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文明與三大文明(農耕文明)
1、農耕乃衣食之源、人類文明之根。
2、農耕文化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之一,也是對人類影響最大的文化之一。
3、它起源于運城市稷山縣。
4、 遠古時期,河東大地上長滿了大片的森林,森林中又長著各種各樣的植物,野獸時時出沒在叢林之間。
5、我們的先民在漫長的歲月里,過著原始采集、原始狩獵的生活。
6、正是在這種原始的采集與狩獵過程中,河東農耕文化才得以孕育和萌芽。
7、從狩獵中,先民們逐漸學會了識別和馴化獸類;從采集中,他們則逐漸學會了辨認果實和種子。
8、特別是他們在長期的實踐中觀察到,植物的籽粒隨風飄落會在地面上長出新的植物,于是就把采集到的植物的塊莖、籽粒等種植在居住地的周圍,并打制石器,制造生產工具“以墾草莽”,開始了“刀耕火種”的最原始的農業耕作。
9、 迄今為止,在運城地域內已發現石器遺址400余處。
10、出土的農耕、砍伐工具有石斧、石錛、石鋤、石鏟等;糧食加工工具有石磨盤、石磨棒、石杵等;紡織、縫紉工具有石紡輪、陶紡輪、骨針、骨錐等;狩獵和捕魚工具有石鏃、骨鏃、彈丸、網墜等;挖土工具有木耒(lei,三聲。
11、古農具,形狀像木叉)等;收割工具有半月形石刀、石鐮、骨鏟、蚌鐮等;另外還有大量的經打制、磨光,刃部較為鋒利的穿孔石刀、陶刀、大型石鏟、石耜(si,四聲。
12、古農具,形狀像現在的鍬)和打制的盤狀器、砍利器等。
13、出土的農作物則有粟、黍、高粱、大豆以及麻類作物等。
14、從上述考古發掘的文物看,河東先民種植作物的品種類別之多、使用工具的用途之廣及分工之細,都證明兩萬多年以前,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中華民族的先祖們就開始了農業耕作,創造了農耕文化。
15、 對原始農業發展貢獻最大的當數后稷。
16、后稷名棄,孩童時就對農作物非常感興趣,長大后更是常常到田野中研究農作物的生長習性和規律,凡是適宜種五谷的,春天就去播種(稼),秋天再去收割(穡)。
17、百姓們紛紛效仿他。
18、帝堯聽說這件事后,就任命他作了后稷(即農官)。
19、他上任后,積極引導人們適應時令,播種各種農作物,教民稼穡,不遺余力,極大地促進了原始農業的發展,最后累死在山上。
20、至今,在運城市稷山縣一帶,關于后稷教民稼穡的許多傳說,仍綿延不絕。
21、運城市境內的稷王山、稷山縣、稷王廟、稷益廟等,都是后人為了懷念“功崇平地,德大配天”的后稷的功績而命名或修建的。
22、特別是稷益廟里的許多壁畫,真實地展現了后稷教民稼穡、發展原始農業的動人場景,令人倍生敬仰之情。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