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農業行業的五大衍生

人工智能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自人工智能誕生以來,它的理論和技術日益成熟,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大,現已在農業領域有了五大衍生。
隨著人工智能和農業日漸密不可分,農業的無限可能正在被挖掘,農業的潛力將徹底爆發。
在各行各業中,人工智能機器人已經進入大眾視野,人們利用人工智能,在分揀快遞,物流系統中省力,相較于之前提高了產能,這樣的優勢被農業利用起來,便產生了適用于農業的農業機器人。
和之前的機械化農業相比,機械化農業還是需要農人上場,操控收割機等機器,完成農產品的收割,但是農業機器人的出現,讓農民解放了雙手。
如今,技術人員對農業機器人進行編程設計,用以處理重要的農業任務,人們借助農業機器人,提高收割莊稼的速度與效率。
有了農業機器人,農村通過自動化,解決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不用擔心農忙時節,無人收割莊稼,倒也是一件好事。
農業機器人是在實際操作時,幫助農民省力的人工智能,但農民在種植過程中,又有哪些人工智能在發揮作用?還有墑情監測、控制雜草生長、無人機運用以及合理施肥等。
作物和土壤的監測,建立在物聯網設備的基礎上,傳感器等設備記錄了作物生長狀態,土壤情況,并將采集的數據上傳到機房和云端數據庫,再利用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算法,以及軟件技術,來監測作物和土壤的健康情況。
土壤肥不肥沃,憑借肉眼很難分辨,老農人靠經驗,也有可能誤判,再加上,這幾年對于土地保護不重視,砍伐森林嚴重,土壤逐漸貧瘠,需要類似的人工智能工具,來幫助農民做出正確判斷,好及時給田地施肥,不然,土地可不給產出的,不能又想讓牛干活,又不給牛吃草。
農田里的雜草是最讓人心煩的,雜草與農作物爭奪肥料,導致農作物的長勢變差,據數據顯示,由于除草劑的廣泛使用,約有250多種雜草對除草劑已經產生了抗性,尤其是與玉米和大豆一起生長的部分雜草,已經不受科研人員的掌控了,就這一個問題,農業經濟每年都會損失約430億美元,人工智能在這一方面也能短暫性解決問題,緩解農民的燃眉之急。
第四個人工智能是無人機。無人機的市場在近幾年不斷擴大,在幫助農民增產增收方面做出了貢獻,在接下來的幾年中,無人機將利用視覺記錄圖像,并反饋采集到的數據,形成分析報告。無人機的規范使用,將具體體現在編程路線等多個維度。
最后一個人工智能是化肥使用方面。從前的傳統農業,農民是根據以往的經驗來判斷什么時候需要施肥,轉化為現代農業后,出現了精準農業,但是也只是軟件告訴農民,什么時候要施肥,施多少肥,還是需要農民通過手機和電腦去控制。
人工智能的出現,完成了從人決策到數據決策的大跨步,利用人工智能系統來完成數字農業的進階升級,做到讓農業更輕松,讓農民更富裕。
這就是人工智能在農業領域的五大衍生。
本文由中新云農【sinonc-agri】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玩轉數字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