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個樣來給自己看簡譜(為什么黃家駒沒有上過音樂學院,卻能創造出那么多經典的歌曲和吉他solo)
因為上過頂級音樂學院的人,無法做出現象級流行音樂。審美不在同一個層次。結論:音樂學院的目的是培養國家級音樂人才,黃家駒的Beyond是屬于流行搖滾,以套路和弦為主。這里有一個基本誤解,將流行音樂和音樂學院等同。實際上這兩者是恰恰完全相悖的,上過國內頂級音樂學院的歌手,無法做出頂級現象級歌曲,因為音樂學院的教育和商業性是相悖的。黃家駒也好,Beyond也好,本質上是以流行搖滾為主的。而流行音樂本身就是要依附于商業存在的。國內音樂學院的存在意義,是為國家輸送頂級音樂人才,主要方向是師:藝術、古典、美聲、民族、通俗、以及各種器樂和研究,以及作曲。這部分的教育和知識,都是以極為嚴肅的內容進行傳播的。我們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為例,就可以很好理解商業音樂和音樂學院的根本區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的課程是以底層人類對于音樂的研究作為核心的。比如有一門叫做:音樂審美心理防線。這門課的作用是校對音樂審美認知的,也是作曲系的基本方向。他們的主要內容是,確定音樂的誕生、音樂的傳播和創作,音樂審美的渠道以及音樂發展。你聽聽這些內容的名字,他不是某一個具體作曲的技巧,而是在為學生構架一個完整的、嚴肅的、國家級音樂世界知識。在這些內容之中,音樂學院的邏輯是:培養出國家級審美素質人才。學過的學生,可以很清晰的從各種角度認知到作曲的情感表達,可以讀到更多的內容信息。這是超脫大眾的認知水準。所以,中央音樂學院對于作曲的審美是在交響樂、協奏曲這個層次。可是對于流行音樂的受眾,他們連什么是交響曲、協奏曲都不知道。所以本質上, 音樂學院的學生本身就不是流行音樂的受眾。流行音樂的受眾,也不是音樂學院要求培養的人才。簡單講一下流行音樂是如此創作的:流行音樂的創作過程,相比于音樂學院的交響曲、協奏曲而言是非常固定的。而且有一套嚴格的標準存在,他的名字叫套路和弦。套路和弦就是流行音樂的組成核心,所有的流行音樂基本上都是套路和弦的產物或者衍生物,因為套路和弦是人類在大眾音樂審美之中的精華,至少曾經是精華。套路和弦的意思是:人類/大眾更偏愛一種固定的情感聽覺(和弦就是音樂情感的基本單位),更具數百年的規律,形成了一系列特定的和弦排列順序,這就是和弦套路。對于流行音樂而言,按照和弦套路來作曲,就意味具有廣泛的市場傳播度。黃家駒就是憑借著自己對于套路和弦和旋律的天賦,才將Beyond從硬核搖滾轉變為流行搖滾的。也成就了Beyond和他自己。所以,黃家駒的作曲過程是這樣的:1:確定歌曲的基本立意和思想情感;2:選擇一個套路和弦;3:完成旋律核心的記憶點,完成作曲的骨架。4:完成分段遞進和段落變調;5:為套路和弦選擇更具體、更為具有強烈情感的小七/小三/和弦。基本是這樣,流行音樂作曲的核心一定是套路和弦。他們創造過程很短,一般最長也長不過三個月。因為他的內容很少。相比于嚴肅音樂而言。而音樂學院的作曲系學生學習的是:長達50分鐘的交響曲的作曲樂譜,足足有十幾萬個音符,上千首旋律小品組成的宏偉篇章。換句話說,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生學習的內容體量是流行音樂的數百倍、近千倍。這種深度完全不同。所以,對于音樂學院的學生而言,他們去看待流行音樂就像博士生去看待小學生的加減乘除一樣。對于博士生而言,他們的創作成果很難用加減乘除的。所以,對于商業音樂歌手而言,成功的人往往是從沒上過嚴肅、系統、高質量的作曲教育。周杰倫,高中沒考上,沒上過大學,上過一個月的音樂班。他成為華語作曲扛把子。李榮浩,初二輟學,沒上過大學,學習過大提琴。成為了近幾年作曲旋律第一序列。鄧紫棋,15歲輟學,沒上過大學,學的是專業的商業樂理班。HK唯一能打的歌手、唯一的頂級音樂人,并不是新生代,而是整個HK樂壇。可以產生最好商業化流行作曲的人,不能是音樂學院作曲系出身。因為,不要用高射炮去打蚊子。國家級藝術人員和商業流行音樂的戰略意義和施展地方,完全不同。換句話說,Beyond的歌經典,恰恰是和音樂學院背道而馳,基于流行音樂的理論原則,沒有收到過于嚴肅和系統的高質量審美認知影響。如果黃家駒上過音樂學院,他是寫不出以套路和弦為主的流行搖滾。如今音樂學院等嚴肅作曲氛圍,是現代音樂。而現代的所謂嚴肅化先鋒音樂,基本上都不是給人聽的音樂,而是一種實驗性試圖拓寬音樂邊界的產物。所以本質上, 不上音樂學院,才是頂級作曲人成功的源頭。當然,音樂學院的門檻也可能超出了他們幼時的能力。對于黃家駒、周杰倫、李榮浩而言,他們幼時的確沒有前往頂級音樂學院學習的家庭資源。但也是因為如此,他們的遭遇才對流行音樂的大眾認知更為深刻,而不是高深莫測的藝術化音樂。
60句祝自己生日快樂的句子,挑一句你喜歡的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