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識別、精準采摘,還能24小時連軸轉—— 西紅柿采摘機器人干活夠“霹靂”
導讀這兩天,在山東德州的一個西紅柿陽光大棚內,一臺名叫ldquo;霹靂寶rdquo;的機器人穿梭忙碌,只見它舉起靈活敏捷的機械臂,嫻熟地摘下西紅柿,輕輕放進身邊的籃筐。這款勤快而機靈的機器人,來自雷博
這兩天,在山東德州的一個西紅柿陽光大棚內,一臺名叫“霹靂寶”的機器人穿梭忙碌,只見它舉起靈活敏捷的機械臂,嫻熟地摘下西紅柿,輕輕放進身邊的籃筐。
這款勤快而機靈的機器人,來自雷博智能機器人(浙江紹興)有限責任公司。該機器人可通過激光雷達導航自動規避障礙,并利用人工智能精準采摘西紅柿。“最難的是識別,因為西紅柿的差異比較小。”劉可表示,整個研發過程歷時一年半,研發團隊拍攝一萬多張照片,利用深度學習服務器,對海量的照片進行分析和標注,進而研究算法,目前識別精準度已達到99%。
采摘西紅柿是一個精細活。西紅柿容易磕傷,損壞一個可能會讓整箱西紅柿快速壞掉。那么一個由鋁、電路和計算機芯片組成的機器人,如何做到像人類一樣辨別和靈巧?“你看,爪子的末端是硅膠材料,我們采用柔性抓取的技術,可以保護嬌嫩的果實。”機器人手腕的位置有個力覺感應器,抓取時會向其大腦反饋阻力大小,從而根據算法給出相應的作用力。
“大多數機器人的續航時間是4小時到8小時,我們對其配套設置無線充電地磚,可以使其24小時連續工作。”劉可說,一臺機器人采摘一個西紅柿約需5秒,一天下來,遠高于人工采摘效能。
目前,“霹靂寶”已經吸引內蒙古、山東、甘肅、新疆、浙江等地的一批大型農業企業嘗鮮。“目前我們還在做實地測試,不斷改善柔性抓。預計今年9月前開始投產。”劉可說,前陣子剛接下內蒙古一家企業300萬元的智能機器人訂單。
“這款機器人能幫助農業企業更快向智慧化轉型。”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生物中心首席科學家吳新榮表示,使用智能機器人一年可節省9萬元人力成本。
免責聲明:本文章由會員“馬熙”發布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