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作者 春江花月夜的創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作者
文學史上的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唐朝“中期四杰”之一,與李白并稱“李杜”。他的詩歌創作豐富多彩,題材廣泛,涉及政治、生活、自然、歷史等方面,藝術成就極高,影響至今。
春江花月夜的創作背景
杜甫的《春江花月夜》是他晚年的一首閑情雅致之作,描寫了春江水、花、月的絕美景色,以及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思考。
據史書記載,杜甫創作這首詩是在安史之亂期間從四川逃亡到湖南,流離失所、四處尋覓安身之地的時候。那時候的杜甫,已經是個人情冷暖及時的智者,沉溺于天地之間奇妙的景色中,卻又不忘牽掛家園和國家命運。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創作了這首流傳至今的名篇。
春江花月夜的文學價值
《春江花月夜》是杜甫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山水田園詩”,風骨、意境優美,堪稱中國古代山水詩的高峰之一,常被人們拿來和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宋代蘇軾的《水調歌頭》并列,共同被稱為“千古絕唱”。
其中“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被譽為寫月皎潔的絕句名句;“但見波頓又飛舞,花落花開自有時”則是寫春江花景的絕妙句子。杜甫用深刻、舒展、輕描淡寫的筆墨,表現了詩人的生命感受,以及他對自然、人生、社會的深刻主張和冷靜反思。
春江花月夜的藝術特征
《春江花月夜》具有杜甫作品最為突出的藝術特征:宏大敘事、工筆畫意、情感充沛、鮮明意境。杜甫以詩人的身份,通過對江水、花、月各個元素的描寫和聯想,營造出“春江潮水連海平,海氣東來"、"江花岸草齊處是,恰似我心間”等令人心曠神怡的詩意。同時,他也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感知和感悟來體現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內涵,以對社會的批判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為中心,呈現出激昂的思想情感和強烈的個性風格。
結語
“春江花月夜,唯美不可言。”正是因為這首詩,讓杜甫成為古代詩歌史上不可替代的巨匠,也讓我們讀者在享受美的同時,更加深刻地領略到詩歌的魅力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