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西風瘦馬全詩(“古道西風瘦馬”是什么詩里的句子)
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天凈沙·秋 》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枯藤纏繞的老樹棲息著黃昏歸巢的烏鴉,
小橋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幾戶人家,
荒涼的古道上,迎著蕭瑟的秋風走來一匹孤獨的瘦馬.
夕陽已經朝西落下,漂泊未歸的游子還在天涯.這首小令僅五句28字,語言極為凝煉卻容量巨大,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游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游子心.
這幅圖畫由兩部分構成:
一、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
二、抒寫內心深處無盡傷痛而獨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畫共18個字九個名詞,其間無一虛詞,卻自然流暢而涵蘊豐富,作者以其嫻熟的藝術技巧,讓九種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陽的清輝之下,象電影鏡頭一樣以“蒙太奇”的筆法在我們面前依次呈現,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深秋時節:幾根枯藤纏繞著幾顆凋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寫出了一片蕭颯悲涼的秋景,造成一種凄清衰頹的氛圍,烘托出作者內心的悲戚.我們可以想象,昏鴉尚能有老樹可歸,而游子卻漂泊無著,有家難歸,其間該是何等的悲苦與無奈啊!接下來,眼前呈現一座小橋,潺潺的流水,還有依稀裊起炊煙的農家小院.這種有人家安居其間的田園小景是那樣幽靜而甜蜜,安逸而閑致.這一切,不能不令浪跡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鄉的小橋、流水和親人.在這里,以樂景寫哀情,令人倍感凄涼,烘托出淪落他鄉的游子那內心彷徨無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畫里,我們可以看到,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鄉愁的游子卻騎著一匹延滯歸期的瘦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著遠方踽踽而行.此時,夕陽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暉,本是鳥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兒歸家的團圓時刻,而游子卻仍是“斷腸人在天涯”,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鄉的游子面對如此蕭瑟凄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腸寸斷!一顆漂泊羈旅的游子心在秋風中鮮血淋淋……
一支極為簡短的小曲,表達了難以盡述的內蘊,形象地描繪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愴的內心世界,給人以震撼人心的藝術感受.讓人讀之而倍感其苦,詠之而更感其心.讀此曲而不淚下者不明其意也.
這首小令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贊譽,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沉,但卻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比較明顯的特點是:
1.簡約與深細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來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處.《天凈沙秋思》文字之精煉,也可以說達到了不能再增、減一字的程度.全篇僅五句,二十八字,既無夸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出這樣一幅生動的圖景: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至于游子為什么飄泊到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這些言外之意,盡可聽憑讀者自己去想象.這首小令,確實不愧為言簡意豐、以少勝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個字,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事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并不簡陋,九種事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作者沒有寫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寫這些事物與游子活動的關系,但讀者又可以想象得到,并把它們緊密地聯系起來.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靜景與動景相映
《天凈沙秋思》的藝術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運用映襯技法.作者將許多相對獨立的事物同時納入一個畫面之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處于動態中的“流水”,與處于靜態中的“小橋”“人家”相映,更顯出環境的幽靜;“西風”與“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見蒼涼;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圖上,一面是枯藤、老樹、昏鴉在秋風蕭颯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暉給枯藤、老樹、昏鴉涂上一抹金黃的顏色;“小橋流水人家”,呈現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與淪落異鄉的游子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從整個構圖看,前四句寫景,末一句寫人.但人是主體,景物是人活動的背景,把背景寫充分了,主體就被烘托出來了.這正是相互映襯的妙用.
3.景色與情思相融
詩言志.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東西,難于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于物的寫法,把這種凄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方使人感到具體生動.正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愁”與“水”本無聯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處,用江水東流之景,表達無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來是沒有思想感情的,但當詩人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和感受之中,這些事物便被賦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了.“小橋流水人家”,不過是極常見的普通景色,但當它與“斷腸人在天涯”同處于一個圖景之中時,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為使“斷腸人”心碎腸斷的觸發物,使圖景帶上悲涼的氣氛.所謂“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就是這個道理.《天凈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杰作.
《天凈沙》一曲,篇幅雖短,卻為極多人所知曉,不失為千古絕唱.短短二十八字,刻劃出一幅非常真實生動的秋郊夕照圖.起首三句為鼎足對,一連推出九幅畫面: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蒼涼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飄泊不定而又憂愁的情懷.這里,作者創造性地將孤立的自然物精巧地組合在一起,使整個畫面富有流動感、生命感.同時,有意識地突出畫面的昏暗陰冷,以便充分表現“斷腸人”浪跡天涯的濃烈的羈旅愁懷.
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譯文為: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凄厲的哀鳴。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古道西風瘦馬,小橋流水人家”出自元代作家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原文如下:《天凈沙·秋思》? ? ? ?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我們的眼前呈現出這樣的圖畫:黃昏時的烏鴉,正在枯藤老樹上棲息,依傍著小橋有一戶流水伴居的人家,在陌生的荒道上一匹瘦馬馱著漂泊的游子,在秋風古道上慢慢移步。夕陽已經沉沉西下,漂泊他鄉的游子遠在天涯。馬致遠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蘊深遠,結構精巧,勾畫了一幅浪跡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黃昏時刻孤寂無依的悲涼處境和思念故鄉的愁苦心情。全曲不著一"秋", 卻寫盡深秋荒涼蕭瑟的肅殺景象; 不用一"思", 卻寫盡了游子濃重的鄉愁與憂思。
“西風騎瘦馬”的典故出自元代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小令描繪的景象是: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樹,黃昏時的烏鴉,撲打著天凈沙·秋思翅膀,落在光禿禿的枝椏上。纖巧別致的小橋,潺潺的流水,低矮破舊的幾間茅屋,愈發顯得安謐而溫馨。荒涼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馬載著同樣疲憊憔悴的異鄉游子,在異鄉的寒冷、蕭瑟的秋風里躊躇而行。夕陽漸漸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處是歸宿?家鄉在何方?想到這些,在外漂泊天涯的游子啊,怎能不愁腸寸斷!古驛道上的“西風瘦馬”同其他景物一起,是作者內心沉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情景交融、心物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