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什么意思(什么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指從出生開始所處的家庭環境。這期間包括你的嬰幼兒時期,童年時期,少年時期。
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先活在一起的家庭。新生家庭就是父妻雙方組成的家庭,這樣的家庭不包括夫妻雙方的父母
阿德勒說:“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用一生在治愈童年。”
可見,童年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承載我們童年成長的原生家庭就象一幢房子,父母的愛就是一磚一瓦,如果愛足夠豐盈,它就是一間溫暖的小屋,庇護我們快樂地長大。
如果愛有缺失,它就成了一間破敗的寒室,四處漏洞,過早地讓我們經歷了風雨……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種聯系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 原生家庭影響著一個人的性格和幸福走向
心理學研究證明: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采訪過一個叫周露的女孩,她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父親因為母親沒能生出兒子,便時常毆打母親。第一次目暏父親的暴虐時,她只有4歲。
那一次,她看見父親從煤爐邊舀起一茶缸熱水,直接潑在了母親身上……
最慘烈的一次是那年的正月十一,父親打牌輸了錢,回到家里就咒罵母親。周露沖進廚房時,見父親用U型鎖套住母親,手里握著殺豬刀……
從小到大,周露見過了太多這樣的場面,最初,她是驚恐顫栗的,晚上經常從噩夢中驚醒,可是,時間一長,她就變得麻木了。
初中畢業以后,周露就離開了家鄉,在廈門經營了一家民宿。她性情變得寡淡,對什么事都沒有太大的興趣,也覺得什么事都和自己無關。她很少聯系家人,對異性也很排斥。
周露還有一個比她大七歲的姐姐,小時候她就會經常按著周露的頭往墻上撞。因為媽媽是老師,家里有幾個補課的留守兒童,其中有一個孩子愛偷吃零食,姐姐就用火鉗燙那個孩子的屁股。
姐姐后來當上了幼兒園老師,卻因為學生而被開除………
人們都說:
父母相愛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而“有問題的父母”,他們送給孩子的禮物卻是潘多拉的盒子,打開它,里面全是一個接一個的痛苦……
這些孩子雖然沒有受到身體上直接的傷害,可是心理學家認為,這種隱形的精神傷害卻是不可估量的。
經過研究發現:孩子會非常關注父母之間的情感互動,以此作為判斷家庭環境是否安全的依據。
長期處于功能失調的家庭環境中的兒童,包括目睹母親遭到暴力對待、父母經常吵架、父母離異或分居等情形的,32%的孩子都有心理問題。
這些傷害給他們帶來的是長期的心理陰影,甚至會影響他們一生的幸福走向。
● 原生家庭影響著一個人的婚姻和整個人生
前些日子,一個熟悉的名字被網友們再一次提起,他就是“瘋狂英語”的創始人李陽。
2011年,李陽家暴自己的外籍妻子Kim的新聞被傳得沸沸揚揚。
起因卻是一件很小的事:
兩個人討論孩子是否要上國際學校,因意見不一致,李陽突然情緒爆發,先是怒斥Kim閉嘴,后又撲上去,抓住她的頭發摁到地上開始拳打腳踢……
瘋狂的施暴過后,Kim耳朵、頭部、膝蓋多處受傷……
之后,當記者就此事去采訪李陽時,李陽云淡風輕地問記者:“你們家你爸打過沒有?”
一個人對自己的過錯竟然如此理直氣壯,讓人感到吃驚和不解。
后來,李陽在參加一個電視欄目時,談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人們似乎從中找到了答案。
李陽小時候是由外婆撫養的,直到4歲以后,才回到父母身邊。雖然是自己的親生父母,李陽卻覺得和他們很疏離。
父母經常吵架,對李陽的教育也是簡單粗暴。
他不僅要經常遭到父母毆打,而且也受到過很多言語傷害:“你這個笨蛋……你肯定不行……”,
他從未從父母那里得到過表揚和正常的溝通交流,因此和父母也無法親近,連和父親握個手,都會感到渾身不自在。
專家認為,從小生活在父母暴力下的孩子,長大后往往會復制父母的行為,這種不健康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也許會代代相傳。
這些童年時期沒有與父母建立起情感鏈接和找到情感歸屬的孩子,長大后表面看起來很正常,實際上童年的影響仍在發揮作用。
幼年時他們不知道如何面對與父母的關系,長大后同樣不知道如何處理與他人的親密關系,以至于這種原生家庭留下的深刻烙印,會直接影響他們未來的婚姻以及其他人際交往的關系。
所以有人說:一個人所有的人生問題,都可以從他的原生家庭中去追源溯本。
● 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只能靠自己
東野圭吾說: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么樣的牌,你就只能盡量打好它。
我們沒法選擇原生家庭,但想要過好以后的人生,主動權卻在我們自己手上。
首先,我們最應該做的是:不再回避傷痛,直接面對它。
在《原生家庭》一書中,闡述了一種心理療法,那就是“與父母對峙”的方法:
被治療的人通過面對面或者寫信的,將自己受過傷害的那些不堪的往事,同父母深入地談一次,說出內心深處最深刻的感受……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卸下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擔的責任,把它歸還給應當承擔責任的人。
因為,沒有歸還的,便會轉移。
為防止把它轉移到自己的配偶、孩子或其他人的身上,我們能做的就是勇敢面對,然后擺脫它的羈絆。
有過童年傷痛的伊能靜就曾有過這樣的對峙。
在一次正念課上,老師根據她的表現,指出:童年時母親對她是缺少愛的,請她回去同母親做一次深刻的交談。
不得已,伊能靜和母親進行了一次交心對話。
母親承認,因為父親想要兒子,所以伊能靜出生時,父親看了一眼以后就離開了家,她心里很難受,無形中就把這種破裂的關系歸罪到了女兒身上……
終于,伊能靜明白了自己心中的癥結所在,那就是:父母對自己沒有愛,這是她一直逃避的現實。
因為缺少愛,所以她一直在尋找,還把丈夫當作了父親的替代品,任性無理地向他過多的索求,這直接導致了她第一次婚姻的失敗。
她說:“原來我走了這么一遭,這四十五年,不過是要把最初的那個自我找回來。
而接下來我們要做的事就是:放手,前行。”
人之所以會困在過去的傷痛里出不來,一種是因為逃避;另一種是潛意識里,把自己定位在“悲情角色”中,不想出來。
而人生需要不斷向行,只有告別過去才能重新出發。
就如伊能靜,她找回了自己,同時學會了放下,并重塑自己,勇敢地承擔起對生命的責任。
她說:“原來經濟獨立,靈魂自由、能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能愛與被愛、被尊重才有可能得到幸福。”
原生家庭的創傷,只有面對、放下,然后自己掌舵前行,才可能拿回人生的主動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然而不是每個人都是那么幸運。有一些人,也許最初的那個家沒有給我們足夠的溫暖和佑護,甚至讓我們的身心傷痕累累。
但它只是我們命運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你可以選擇不原諒,但一定要選擇放下。
杰克.倫敦在《馬丁.伊登》中寫道:
一個人只要有意志力,就能超越它的環境。
成長過程中并不美妙的體驗并不能決定我們最終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真正決定我們未來的是心的向往。
我們應該做的是:學會如何面對自己的命運,做我們自己。
原生家庭欠我們的,終究得靠我們自己把它找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