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趨勢,場景賦能成為主旋律

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正在釋放歷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巨大能量。持續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將重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各環節,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作為數字經濟轉型升級的推動力和新一輪科技競賽的制高點之一,近年來人工智能被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2017至2019年,連續三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均提及加快人工智能產業發展;2020年,人工智能更是與5G基站、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一起被列入新基建范圍。在“新基建”背景下,人工智能將為智能經濟的發展和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底層支撐,推動人工智能與5G、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領域深度融合。
新興技術持續孕育,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集成化技術創新將加速
2020年以來,我國人工智能單點技術應用更加成熟,但人工智能與相關技術的協同規模化和產業化應用尚在早期,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賦能效率有待提升。我們判斷,未來人工智能單項技術獨立發揮作用將面臨天花板。
預計2021年,虛擬現實、超高清視頻、新興汽車電子等新技術、新產品將不斷孕育涌現,并與人工智能加速交叉集成,推動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智能化變革的經濟形態;與此同時,人工智能與5G、云計算、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混合現實(MR)、量子計算以及區塊鏈、邊緣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互為支撐。通過智能技術產業化和傳統產業智能化,人工智能將為智能經濟的發展和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底層支撐,推動人工智能與5G、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領域深度融合,形成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的核心能力。
具體方向上,以交叉融合為特征的集成化創新漸成主流,多種新興技術交叉集成的價值將使人工智能發揮更大社會經濟價值。預計2021年,人工智能將與汽車電子等領域加速融合,實現感知、決策、控制等專用功能模塊,推動形成自動駕駛、駕駛輔助、人車交互、服務娛樂應用系統,進一步革新傳統汽車產業鏈,使汽車加速智能化、網聯化;人工智能有望與虛擬現實技術的相結合,為生產制造、家裝等提供工具,并為虛擬制造、智能駕駛、模擬醫療、教育培訓、影視娛樂等提供場景豐富、互動及時的平臺環境。
智能經濟初現雛形,泛在智能發展迅猛
新冠疫情成為未來一段時期全球發展的“新常態”,國內外均處于經濟社會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期,對人工智能的運用需求迫切。我們判斷,隨著算法的創新、算力的增強、數據資源的累積,智能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傳統基礎設施將實現智能化升級,人工智能技術有望推動經濟發展全要素的智能化革新。
展望2021年,人工智能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進入到智能經濟的新階段,智能經濟這一新型經濟形態已初現雛形,人工智能將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成為新常態下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賦能源頭之一。不僅推進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能農業、智慧旅游以及智能醫療、智慧城市等模式和業態的創新,還帶動智能運營、智能軟件、智能硬件、智能機器人等新產品發展,泛在化的智能經濟發展將初見雛形。
人工智能將賦予信息物理系統新的內涵,使之成為更具普遍性的人機協同系統。未來,萬物互聯必然帶來網絡的泛在、數據的泛在和應用需求的泛在,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將拓展到更多行業和更多領域、更多環節、更多層面。任何人、任何單位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使用的泛在智能將加速實現,這也將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實體經濟各領域的深度融合。
場景賦能成為主旋律,典型場景將成為融資重點
隨著我國人工智能技術的逐漸成熟,應用模式與商業模式的成形,人工智能市場和產業發展將持續向好,截至2020年6月底,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770億元,人工智能企業超過2600家,已成為全球獨角獸企業主要集中地之一,“場景決定應用、應用決定市場、市場決定企業發展前景”的人工智能投融資邏輯進一步獲得各界認可。預計2021年,人工智能領域細分化和專業化程度將進一步提升,人工智能應用廣泛的商業化落地階段來臨,政府和市場對于與具體應用場景特別是與實體經濟應用需求緊密結合的應用將更加關注。
具體而言,預計2021年地方政府對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熱度將持續,地方扶持政策、舉措等也將變得更加務實和具備可操作性,應用將成為政府關注和緊抓的重要內容。國內更多城市將聚焦智能芯片、智能無人機、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機器人等優勢產業,面向醫療健康、金融、供應鏈交通、制造、家居、軌道交通等重點應用領域,積極構建符合本地優勢和發展特點的人工智能深度應用場景。預計未來一年新零售、無人駕駛、醫療和教育等易落地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將更加受到資本關注。
同時,由于中國在人工智能底層技術方面仍落后于美國,隨著人工智能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底層技術的投資的熱度將持續增長。那些擁有頂級科學家團隊、雄厚科技基因的底層技術創業公司將獲得資本市場的持續資金注入,資本市場的轉變將推動人工智能更加強調理性,各大企業將扎根場景深挖落地應用,使得人工智能產品真正“有用”。
“新基建”賦能各行各業,人工智能產業底層支撐持續提升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于2018年首次提出“新基建”這一概念,指出要發揮投資關鍵作用,加大制造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此后已有7次中央級會議或文件明確表示加強“新基建”。
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提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引發更大關注。“新基建”具有新時代的豐富內涵,既符合未來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又適應中國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和轉型需求,在補短板的同時將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人工智能“新基建”對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預計2021年,圍繞算法、數據和算力等人工智能新基建的“三駕馬車”,人工智能產業鏈建設力度將繼續增大。
具體而言,在算力方面聯網的設備將增加至500億臺。2021年我國5G通信網絡部署加速,接入物數據的增長速度越來越快,人工智能訓練所需的計算量將進一步呈現指數增長,相關行業對算力的需求將更為龐大。領先互聯網公司大數據量將達到上千PB,傳統行業龍頭型企業數據量將達到PB級,個人產生數據達到TB級,GPU、ASIC、FPGA等計算單元將成為支撐我國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底層硬件能力,圍繞三駕馬車開展的產業鏈建設力度將持續加強。
在算法方面,Cafe框架、CNTK框架等分別針對不同新興人工智能算法模型進行收集整合,可以大幅度提高算法開發的場景適用性,人工智能算法從RNN、 LSTM到CNN過渡到GAN和BERT還有GPT-3等,不斷涌現的新興學習算法將在主流機器學習算法模型庫中得到更高效的實現。
總而言之,我國的人工智能產業已經進入了快速增長階段,市場發展潛力巨大。在此趨勢之下,鈦靈AI算法市場強勢而來,打造人工智能算法商城,讓客戶可以根據所需場景自由組合算法,并按照標準化的對接模式部署AI算法應用。通過近一年的發展,鈦靈AI算法市場已與國內五十多家優秀的算法企業成為合作伙伴關系,累計提供算法種類超過1000種,賦能超百個細分行業,全力加速AI應用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