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冉有公西華侍坐原文
《增廣賢文》中有這樣一句話“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意思是說觀察今天的事情,應該借鑒過去的歷史,如果沒有過去,那就沒有今天。流派眾多的諸子學說,浩如煙海的古代史籍,都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我們只有深刻體悟前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把握當下與未來。
眾所周知,《論語》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于戰國前期。它的絕大多數篇章都比較短小,但是“侍坐”這篇文章比較特殊,是《論語》中篇幅最長的一章。首先這篇文章出場的弟子多,內容非常豐富。其次,可能談論的內容給弟子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因而記述比較完整。第三,這篇文章不僅回憶了孔子的言論,而且還記述了師生交談的過程,繪聲繪色地描繪了當時的場景,人物的人情和動作如在眼前,儼然是一篇完整的記敘文。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這篇文章。
一、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在朗讀的過程中如果遇到讀不準的字可以結合課下注釋來解決,無法解決的標注一下,待會聽范讀然后再注音。
聽范讀,注音。
再次自由朗讀,指生讀,正音,齊讀。
二、內容講解
這篇文章的題目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是孔子非常喜歡的學生,所以本文一開始就交代了四個學生的姓名;侍坐有兩個意思:⒈ 在尊長近旁陪坐。⒉ 尊長坐著,己站立侍奉。在這篇文章中應該是在尊長近旁陪坐,因為文章的曾皙正在彈琴,站在是沒有辦法彈琴的。由此推知,幾個弟子在老師孔子旁邊席地而坐。題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交代了學生姓名和典型的學習場景。
我們先來簡單介紹一下這四位弟子: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人。侍坐時的年齡大概51歲。
子路性情剛直,好勇尚武。《史記》記載,拜入孔門之前,他志氣剛強,性格直爽,頭戴雄雞式的帽子耍威風,佩戴著公豬裝飾的寶劍顯示自己的無敵,曾經瞧不起孔子的學說,屢次冒犯欺負孔子。為此孔子設計出少許禮樂儀式慢慢加以引導,子路接受孔子的勸導,成為孔子的弟子,跟隨孔子周游列國,做孔子的侍衛。后做衛國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好勇力,任職內開挖溝渠,救窮濟貧,政績突出,轄域大治。
周敬王四十年(魯哀公十五年),孔悝的母親伯姬與人謀立蒯聵(kuǎi kuì伯姬之弟)為君,脅迫孔悝弒衛出公,出公聞訊而逃。仲由在外聞訊后,即進城去見蒯聵,蒯聵命石乞揮戈擊落子路冠纓,子路道:“君子死,冠不免。”結果被被砍成肉泥,葬于澶淵。
曾皙,名點,當時約39歲。他的兒子曾參也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后人尊稱為“曾子”。平時所說的“四書五經”中的《大學》就是曾參所著。
冉有,名求,字子有魯國人。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曾擔任季氏宰臣。魯哀公十一年,齊國軍隊攻打魯國,冉有力排眾議,率領魯國軍隊抵抗強敵,獲得了勝利。當時約31歲。
公西華,名赤,是幾個弟子中年齡最小的。據《論語》記載,他衣冠整齊,生活從來不馬虎,儀表堂堂,風度翩翩,擅長辭令,應對得體。孔子說他“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他可做一個很好的外交官。當時約18歲。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這四個弟子是按照年齡順序排列的。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以(因為)吾一日長乎(于)爾(你們),這是一個狀語后置句,正常的語序應該為以吾乎爾長一日,翻譯為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
毋吾以也:毋,不要,另外還有“無,沒有”的意思,如《史記·刺客列傳》:“今行而毋信,則秦未可親也。”以可釋作“用”,也可釋作通假字,通“已”,都是動詞用法。1、通假字,通“已”,“停止、廢止”的意思。大概就是“就不敢回答我的問題”(即“不敢跟我說話”)的意思。2、毋吾以:不用我。吾:作‘以’的賓語,在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以:動詞,用。”這樣解釋,清楚明了,既合乎結構規律,語意也自足。為了方便學習,我們在課上姑且采用可下注釋的第一種解釋。
毋吾以也是賓語前置句,正常的語序是“毋以吾也”。
居則曰:‘不吾知也’:居,平時,平常。(其他常見釋義:1、處在,處于。居安思危2、積儲;積蓄。唐·柳宗元《宋清傳》:“宋清,長安西部藥市人也。居善藥。”3、存心,懷著。居心叵測。4、用在時間語詞之前,表示經過的時間,相當于“過了”。《戰國策·齊策四》:“居有頃,(馮諼)倚柱彈其劍。”5、當;擔任。《后漢書·張衡傳》:“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6、住所,住宅。民居;舊居;遷居)
不吾知也還是一個賓語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如:如果,或:不定代詞,有人,知:知道、了解,爾:你。翻譯: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么(你們)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率爾而對曰:率爾,急遽而不加考慮的樣子。爾, 相當于 “然”,……的樣子。而,表修飾。翻譯為子路急遽而不加考慮地回答說。
千乘之國,因之以饑饉:乘,讀shèng,古代稱四馬一車的兵車為一乘,一輛戰車,配屬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攝乎大國之間 :攝,夾處;乎:于,在。夾在幾個大國中間。
加之以師旅:有(別國的)軍隊來攻打它;加,加在上面;師旅,指軍隊,此特指侵略的軍隊。古時兩千五百人為一師,五百人為一旅。現代軍隊一個師的人數一般為1.2萬?1.3萬人左右,旅的人數7000人左右。
因之以饑饉:接連下來(國內) 又有饑荒。因,接續;饑饉,泛指饑荒。
由也為之:治理這個國家。為,治。
比及: 等到。比在文言文中還有幾個意思要記憶:1、緊靠;挨著:~肩。鱗次櫛~。2、依附;勾結:朋~為奸。3、近來:~來。4、等到:~及。
且:連詞,并且
方:合乎禮儀的行事準則。
討論:1、從子路的“率爾而對曰”你能看出什么?
(1)子路是在場四人中年齡最大,入門最早的學生。
(2)性格使然:《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陵暴孔子。
(3)從政經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路為季氏宰。
(4)不惑之年,功業無成,時不我待.
(5)早深思熟慮。
2、補充子路的性格特點?
參考:1、自信,有抱負。子路第一個跳出來,雖然是匆匆促促地“率爾而對”,但其發言中情景創設符合時代特征、復雜完備,目標闡述清晰,不是一蹴而就的構想。可見,治國之志已在他心中扎根很久了。他的志向是:將一個國力中等,但外受大國之威、內遭自然災禍的國家,用三年治理得既“勇”,又合乎“禮”。
2、勇敢、直爽。子路的直爽在《論語》中有很多的體現。孔子和學生聊天,子路幾乎都是第一個發言的,毫不掩飾心里的想法,沒有任何約束。子路雖被收為孔門弟子,但身上依然保留著那股行俠好義之氣,因此是孔門學生中唯一一個敢給老師臉色看,敢對夫子提意見、表達看法的人。因為子路說話直來直去的個性,因此難免與孔子有正面上的言語沖突,所以被孔子批評也是最多的。孔子帶領學生逃到衛國時,南子邀請孔子相見,子路個性剛直,很有正義感,馬上就不高興,對孔子說了一些特別過激的話,最后讓相信天命論的孔子發誓說如果自己做不到就讓天都來厭惡我吧。
3、粗魯、魯莽。子路的直率與勇敢相應地暴露了子路粗魯、魯莽這一方面的缺點。說話直腸子,不拐彎抹角,在外表上也往往不修邊幅。即使子路穿著破舊的棉袍與穿著貂皮裘的人站在一起,也不會不覺得慚愧。子路的不慚愧一方面說明了其“不惡衣惡食”,但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子路過于邋遢,不顧及自我形象。子路的魯莽不僅在外形上有所體現,更多表現在與老師言語的沖突上。子路的粗魯、魯莽讓孔子很擔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極力教導子路要懂得退讓,三思而后行來避免這種性格所帶來的危害,衛國內亂時,出逃的子羔告訴子路依據當時的情形是不宜輕舉妄動,但子路還是冒死前往,終究未能擺脫悲慘的命運。
夫子哂之。
哂 (shěn):微笑。還可以解釋為譏笑。
討論:你如何看待孔子的這個意味深長的笑呢?是微笑還是譏笑?
1、譏笑。子路在談志向的時候不謙虛,不符合以“禮”治國的要求。
2、微笑。孔子則以一“哂”對之,并解釋說“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此處的哂實際有著熟稔的師生間默契交流之感,并非嘲諷的笑,而是“你也知道你自己又魯莽了”的意思。說他不謙讓,實際上是他不合于禮。其一是他應答不合于禮:《禮記》載“侍于君子,不顧望而對,非禮也。”雖然按弟子年齡排序他應當第一,可他未做到“顧望”,顯然過于急躁了,因而不讓。其二是千乘之國絕非小國、弱國,他卻說只用三年治理即可,且勇方兼備——回歸質樸、剛猛志氣不是難事,但要以“禮”化之,想必孔子本人也不會有這等自信,因而子路不讓。知徒莫若師,只需一哂,想必仲由也可意識到了。
“求!爾何如?”
何:怎樣;如:在這里是語氣詞,加強語氣,用來詢問對方。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方:見方,縱橫。計量面積用語,多用以計量土地。如:或者。足:使動用法,使……富足。如 :連詞,或者。表提起另一話題,作“至于”講。其:那。以:把。后邊省賓語“之”。俟:等待。
翻譯:冉有回答說:“ 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于禮樂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夠的,那就得等待君子來推行了。&34;
討論:從冉有的回答中,你覺得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謹慎小心,謙虛退讓。
冉求是在孔子點名后才發了言,他的志向是:將一個占地不算廣大的小國,治理三年使百姓富足,但要靠君子的到來才能推行禮樂教化。這句話是他自謙的說法,實際也是做主政者治理一個不小的國家。其中無不體現著他鮮明的理論觀點:“富而后教”、“君子教禮”,可見他對自己思想體系的堅定與平日的思考。
“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宗廟:是天子或諸侯祭祀祖先的場所。宗廟之事,指諸侯祭祀祖先的事情。
能:動詞,能做到,勝任。焉:這里作指示代詞兼語氣詞,指代下文“小相”這種工作。
如:連詞,或者。會同:諸侯共同朝見天子
端:古代的一種禮服——端服,盛行于先秦兩漢的一種士人禮服。為上衣下裳制。因為先秦布幅寬為二尺二(約合50cm),裁剪這種禮服上衣共用布六幅,每幅二尺二,正好是六幅正方形。正方形在彼時曰“端方”,后來引申為端直方正的君子風范。
章甫:古代的一種禮帽。這里都是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穿著禮服,戴著禮帽”。
愿:愿意。相:在祭祀、會盟或朝見天子時主持贊禮和司儀的人。
翻譯:孔子又問:“公西華,你怎么樣?”公西華回答說:“我不敢說能勝任,只是愿意學習。或者諸侯宗廟祭祀的事務,或者諸侯會盟朝見天子,我愿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的贊禮官啊。”
赤之所言,更為謙遜。他的志向是:學著做主持諸侯祭祀、朝見天子的司儀官。在他的志向中,他不是主政者,而是諸侯祭祀的司儀,算是禮樂教化者、禮的執行者,也沒有指出為政的理想成就。
比較三個人的志向我們可以看到:子路:側重強國,冉有:側重富民,公西華:側重以禮治邦。志向雖各有側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創一番事業. 都是參加政治。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鼓:彈。瑟:古樂器。希:同“稀”,稀疏,這里指鼓瑟的聲音已接近尾聲。舍:放下。
而:表順承。作:立起來,站起身。乎:介詞,跟,和。撰:才能。“
異乎三子者之撰是一個狀語后置句。原語序應為:“乎三子者之撰異,”意思是:跟他們三人的志向不一樣。“
探究:1、曾皙為何最后一個發言?
南宋·朱熹:“四子侍坐,以齒為序,則點當次對。以方鼓瑟,故孔子先問求、赤而后及點也。
2、曾皙在這個場合鼓瑟,是否違禮?
《禮記》“侍坐弗使,不執琴瑟。由此推知,曾皙彈琴應該是孔子之命。
3、曾皙有沒有專心彈琴?
異乎二三子之撰。他其實一直在旁聽別人的觀點。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傷:妨害。乎:語氣詞,呢。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莫春:指農歷三月;莫,通“暮”;農歷三月大致相當于陽歷的四月。既:副詞,已經。
冠:古時漢族男子20歲稱弱冠。這時束發加冠,舉行加冠禮,即戴上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于女子。女子在15歲行笄禮時取字。略有不同的是,笄禮是女子在訂婚以后出嫁之前舉行的,如果一直沒有訂婚,20歲時舉行也可以。
童子: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浴乎沂:在沂水里面沐浴。另外一種說法是把“浴”翻譯成洗面和手,一種祭祀祈福的儀式,因為當時天氣還比較寒冷。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晉以后,上巳節定為三月三,后代沿襲。“上巳”在漢代定為節日。它是一個祓除、修禊事也,這是一個祈福的活動。
風乎舞雩:風,吹風。舞雩(yú)臺,又稱舞雩壇,位于曲阜城南沂河之北,是一座高大的土臺,原為周魯國祭天求雨的祭壇。“雩”是古代求雨的一種祭禮。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討論:孔子為何“喟然而嘆”?
十三經中“喟然”二字一共只出現五處,都是人物的內心情緒產生劇烈波動的時候發出的動作。說明曾皙所說的話震撼了孔子的內心。
南朝·皇侃《義疏》“吾與點也,言我志與點同也。所以與同者,當時道消世亂,馳競者眾,故諸弟子皆以仕進為心,唯點獨識時變,故與之去。
解讀一:孔子一生奔波,推行自己學說但是不被當政者采納,當時有了出世之心。
《論語·公冶長》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歐陽修《醉翁亭記》
解讀二:曾皙描繪的畫面正是孔子心中的理想國。該說在所有說法中最為流行,認為孔子說贊成曾點,是因為曾點描述的理想,即是《禮記 禮運》中孔子敘述的大同理想社會的縮影,切恰地符合孔子的志向——社會安定、國家自主、經濟穩定、天下太平,每個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一個大同世界的理想。
清·張履祥:“四子侍坐,固各言其志,然于治道亦有次第。禍亂勘定,而后可施政教,初時師旅、饉,子路之使有勇知方,所以勘定禍亂也。亂之既定,則宜阜俗,冉有之足民,所以阜俗也。俗之既阜,則宜繼以教化,子華之宗廟會同,所以化民成俗也。化行俗美,民生和樂,熙熙然游于唐虞三代之世矣,曾皙之春風沂水,有其象矣,夫子志夫三代之矣,能不喟然長嘆?
解讀三:四子之志是一個連貫的治國方略。子路:側重強國,冉有:側重富民,公西華:側重以禮治邦。而曾皙描述的是儒家思想治國之后的一種結果——大國真正崛起,百姓幸福安樂。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討論:曾皙為何單獨留下來追問孔子?
參考:第一種可能,謙虛好學,有刨根問底的習慣。第二種可能:驗證一下自己的回答是不是符合孔子的心意。第三種可能,曾皙比較有心機,想知道另外三個弟子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
討論:曾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孟子·盡心下》中這樣寫道: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捐者有所不為也’。孔子豈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①中行:行為合乎中庸。與:相與,交往。②狷(juàn):性情耿介,不肯同流合污。孔子說:“找不到行為合乎中庸的人而和他們交往,一定只能和勇于向前及潔身自好的人交往!勇于向前的人努力進取,潔身自好的人不會去做壞事!激進的人勇于進取,耿介的人不做壞事。”)
“敢問何如斯可謂狂矣?
曰“如琴張、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謂狂矣”
湯伯峻注:中道,即不左不右,不偏不倚,一切都合合于仁義道德。
總結:曾皙思想進取,立志高遠,言大于行,但并不完全合乎道。他不像子路那么輕率,也不像冉有、公西華那么保守。他習慣先觀察、聆聽,謀定而后動同時他敢想敢說,在子路因為不謙虛被孔子取笑后其他弟子一個比一個保守,但曾皙卻不僅不繼續后退,反而大步向前。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讓:1、責問;責備。例句——《左傳.僖公二十四》:“寺人披請見,公使讓之,且辭焉。”(寺人披請求進見,文公令人訓斥他,并且拒絕接見)
2、謙讓;禮讓。例句——《鴻門宴》:“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3、讓:推辭;拒絕。例句——《諫逐客書》:“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4、讓給;讓位給。《呂氏春秋?行論》:“堯以天下讓舜。”
5、讓開;躲開。例句——《唐翁獵虎》:“虎撲至,側首讓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唯:難道;邦:國家,這是指國家大事;與:同“歟”,疑問語氣詞。
翻譯:“難道公西華所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
“宗廟祭祀、諸侯會盟和朝見天子,不是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華只能給諸侯做一個小相,那么誰又能給諸侯做大相呢?”
探究:孔子是否不認同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志向?
《論語-公冶長》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賦:兵賦,軍事)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從上面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侍坐中三個弟子的志與孔子對他們的評價是基本吻合的,因此,孔子的內心對三個弟子的回答是滿意的。(儒家修身的四個階段:士——君子——仁人——圣人)
探究:孔子為何哂之?
聯系子路的性格,孔子哂子路,并非嘲笑他的志向,而是他急躁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