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是什么意思醫學(貧血一般看什么數值)
貧血就是指外周血中紅細胞容量低于正常而出現的一種臨床綜合征。一般貧血患者,通過血常規檢查就能夠確診。化驗血常規時,首先要看紅細胞的數量,貧血的患者,大部分紅細胞的數量都低于正常范圍,但是有一種特例,那就是缺鐵性貧血患者。這種類型的貧血,雖然血紅蛋白濃度低于正常,但是紅細胞的數量往往在正常范圍之內,如果是比較嚴重的缺鐵性貧血,紅細胞的數量也會出現明顯減少的情況,第二項指標就是看紅細胞壓積,大部分貧血的病人都會出現紅細胞壓積降低的情況,最主要的指標是血紅蛋白濃度,低于正常范圍就是貧血,血紅蛋白濃度越低,代表貧血病情越嚴重。
血紅蛋白( hemoglobin,Hb)是由血紅素(heme)和珠蛋白(globin)組成的球形大分子化合物.相對分子量64458.每個Hb分子含有4條珠蛋白肽鏈,每條折疊的珠蛋白肽鏈包裹(結合)一個亞鐵血紅素,形成具有四級空間結構的四...
今日問題:化驗單上的“糖化血紅蛋白”和“血紅蛋白”有什么區別?大家好,我是一名檢驗科醫生,對于化驗單上的“糖化血紅蛋白”和“血紅蛋白”這兩個檢查項目有什么區別的問題,我最熟悉不過了。這兩個項目是檢驗科經常做的項目,許多人拿到化驗單時,看到上面兩個項目搞不清有什么不一樣,都帶有血紅蛋白這幾個字。下面我就來跟大家分析一下它們之間的區別。其實簡單點來講,它們的關系就像是一個是原味饅頭,另一個是加入糖的饅頭。就是說糖化血紅蛋白就是指血液中和葡萄糖結合了的那一部分血紅蛋白。但是它們兩個所代表的臨床意義是不同的,所指的也是兩個不同多東西。——糖化血紅蛋白——就像上面所說的一樣,糖化血紅蛋白就是血液中和葡萄糖結合在一起的那一部分血紅蛋白。而在化驗單上我們看到糖化血紅蛋白的測定結果是用百分比來表示的,那代表的意思就是那部分與葡萄糖結合的血紅蛋白占全部血紅蛋白的比例,這樣除出來的數值,就是臨床上糖化血紅蛋白的結果了。那么,糖化血紅蛋白到底有什么作用呢?為什么那些糖尿病患者要經常檢測糖化血紅蛋白呢?因為糖化血紅蛋白是判斷糖尿病長期控制的良好指標。有些人或許會問,糖尿病患者檢測不是應該查血糖的嗎?不是用血糖的高低來判斷是否是糖尿病嗎?怎么又說糖化血紅蛋白是判斷糖尿病長期控制的良好指標呢?這是因為血糖是受時間的影響,當我們吃了飯或者運動后都會產生變化,并不能很好的作為評價糖尿病控制程度的指標。但是糖化血紅蛋白就不一樣了,糖化血紅蛋白可以反映在檢測前120天內的平均血糖水平,而與抽血時間、病人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島素等因素無關。所以通過檢測糖化血紅蛋白,可以了解糖尿病患者過去2~3個月內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患者偶爾一次的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響。所以糖化血紅蛋白主要是作為糖尿病患者長期血糖控制的評價指標。另外除了糖尿病患者經常要通過檢測糖化血紅蛋白來了解血糖的控制情況,在臨床上對于妊娠期的孕婦也需要經常檢測糖化血紅蛋白這個項目。因為糖化血紅蛋白對妊娠性糖尿病也有指導作用,判斷是否胎兒致畸、死胎和子癇前期就更有意義。——血紅蛋白——我們拿到血常規的化驗單就會看到上面有血紅蛋白的項目,這個血紅蛋白就是人體血液中主要用來運輸氧氣、二氧化碳等物質,也是用來判斷人體有沒有存在貧血,同時也可以作為臨床上輸血的指征,要不要輸血就看血紅蛋白的數值。那么怎么知道我們身體有沒有貧血呢?我國血液病學家認為:在海平面地區,成年男性血紅蛋白<120g/L,成年女性血紅蛋白<110g/L,孕婦血紅蛋白<100g/L,就是貧血。我們就根據上面的標準來判斷是不是存在貧血。當我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貧血時,看血紅蛋白的數值就知道了。——結語——通過以上的分析,我相信大家都已經明白了糖化血紅蛋白和血紅蛋白各自有什么區別,也了解了各自的臨床意義。對于我們平常老百姓,對這兩個概念也不用作太深入的了解。我們只需要知道糖化血紅蛋白是用來判斷糖尿病患者長期控制的良好指標;血紅蛋白是用來判斷身體是否存在貧血的指標之一。作者寄語:很高興為大家科普健康的相關知識,我是左撇子說醫,每天用簡單的語言為你科普專業的醫學知識,碼字不易,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就幫我點個贊!如仍有疑問,可以評論區留言,歡迎大家關注、轉發,謝謝大家支持!參考資料:《臨床檢驗基礎》衛生出版社《醫學檢驗結果導讀》化學工業出版社
這是現實存在的非常普遍的問題,并不是一家之難,而是萬家,甚至千萬家多多少少都存在的問題。因為目前在我國有接近一個億的人感染了乙肝病毒,但并不是各個都是乙肝患者,大家平時提到的“乙肝患者”實際上指的不僅僅是檢測出乙肝表面抗原陽性,有乙肝病毒感染,而且病程一般要求要超過半年,有臨床癥狀的。簡單的來說:乙肝患者往往是需要進行抗病毒及護肝治療的,而這類患者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對于剩下的大部分,即三分之二的都屬于乙肝病毒攜帶者,是不需要治療的,他們只是在乙肝兩對半檢查中被發現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而肝臟B超,肝功能等組織學檢查是正常的!所以,家里有家人得了乙肝,最重要的,首要任務是去醫院檢查清楚,看到底是乙肝患者還是乙肝病毒攜帶者,這個非常重要!檢查的方法,就是主要查以下三項:抽血查肝功能,看有無異常升高;抽血查乙肝病毒DNA檢查,看乙肝病毒數量及活躍程度;做肝臟彩超,看有無實質性肝損傷;(如圖:乙肝病毒DNA檢查,可以看到乙肝病毒數量)如果是發現有實質性肝損傷,乙肝病毒數量多,那就是乙肝患者,需要盡早進行規范化,專業性抗病毒治療;如果是其他指標都正常,屬乙肝病毒攜帶者,每年定期體檢復查即可!那么對于家人的話,要注意哪些?警惕什么?首先,對于家人開始,要做的也是全家一個乙肝抗體的篩查,按我國目前對于免費乙肝疫苗接種的覆蓋率,基本上每個人一出生就會被接種乙肝疫苗,但注意接種了乙肝疫苗不等于100%有抗體,像陳醫生家里,就有好幾個外省外甥女查了以后沒發現抗體的,需要補種的!當然,沒有抗體也不代表一定會被感染,因為乙肝主要的傳播途徑是血液傳播、性傳播以及母嬰傳播,正常的生活接觸,吃飯,擁抱接吻是不會傳染乙肝病毒的!但是沒有抗體終究存在被感染的風險,而有一部分經過補種乙肝疫苗是可以重新獲得抗體的!其次,尤其是乙肝患者的配偶,或者未出生的小孩,一定要做好母嬰阻斷,目前醫學上完全可以讓一個乙肝患者生存一個健康的小孩,不會傳給下一代,只是要提前重視和干預!對于配偶,平時也要注意做好預防,尤其是一些親密接觸,有抗體還好,沒抗體,必要的安全措施,定期體檢,都是有必要的!最后,如果是父母有乙肝,還是要注意給小孩的喂養,當然唾液傳播乙肝可能性不大,但是比較存在一點點風險,一定不要采用咀嚼喂養,雖然傳染風險微乎其微,但超不衛生!同時,作為乙肝患者家人,我想更主要的是叮囑好患者需要治療,一定要去專業的醫院治療,不要老是去嘗試民間土方,很多時候只會耽誤病情,而且很可能讓乙肝傳染性增強。還有就是每年要定期做好復檢,今年乙肝病毒攜帶者,不代表以后一直都是,及時把控乙肝病毒情況,有助于防止乙肝轉化為肝硬化,甚至出現肝癌!當然,最主要的是不要歧視乙肝家人,平時吃飯正常工作生活接觸是不會傳染給人的,也不會影響他們的壽命,臨床上見到很多七八十歲乙肝患者,他們一輩子都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