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小孩也能開發人工智能程序!百度這套AI組合拳秀爆了

作者 | 心緣
編輯 | 漠影
全球知名投資機構ARK Invest預測,未來15-20年,人工智能(AI)中深度學習將為全球股票市場增加30萬億美元的市值,這比過去20年互聯網創造市值的2倍還多。
普惠AI,首先要解決上云的問題,這已經成為業界共識。國內外云服務商無不開始思量將云計算與AI打包,為愈發廣泛的AI開發需求提供一張便捷的船票。
但實現“云智一體”并非兩相疊加,而需在充分理解企業實際業務需求的同時,提供將AI技術與云深度融合的基礎設施。這恰恰是百度十余年積累的技術和生態優勢。
在3月27日舉辦的云智技術論壇上,百度智能云推出將AI原生的云基礎設施與全流程AI開發融合一體的關鍵殺手锏——云智一體的AI開發全棧模式,從自研芯片、集群、框架、算法到應用的一系列AI能力組合,構成了百度智能云獨有的底色,不僅能解決算法工程師的專業訴求,還能讓完全不懂AI開發的業務人員分分鐘上手。
▲百度智能云“云智一體”AI開發全棧產品架構
AI時代的云上開發有什么不同?它對云基礎設施供應商們提出了哪些差異化的要求?企業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AI開發路徑?云智一體戰略,會成為拉動百度第二增長曲線的關鍵引擎嗎?
要解答這些問題,我們從企業AI開發的典型需求之變說起。
一、從企業AI落地之困,看AI開發平臺三大特征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只需一個不錯的點子,個人開發者即可做出能廣泛應用的App。
但AI開發完全不同,是一項僅憑個人力量難以成事的系統工程。要將AI技術落于實際應用,涉及海量數據、優質算法、傳感器、服務器、網絡設計、資源管理等一系列繁復的軟硬件工程難題,因此企業是推動AI落地的主力軍。
AI需要與場景進行深度結合,沒有誰能比企業更加理解自身業務,也沒有誰比AI基礎技術研發者更懂AI,然而兩者協作遠不像“1+1=2”那樣簡單,真正在場景中實現智能化,不僅僅是解決一個模型問題,還要在業務流程中形成閉環。
考慮到碎片化應用場景、中小企業對創新迫切性和對成本的考量,百度集團副總裁、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吳甜提出,能滿足多數企業智能化需求的AI開發平臺,至少應具備三大特征:場景先行、自主創新、效能為要。
(1)場景先行:好模型離不開優質數據,而優質數據從場景中來,從場景去定義和解決問題已是企業AI開發的一種主流趨勢,波士頓咨詢公司(BCG)調研數據顯示,約86%的市場需求是定制開發AI模型。同時,同一垂直場景下企業AI需求存在可復用性,AI開發平臺可以不斷積累相應高精度效果的算法,供企業在其基礎上做優化。
(2)自主創新:AI與場景頻繁的交互過程中,會通過應用反饋生成源源不斷的活數據,從而能持續優化迭代AI系統。如果AI開發平臺能提供豐富的預訓練模型和功能,并打造盡可能低門檻、好上手的交互界面,則有助于加速企業針對自身業務進行AI應用的自主研發與創新。
(3)效能為要:企業智能化升級的目的無外乎快速響應需求、降本增效。相較傳統軟件開發,AI開發過程往往更耗時、耗資源,因此需要AI開發平臺既要提供足夠高效的整體AI開發流程,又能實現更充分的資源集約管理和調度。
這些是AI開發平臺的基礎能力,而要將AI開發效能發揮到極致,則離不開進階能力——高性能、高性價比、高利用率底層AI基礎設施的支撐。
二、兼顧多層次開發者、適配多種國產硬件……云智一體AI開發全棧模式解讀
對于企業來說,云上構建AI方便之處在于,無需采購和部署昂貴的硬件基礎設施,就能獲取源源不斷的算法、算力和存儲資源。
不過,由于傳統的云計算架構并未考慮到適配AI應用,因此在解決AI場景下的工程化問題時,很難做到效能最大化。這使得大舉布局AI技術的百度嗅到了將云計算與AI融合創新的機會。
當主流云廠商還在競逐CDN、IaaS市場時,百度已將目光投向深度學習框架和高端AI芯片,將百度十余年積累的云上AI計算和工程化應用能力,沉淀為低門檻、高效能的全流程AI開發體系。如今,百度正式推出其軟硬協同AI能力的集大成者——云智一體AI開發全棧模式。
▲百度智能云“云智一體”AI開發全棧產品架構
從上往下看,最貼近應用層的是飛槳企業版AI開發雙平臺EasyDL和BML。
EasyDL主打零門檻,面向AI應用開發者,無需了解算法細節,5分鐘即可上手,最快10分鐘完成模型訓練,支持公有云、私有化、設備端、軟硬一體等多種部署方案,迄今已服務超過80萬用戶。該平臺最小的開發者只有7歲,可見多容易上手。
BML主打功能齊全,面向AI算法開發者,既提供全面的建模方式、高性能AI套件、高性價比的算力資源、完善的開發環境,又提供自動數據增強、自動超參搜索等先進的訓練機制。此外,用BML做出的模型可以成為EasyDL預置任務,惠及更多AI應用開發者。
▲百度飛槳企業版EasyDL和BML AI開發雙平臺模式
AI開發全棧模式也使得端云協同更加緊密,將AI端模型的部署時間縮短至1分鐘,并使每個端都成為了云的一部分。
雙平臺基于百度深度學習框架飛槳,同時支持業界7種主流深度學習框架、上百種深度學習網絡、15種AI芯片,尤其適配多種主流國產CPU、FPGA/ASIC芯片,使企業開發時向上向下均有足夠靈活性。
▲百度AI開發平臺適配15種AI芯片和硬件平臺
再往下是AI開發全棧架構的基座支撐——AI原生云架構,即做出“最適合跑AI的云”。
云原生基于傳統的IT基礎設施,難以做到AI場景效能最大化。而AI原生的AI開發基礎設施,從AI芯片、AI服務器、AI容器到AI云平臺產品進行軟硬一體深度優化,能全方位、集中式管理AI資源和優化AI產品。
除了為上層AI開發平臺提供技術支撐外,百度智能云構建的AI原生云計算架構也面向AI開發工程領域的客戶,提供多種形態的獨立服務。
具體而言,AI原生的云基礎設施主要包括AI容器、AI存儲、AI計算。其中,通過使用百度智能云容器引擎服務CCE,AI容器可提供彈性、高可用的云端容器運行平臺;雙平臺已全面打通百度智能云BOS云存儲服務,能提供簡單可擴展、高可靠、靈活適應多場景的數據存儲能力。
在當下備受關注的芯片層,百度組建了自己的AI芯片公司并完成首輪融資,其根據自身算法定制設計的自研云端AI芯片昆侖1已規模部署,采用7nm先進制程的昆侖2計劃今年上半年量產,性能比昆侖1提升3倍。
除了提供自研AI芯片及多規格商業GPU/FPGA芯片外,百度還打造了基于X-MAN架構的四路AI超級服務器和基于百度自研硬件虛擬化技術的百度“太行”彈性裸金屬。這樣從上層開發到底層云基礎設施的一體化構建,使企業AI開發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百度智能云AI高性能計算服務
針對企業在智能化升級過程中的生產、運用和管理痛點,百度打造了整合AI能力引擎、AI開發平臺、AI管理平臺的企業專屬AI中臺。
AI中臺主要解決企業AI資源沉淀、AI人才培養及整個體系持續運轉機制的方法論問題。如果技術能力基礎偏弱,企業可以先切入AI能力引擎,從百度已對外開放的270多項成熟AI能力中直接選擇應用;繼而通過包括EasyDL、BML和場景化定制平臺UNIT的AI開發平臺,以及優化資源管理調配的AI管理平臺,逐步構建企業自己的多層次AI能力和方法論。
目前百度智能云已打造了能源、金融、城市、媒體等多個行業AI中臺落地解決方案,幫助不同領域的企業構建集約化AI能力管理能力。
▲AI中臺如何在企業IT中臺中作為智能中樞
三、有1塊錢或100億,都會投進技術里
因為早期AI商業模式變現路徑還不清晰,押注AI賽道多年的百度,一路走來曾歷經不少質疑,而撥云見日的時刻似乎已經臨近了。
在最新財報中,百度將智能云稱為“中長期增長第二曲線”,2020年Q4百度智能云同比增長67%,年收入約130億元,成為營收增長最快的模塊。
國際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報告顯示,百度智能云在2020年Q4中國云基礎設施服務的市場份額增速和營收增速排名第一。另據國際數據公司IDC報告,2020年上半年中國AI云服務市場規模達10.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幅超100%,其中百度智能云以27.5%的市場份額,連續三次蟬聯第一。
▲2020年上半年中國AI公有云服務市場分布(來源:IDC中國)
IDC評價稱在平臺公司中,百度提供了市面上最豐富的AI能力;市場調研機構Forrester認為,百度智能云對于同時尋求具備大型開發社區和全棧AI功能的公司與開發者來說,是理想的選擇。
百度是怎么做到的?這些成績背后,關乎百度的基因,也關乎百度十余年堅定地投資與布局。
“有1塊錢的時候,我們會投進技術里;有1個億,我們會投進技術里;有100個億,我們還是會投進技術里。”
在3月23日百度回港上市的敲鐘現場,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強調百度愿意為長期投資、保持對技術創新的不斷投入,并將百度定義為“擁有強大互聯網用戶基礎的AI生態型公司”。
作為建立于云上的互聯網公司,百度天然具備成熟的云計算技術根基,憑借搜索引擎這張王牌,百度手握中文互聯網最多的數據資源,加上十年來不斷積累AI算法開發能力,孵化出覆蓋視覺、語音、OCR、結構化數據等方向的各類AI應用。
過去十年研發支出超1000億元、AI專利申請量連續三年國內第一……持續重金投入研發,換來了百度在AI基礎技術領域的深厚根基:
自研開源深度學習框架飛槳排名國內第一,凝聚了265萬開發者、服務超10萬家企業,向世界證明中國核心AI技術的研發創新能力,同時百度擁有國內最大AI開發者社區,百度智能云是擁有最多AI產品的國內云廠商……
▲中國市場AI公有云服務產品數量(截至2020年4月,來源:IDC、廣發證券發展研究中心)
除了支撐自身AI技術及業務的迭代,百度沉淀的AI能力和資源還在迅速外延。集百度通用AI能力之大成的百度大腦日調用量突破1萬億次,過去4年百度AI開放平臺上定制模型數量翻6倍,在多行業落地賦能。
畢竟AI技術開發和AI應用落地不同,越往底層,技術越通用,越往場景層,應用越個性化。
要真正解決實際應用中的問題,百度聚焦在兩件事:一是褲腳挽起來踩到泥里,深入產業場景中和客戶并肩作戰,直接在場景中做AI能力的集成;二是自底向上完全用開源開放的方式,持續積累市場需求和反饋,根據反饋不斷優化從底層框架到上層應用、中臺的核心能力建設。
獨木難成林,企業技術優勢的放大,離不開與產業的廣泛開放、結合。通過開源開放策略,百度通過將各種技術能力和應用經驗共享于統一的平臺,協同大量擁有豐富經驗的上下游生態合作伙伴,推動以AI為主的創新商業化工作在更高的起點上開展。
央視網媒體AI中臺、國家電網AI中臺、海淀城市大腦、漢中市脫貧攻堅云計算平臺……云智一體AI全棧能力正加速百度智能云在更多專業場景中的落地。
按照百度團隊的說法,如果不能實現上層開發平臺、下層基礎設施一體化,則不可能讓企業AI開發速度最快、精準度最高、最適配、又最節約。
以此來看,從底層云基礎設施到上層AI應用的全棧能力,再到對AI生態的開放與包容,已經構筑了百度在云計算和AI雙賽道的獨特競爭力。
結語:用云智一體打出差異化優勢
今年百度21歲了,這一年,它用云智一體的故事敲開了港交所的大門,正面朝著產業智能化浪潮中蓬勃生長的云市場新機遇。
對于多數決心走向智能化升級的企業來說,如今萬事俱備,只欠AI。公有云市場仍處于早期階段,伴隨著數字化建設,云上AI服務在傳統行業的滲透率必然快速提升,市場邊界正快速擴張,豐富的AI服務成為國內外云廠商押寶的對象,而AI技術賦能或能成為百度突圍云計算賽道的核心競爭優勢。
目前百度在國內AI公有云賽道占位相對領先,面對洶涌的企業智能化升級訴求,信奉長期主義的百度,如果能證明云智一體模式的優越性,也許將收獲一定頭部的成長紅利。
路遙知馬力,云智一體的故事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