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促進教育均衡,洋蔥學院助力吉林省推進“三個課堂”常態化按需應用

12月15日,吉林省“三個課堂”區域應用專題培訓活動在吉林市舉辦,活動由中央電化教育館主辦,中國電化教育雜志社承辦,吉林市教育局和洋蔥學院等機構單位協辦。
本次活動是在教育部今年3月印發的《關于加強“三個課堂”應用的指導意見》背景下舉辦,旨在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深度融合,推動課堂革命,創新教育教學模式,發展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
吉林省教育廳副廳長戰高峰,中央電化教育館副館長韓駿,華中師范大學鄭旭東教授,華南師范大學柯清超教授等領導、專家和400余名來自吉林省各地市州、縣區教育(體)局、電教及信息化部門相關人員參會,共同探討“三個課堂”應用的經驗和模式。
作為“三個課堂”典型應用案例,教育科技領軍企業洋蔥學院的“三個課堂”解決方案亮相大會現場,為助推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提供新的思路。會上,洋蔥學院聯合創始人兼CEO楊臨風匯報分享了洋蔥學院過去7年來的探索實踐成果。
楊臨風指出:“選用系列系統的教學資源、支持隨時隨地開展教學常態化課堂應用和提升普通教師能力發展是規模化推進三個課堂應用的關鍵,能夠讓區域教研教學規模化提質。”
楊臨風介紹公司組建了兩百余人的課程研發團隊集群智研發優質資源,匯聚名校畢業學霸、原公立校一線教師、退休教研員、特級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研發了超過3000節系列系統的互動課程,應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信息技術,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輔助教師精準教學。
據了解,洋蔥學院的課程研發以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為目標,嚴格對應國家課標,7年來陸續推出數學、物理、化學、語文、英語學科,覆蓋小學、初中和高中,迄今收獲了全國21萬中小學超過4600萬學生、170萬教師的認可和喜愛。此外,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與培訓,洋蔥學院聯合高等教育出版社研發教師信息化研修課程,應用TPACK模型,從學科課程、教學法、信息技術等方面,全方位提升教師教學能力。
對于如何推進“三個課堂”的常態化按需應用,楊臨風表示:“利用SAMR模型漸進式改變教學,洋蔥學院針對不同條件、不同層級的學校和老師,推出了全方位的落地應用模式,適配三環五步教學、機房習題課等課堂范式,重構教學流程,幫助教師解決‘一根粉筆很難解決的問題’,通過信息技術和課程深度融合來提高教學效率和教育質量。
隨著教育現代化的深入推進,發展融入信息技術的教育教學將有效推動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自創立之初,洋蔥學院便將“以學生為本,為教師賦能,促進教育公平”作為愿景,一以貫之地探索和實踐教育創新。
下一步,洋蔥學院將繼續助力吉林省“三個課堂”建設,推動教育信息化向縱深應用發展,并將常態化應用模式向全國更多區域輻射,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讓農村地區學校、教學點“開齊開足開好課”、促進區域規模化解決教師隊伍的教研教學難題,有效彌合區域、城鄉、校際差距,推動實現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18555015667,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