稱為七波理論,其中的每一波都對城市的生產、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過去的技術發展是替代人類的肌肉勞動,如今的技術替代的是智力勞動,而且是具有創造性的智力勞動,所以人工智能的導入對城市也會產生顛覆性影響。
吳志強表示,以上便是他想說的第一個邏輯——現代的城市建設不是一個突然和短期的事情。第二個邏輯在于,城市是為了讓城市更美好來做的,所以一定要想清楚城市的痛點,痛點就是明天的突破點。比如“城市家園”,如何讓一個人在家園中在15分鐘之內完成幾乎所有的生活需求。
第三方面問題則是新基建,是指大量現有社區的智能化。包括能源系統、暖氣系統、水務系統、環衛系統、交通物流系統、通訊系統、防治防范系統等的智能化。
吳志強介紹,大智移云技術是智能技術的主要依托,包括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移動網絡、云計算等,支撐智慧城市生產、生活、交通、市政、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應用。當新技術成為城市新基建之后,如同歷史上有火車就會出現火車站和軌道一樣,現在的新技術也出現了新的網絡、節點等基礎設施。這些新基建的出現,相信會給時代帶來一個跨越性的發展。
同時,智慧基建將創造未來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吳志強表示,在新技術的基礎上,智慧基建為空間提供了智能化的可能。從空間角度來說,既有城市空間整體的優化,也有城市局部場景的優化,未來城市將存在大規模的各類子系統的智化的空間集成。
吳志強透露:“我們正在做一個新基建的人工智能參觀體驗場所,通過這個場所,可以看到、體驗到未來城市中新機械空間的樣子。”比如,參觀者可以穿越進一段地鐵空間、或者在一段馬路空間內,看到上海地下、地上、地面所有信息的流動。
“我們也希望把空間換到更大的場景中,可以讓大家看到新基建的理念正在成為我們美好生活中一個真實的部分。”吳志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