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人工智能產業加速發展
人民日報布魯塞爾12月14日電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轉型的重要推動力,正在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各國紛紛出臺相關政策措施,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及其應用與傳統經濟的融合,加快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
目前,以人工智能(AI)為代表的新興信息技術正在蓬勃發展,AI的應用技術正在加速普及,尤其是在醫療衛生、教育、金融、安全、國防等專業服務領域。咨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自疫情防控以來,傳統經濟加速了智能的轉型,加速了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的轉型。據估計,到2030年,大約30%的工作將實現自動化和智能化。
智能R&D提速機器人展示才華
韓國MBN電視臺近日推出首個人工智能主播。人工智能主播,外形和真人幾乎一模一樣,模仿真人的語音語調,成功播報當天的主要新聞和幾條時事通訊。MBN電視臺表示,人工智能主播在發生災害等突發事件時,可以快速向觀眾播放新聞內容,并且可以全天候連續工作,節省了大量的人力、時間和成本。
德國的人工智能醫療機器人“阿達”一直備受關注。當人們在Ada的應用界面輸入癥狀時,Ada會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對患者的癥狀進行分析和評估,并給出治療建議。Ada在診斷和治療方面的“天賦”來自70多位醫生、數學家、數據專家和計算機科學家的知識和經驗。負責開發“Ada”的技術公司負責人Nathart說:“我們花了7年時間專注于人工智能的數據處理,并建立了一個全球醫療專家網絡來提供醫療支持。”目前,全球已有300多萬人使用Ada。2017年,這家初創公司獲得了4000萬歐元的投資。
去年11月,日本NTT公司和日本國家信息科學研究所宣布,他們開發的人工智能技術挑戰了當年日本“高考”英語200分筆試,獲得了185分的高分。NTT表示,一直致力于改進人工智能對英語筆試試題的自動答題技術,提升其通過深度學習獲得的自然語言處理知識。自2011年以來,日本國家信息科學研究所和東京大學聯合推出了一個人工智能項目,以測試人工智能能在多大程度上模擬人類的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久前,第二屆歐盟人工智能聯盟會議重點討論了一些典型案例,介紹了人工智能應用技術如何幫助預防和控制疫情。比如訓練智能機器人照顧新冠肺炎肺炎患者,利用人工智能系統分析患者肺部的CT,以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比利時魯汶大學醫學影像研究中心主席、教授蘇愛騰表示,實踐證明,人工智能可以比放射科醫生更有效地分析肺部CT。
許多國家出臺了促進工業發展的政策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出臺政策支持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歐盟今年2月發布《人工智能白皮書》,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過去三年,歐盟用于人工智能研究和創新的資金增加到15億歐元,同比增長70%。最近,歐盟還提出了一項重大的特別撥款,以支持數字歐洲計劃下的人工智能研究項目。歐盟希望在未來10年內每年吸引超過200億歐元的人工智能投資。
2018年5月,法國發布了《法國人工智能戰略》,敦促研究機構從政策層面將人工智能的研發成果商業化。法國政府的計劃
2019年12月,韓國政府發布《人工智能國家戰略》,提出9大領域100個課題,計劃到2030年將韓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力提升到世界前列。韓國政府力爭到2021年成功搭建人工智能開發平臺并全面開放公共數據,到2024年建立光州人工智能園,投資約1萬億韓元(1美元約1090韓元)研發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
去年6月,日本政府發布了《人工智能戰略2019》,旨在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增強國內人工智能產業的競爭力。去年12月,東京大學和軟銀簽署協議,宣布共同建設世界頂尖的人工智能研究所,致力于人工智能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軟銀將在未來10年投資200億日元(約合104日元/美元)進行相關研究,推動日本人工智能研究及相關產業的發展。
廣闊的應用前景和經濟效益
專家表示,未來全球可持續增長越來越依賴于數據創造的價值,人工智能是數字經濟中最重要的應用技術之一。人工智能將在精準農業、遠程醫療、自動駕駛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根據普華永道的最新研究,到2030年,隨著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產品和效率的提高,全球經濟總量預計將增加13.4萬億歐元。研究表明,德國大部分行業,尤其是醫療、能源、汽車行業的生產率,將會因為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而得到顯著提高。預計到2030年,德國經濟將實現11.3%的增加值。韓國政府預測,如果與人工智能國家戰略相關的措施得到有效實施,到2030年,韓國將在人工智能領域創造455萬億韓元的經濟效益。
日本經濟產業省對制造業、建筑業等約2000家中小企業和提供人工智能服務的企業進行了調查,篩選出了人工智能可以替代的企業。據估計,如果中小企業引進人工智能技術,到2025年將產生11萬億日元的經濟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孩子少而導致的勞動力缺口。
韓國延世大學教授金世浩指出,隨著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各國政府需要研究各種可能出現的新問題,包括以基礎勞動為中心的工作崗位的消失、人工智能服務的安全、數據安全等。并提前研究應對策略和必要的法律制度修訂。(記者牛瑞飛馬飛)
《人民日報》(第17版,2020年12月15日)
編輯: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