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閱讀蘇軾《水調歌頭》,回答文后問題。 明月幾時有)
1.D 2.作者在政治失意時,幻想超脫物外;但積極的思想最終戰勝了消極遁世的念頭,表現了作者樂觀的心態和豁達的情懷。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有恐/瓊樓/玉宇
《水調歌頭》改寫
夜空綴滿了寶石般的星星,圈得無法再圓的月亮鋪灑下皎潔的月光.蘇軾獨自一人在院落開懷暢飲.他仰望星空,明月高掛于深藍色的蒼穹之中,眾星向著圓圍繞,月光映照著星光,星光襯托著月光.他情不自禁地舉杯邀月、襟懷曠達,詢問蒼天,手舉酒杯“為什么月亮會在今晚這時出現呢?也不知道天上的月宮,今晚是何日,是何年?”這大概是自己平日里太過于辛苦了,以至于不知是何年何月.心中突然有一個奇妙的遐想:本來想乘坐長風去看看你,但又不得不擔心月中仙宮、凡人難以承受那樣的寒冷,以至于打消了這個念頭.雖然那月宮美好,那美好皎潔的月光才是我們自己精神的家園,也盡管自己獨自一人在月光之下翩翩起舞以影為伴,但這哪里比得上這充滿溫暖彌漫在愛的芬芳里的人間呢?瓊樓玉宇固好,但這只是虛幻的,人是逃避不了現實的.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垂掛在雕著精美的花的窗戶上,顯得無比的美麗,月光照著沒有睡意的人們,不禁脫口而出:“月兒不應該對人們心存什么怨恨吧,不知道為何它偏偏在人們分離之時才回呢?”這使人們疑惑不解,心中也難免變化,會有憤怒、埋怨之情,不由得感嘆人間總會有悲歡離合.月亮如此,有陰晴圓缺.人世間自古以來就也難周全,你想這人間有多少人面臨著生死離別,有多少人含恨而終,有多少人只能互通信息卻不能相見,有多少人忍受相思之苦……月亮的陰晴圓缺,是必然的規律.既然如此又何必感嘆人世間的離別呢?回想起我倆以往在一起互相切磋,一起吟詩作詞,一起游山玩水……共同度過了許多快樂的時光.我擁有這些美好的回憶,也是一件為快樂之事.也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夠年輕長久,友愛長存,大家雖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皎潔的月光……
答案:解析: 1.示例:“月下起舞”理由:①小序“歡飲達旦,大醉”,說明作者是喝醉了酒才迷迷糊糊跳起舞來。②小序中“大醉”,說明作者已神志不清,“恐”字說明作者酒后“欲乘風歸去”的矛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