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超強“思考”能力 打造人工智能中樞“城市大腦”改變你我生活

內容提要:在天津市大數據管理中心的大屏幕上,分區域羅列著眾多信息:全市各條道路的交通擁堵情況、各個旅游景點的人口密度、各區疫苗接種量分布……
第五屆世界智能大會
天津北方網訊:在天津市大數據管理中心的大屏幕上,分區域羅列著眾多信息:全市各條道路的交通擁堵情況、各個旅游景點的人口密度、各區疫苗接種量分布……這些信息或以圖表、或以數據的形式鋪排開來,一直在不斷刷新。這便是剛剛官宣上線的天津“城市大腦”1.0版的可視化大屏幕。“在這里,我們可以實現城市運行態勢一屏統覽、城市運行體征全局監測和智能預警,從而提供準確、全面、實時、可量化的數據支撐。”天津市大數據管理中心研發運維管理處副處長何學柱表示。簡單來說,天津“城市大腦”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可以“一屏觀津門”。除了海量數據的可視化展現和實時動態更新,這個被稱為“整個城市人工智能中樞”的“大腦”還在運用它超強的“思考”能力,悄悄地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大數據賦能疫苗接種
市民孫先生剛剛完成了第二針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種,距離他第一針接種過去了6周。他頗有成就感地向記者展示自己帶著“津盾”的健康碼:“之前也擔心會錯過接種日期,負責的同志讓我別擔心,說我們的接種信息都有記錄,全市會統一調度、科學安排,放心等通知就好,果然沒錯!”
其實,孫先生所說的“統一調度管理”和他健康碼升級的完成,都是由“城市大腦”的天津市疫苗接種態勢分析平臺參與實現的。
在“城市大腦”顯示屏上,疫苗接種態勢分析平臺板塊的統計數據不停滾動,全市16個區、各行業、各企業的首針、第二針疫苗接種量分別是多少,接種人口分布如何,實際可以接種疫苗的數量有多少……各項數據一目了然。
天津市大數據管理中心數據資源處副處長劉津告訴記者,這里展現的不是簡單的數據匯總,而是“城市大腦”通過建立算法模型,對從各個渠道匯總上來的海量、復雜的數據進行實時碰撞比對和分析驗證后,得出哪些是錯誤的、重復的、過時的數據,哪些是真實的、有效的數據,最后生成的結果。
“這些數據可以方便管理者及時掌握全市疫苗需求的態勢變化,和各區、各行業接種進展。哪里的疫苗需求量大,就把資源調撥到哪里,哪里的接種進度比較慢,就推進哪里,這樣就能更精準地推進疫苗接種工作。”
而完成疫苗接種的市民在“津心辦”APP、“津心辦”支付寶小程序、微信小程序出示天津“健康碼”頁面時,就會出現“津盾”圖標,這一改變也是借助“城市大腦”打通了“疫苗接種態勢分析平臺”和天津“健康碼”的通道,完成了信息共享與直達。
我們看見的,是“健康碼”上一個小小的改變;看不見的,則是在后臺發揮作用的天津“城市大腦”——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技術在城市治理中的創新運用。
打造銀發族智能管家
“重要提醒:您轄區劉蘭芬老人血壓異常,請查看處理”。
幾天前,紅橋區永進社區的網格員周麗欣接到一條來自“城市大腦”的銀發智能服務平臺發出的預警提醒,她第一時間前往老人家里進行了查看,并叮囑老人要按時服用降壓藥。
劉蘭芬奶奶是一位年逾八十的獨居老人。老人有高血壓,心臟偶爾也會不舒服,是社區的重點關愛人群。最近,劉奶奶就過上了有“城市大腦”守護的生活。
劉奶奶剛走進門,安裝在門框上方的一盞小燈就閃起紅光。“這是紅外感應燈,如果超過24小時沒有監測到老奶奶活動,就會自動向終端發送預警提醒,她的家屬和我們網格員都會收到電話提示。這樣我們就能第一時間給老太太打電話或登門查看情況了。”周麗欣指著小燈說道。
除了紅外感應燈,劉奶奶家中還配有“SOS一鍵求救”按鈕、智能手環和血壓計這些智能設備,所有設備都與銀發智能服務平臺相連。另外,她家的智能水、電、燃氣表也都在“城市大腦”監控之下,只要出現異常情況,后臺便會向家屬和網格員發送預警提醒。
銀發智能服務平臺是“城市大腦”為老年人搭建起的安全健康守護屏障,平臺實時監控用戶家庭水、電、燃氣的使用情況,并利用智能感知設備了解其身體狀況。“這個平臺會給每一個使用者建模,當使用者的用水用電量突然發生大幅度改變時,或者心率、血壓、體溫超過他的正常區間時,就會觸發預警。”天津市大數據管理中心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目前,“銀發”智能服務平臺已接入全市共1000余戶老人的實時數據,未來,將有更多老人能夠享受到這一服務。
共建共治共享我的城
不久前,西青區精武鎮一處損壞的提示牌被熱心群眾使用“隨手拍”上傳至“津心辦”APP。由于打通了與“津心辦”APP的互聯互通,30秒后,網格人員在“津治通”APP后臺看到了這條消息,便立即將此事項分發給精武鎮綜合執法大隊。“提示牌臨近街道,最低處目測有兩米高,最高處有四米左右,我們怕大風天氣造成提示牌脫落,影響群眾安全出行,所以用最快的速度及時解決了。”西青區精武鎮綜合執法大隊隊員于潤賢說。
“津治通”是用來輔助網格員等進行日常工作的一款APP;“津心辦”則是面向普通市民的一款政務服務APP。如今,市民在全市任何地方只要發現問題,就可以打開“津心辦”APP中的“隨手拍”模塊,將問題拍照定位上報,只需30秒,市民關心的“這件事”即可推送至“津治通”,由網格員查訪處理或分發給責任單位,進入事件流轉處理程序。
沒錯,這也是通過“城市大腦”完成的——在“城市大腦”中,接入“兩津聯動”平臺,即建立“津心辦”和“津治通”兩個平臺的交互聯通。海量數據打通共享、跨部門跨區域協同聯動。共建共治共享“我的城”,隨手一拍就能實現。
早在2020年疫情期間,“兩津聯動”平臺就已經在抗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網格員韓麗蘭印象最深的就是疫情期間,“津治通”與“津心辦”聯動,“津心辦”上的天津“健康碼”“紅碼”“橙碼”人員信息,會及時反映在“津治通”APP上,“如果是外地返津人員,一眼就能識別,我們會有針對性地對居民進行跟蹤服務,節省了很多時間。”
可以說,“兩津聯動”已經成為具有天津特色的特大型城市治理的數字化解決方案,正在走出一條探索城市數字化轉型,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期待的“數治”之路。
從“一屏觀津門”
到“一網管津城”
城市的容量有限,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加快,為城市安裝一個“大腦”,讓城市自己學會“思考”。
天津市委網信辦、天津市大數據管理中心以構建打造“物聯感知城市、數聯驅動服務、智聯引領決策”的城市數字底座為目標,積極推進天津“城市大腦”建設。
天津“城市大腦”基于“1+5+N”的總體架構——一屏統覽城市運行;津門概述、經濟發展、政務服務、城市治理、民生福祉5大專題板塊緊抓城市治理要點;N個場景立足“數字治理”“數字惠民”“數字惠企”三大領域構建協同創新服務成效。
前面提到的疫苗接種態勢感知、銀發智能服務平臺和“兩津聯動”,就是這個“N”中的不同場景。可以說,這些只是這個“大腦”工作的一小部分。
“用‘城市大腦’為城市管理的難點和痛點找到新的解決方法,打造一批具有牽引性、普惠性、感知性的應用場景,推動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務數字化,這是天津‘城市大腦’最重要的特色之一,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何學柱說。
下一步,天津“城市大腦”在“一屏觀津門”基礎上,將實現“一網管津城”。
逐步推進建設市、區、街鎮三級“城市大腦”運行中心,打造更多惠民、惠企的應用場景……這些都已列入“城市大腦”的升級計劃之中。
展現城市圖景、推演城市未來、為城市決策當智能參謀……天津“城市大腦”大有可為!(津云新聞編輯孫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