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的故事 編輯部的故事電影完整版
1991年,鄭曉龍籌拍《編輯部的故事》,還是小美工的馮小剛跟他打電話:“曉龍,我也想當編劇。”
眾人強烈反對:“你別做夢了,你不過就是個小美工!”
關鍵時刻,王朔站了出來。
就這樣馮小剛加入了這個劇組,而這個劇組就是日后紅遍大江南北的《編輯部的故事》的劇組。
如今,距離《編劇部的故事》的播出已經過了29年了,作為國產系列喜劇的鼻祖,捧紅了葛優、呂麗萍、侯耀華等人,成為了我國喜劇不得不說的高分神劇。
《編輯部的故事》究竟有何魅力,讓馮小剛如此想要參與其中,并且能夠在播出29年后還如此受追捧呢?
今天就讓我們跟隨著昔日的主演們的近況來回憶一下這部經典的作品
01 李冬寶——葛優
《頑主》葛優
據說,當時馮小剛在寫劇本的時候,因為看過葛優在《頑主》中扮演的楊重,讓他印象深刻,所以李冬寶這個角色一開始就是馮小剛以葛優為原型創作的。
于是,在劇集拍攝之前,馮小剛就拉上王朔去葛優家拜訪,希望葛優能夠出演李冬寶一角,彼時的馮小剛心里非常有信心。
畢竟王朔當編劇的劇,隨便一部都是“頂流”的存在。
冒著大雨兩人來到葛優家,卻不想葛優不在家。這讓王朔心里多少有些不舒服,好在有馮小剛拉著他到周邊的車棚避雨,一面好生勸著,一面給他點著煙,終于等到葛優到家。
馮小剛立馬表明來意,本以為胸有成竹的事情,沒想到卻被葛優一句:
“我接了張小敏的《大沖撞》,怕是沒法抽身了。”給拒絕了。
眼下王朔本就因為淋成了“落湯雞”,還在雨中等了好一會兒葛優而惱,這會兒又被拒絕,眼看著就要火山爆發了。
馮小剛立馬接上話茬:
“在《大沖撞》里只能演配角,但是來《編輯部的故事》你是妥妥的男一號。”
讓葛優好好考慮,之后馮小剛和王朔,又發揮了三顧茅廬的功夫,權衡再三的葛優,最后終于是答應接演《編輯部的故事》。
事實證明,葛優的決定是明智的,這部電視劇一上映,一直籍籍無名的葛優總算是熬出了頭,一直演配角的他,也憑借“李冬寶”一角拿下了“金鷹獎”最佳男主角。
這之后的葛優終于嘗到了爆紅的滋味,資源不斷找上門來,成為了馮小剛的御用男主角,奉獻了許多類似于《甲方乙方》、《非誠勿擾》、《大腕兒》的經典好劇。
事業上終于有所成就的葛優,一直非常珍惜從微末時就陪伴在身邊的妻子賀聰,成名之后為了怕妻子吃醋,也一直和女明星保持距離,不接吻戲。
如今,葛優已經漸漸減少了拍戲的頻率,不過這幾年他的熱度卻一直只增不減,前幾年靠著“葛優癱”還在網絡上小火了一把。
在前不久第30屆華鼎獎中,還獲得全國優秀電影男演員的殊榮,還被媒體拍到帶著一個神似自己的小男孩,不過具體是不是葛大爺的孩子,目前也沒有回應。
但是,是與不是我們都祝福葛大爺,擁有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藝術的有很高的成就,還擁有著如今小鮮肉所沒有的藝德,孝順父母、尊敬朋友、愛護妻子,仗義為傅彪養小孩,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他最愛的演藝事業。
影壇中的“老大哥”,家庭里的“大丈夫”,這似乎是葛優人生最美好的愿景。
02 戈玲——呂麗萍
“東寶干嘛呢?”
“想戈玲呢!”
《編輯部的故事》里若要說經典角色,那么呂麗萍扮演的戈玲肯定是有著一席之地的。
當初呂麗萍憑借《遭遇激情》這部電影,和張豐毅兩人一起紅遍大江南北,已經是影后級別的人物了。
如此惹人注目的呂麗萍也被正在找《編輯部的故事》的女主角的馮小剛給惦記上了。
但是彼時的馮小剛心里是沒有底的,畢竟呂麗萍已經是個“大腕兒”了,于是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去找了呂麗萍。
沒想到瞎貓碰上死耗子,呂麗萍被劇本吸引,在很多年后,她還表示,她從來沒有見過可以把自己笑到揉肚子的劇本,而《編輯部的故事》卻做到了。
于是呂麗萍就這么接演了這個角色,接演以后卻又遇到了一些波折。
領導小組認為呂麗萍演的戈玲的風格不是特別討喜,想要在中途換角,并且態度特別堅決。
最后還是在侯耀華的斡旋下,呂麗萍才最終沒有被換掉。
也多虧了侯耀華的堅持,才讓觀眾看到呂麗萍的演技,她把戈玲演繹得活靈活現,性格十分鮮明,也讓離婚后的呂麗萍憑借著這一部戲,一舉奪得了飛天獎最佳女主角。
或許是呂麗萍在事業上太過于順風順水,所在她的感情經歷可以說是有些坎坷,因為生活瑣事和張豐毅離婚,與運動員陶偉短暫的2年婚姻后,終于遇見了同是離異的孫海英。
終于找到了終生的伴侶,相愛至今,還把呂麗萍的孩子張博宇視如己出,一起參與綜藝《帶著爸媽去旅行》
張博宇也如同父母一般開始在演藝圈里發展起來,在《新編輯部的故事》和一些高分劇中演一些小角色。
如今的呂麗萍已經不咋活躍在大熒幕前了,身材也漸漸走樣,頭發也不復之前的烏黑亮麗,和孫海英兩人過著悠閑的晚年生活。
年輕的時候太過于追名逐利,老了反而釋然灑脫起來,有疼愛自己的丈夫,有曾經輝煌過的事業,人生至此也算是大圓滿了。
終于活成了像“戈玲”一樣正直善良、機敏果敢的“大女人”。
03 余德利——侯耀華
馮小剛看過侯耀華演的《大馬路小胡同》和《頑主》認為侯耀華對角色的詮釋與《編輯部的故事》里的余德利非常相像。
于是,馮小剛就去找到侯耀華說:
“我是王朔的朋友,想請你演電視劇。”
彼時的侯耀華非常想向父親侯寶林證明自己的能力,再加上又有著王朔在其中,想也沒想的就答應下來出演。
直到拿到劇本的那一刻,他才知道自己到底要演的是啥,同時他也一下子被余德利這個角色吸引住了。
但是事實上,侯耀華本人和余德利是有很大差別的,但是為了挑戰自己,他也花了不少心血研究這個角色,還想出了余德利的金句:
“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
這么短短的一句話,把角色的聰明圓滑,市儈江湖演活了。誰也沒想到從相聲演員半路出家的侯耀華就因為這一角色,走紅了。
各種晚會和片約應接不暇。
甚至還有派出所的民警專門找到侯耀華,讓它沒事兒就別亂出門溜達,免得引起人們的圍觀,造成交通堵塞。
或許是成名之后誘惑變多了,侯耀華漸漸失去了自我。這幾年頻頻爆出一些不好的言論,與侄女爭侯耀文的遺產,再三代言偽劣商品、送女徒弟假包,深陷河南捐款疑云。
這與最初只是想向父親證明自己的能力的侯耀華,越行越偏了。
如今75歲的他,再也不復當年做演員時的靈性,剩下的全是油膩。
滿身的丑聞,作為一名娛樂圈的老前輩卻沒有給后輩帶一個好頭,仍然不聽勸告我行我素,著實讓人遺憾,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夠找回初心,再續“余德利”的輝煌。
04 牛大姐——童正維
拍攝《編輯部的故事》的“牛大姐”童正維是話劇演員出身,在不少劇團都有精彩的表現,無論什么樣的角色,她都一絲不茍的對待。
正值《編輯部的故事》在籌劃一個“反派人物”,在單位隨處可見的中等職位的員工,教育起晚輩來頭頭是道,看不上年輕員工的行為但又在緊要關頭卻又負不起來太多責任。
于是整日將仁義道德掛在嘴邊,卻又嚴于待人,寬于律己,身上或多或少帶著小市民心理的“牛大姐”應運而生。
而名不見經傳的童正維因為自身的業務能力被鄭曉龍選中飾演了這樣一個“討人嫌”的牛大姐。
因為影片主創人員來自不同的地方,在演藝圈中身份地位也不同,所以在戲外他們相處的時間不長,但在長時間的拍戲過程中難免會有些摩擦。
因為是話劇演員,童正維總會習慣性地記住演對手戲的演員的臺詞,但是其他演員都是在銀幕前演出的角,一般只記得自己所要說的臺詞不會再管其它。
在一場戲的拍攝中,呂麗萍正在和童正維搭戲,在童正維表演時呂麗萍剛好走神,沒注意戲的進度,因此呂麗萍表現不佳,突然接不上戲,念不出臺詞。
來回幾次后,個性直爽的童正維就下意識地提醒她下面該說什么詞。
于是那場戲導演決定又來一遍,這回不再走神的呂麗萍順利接上了臺詞,一直在注意呂麗萍說話的童正維卻把自己的臺詞忘記了。
這時呂麗萍無意間開玩笑說了一句:“牛大姐把別人的臺詞都記住了啊。”
突如其來的話讓在場的所有人都變了臉色,明眼人都聽出了呂麗萍這句話的言外之意。童正維聽完也是一怔。
所以在那場戲之后童正維的臉色也已經完全不對勁。
休息時童正維說:“導演,我想出去歇一會兒。”
導演關心地看了一眼,回答:“好的,你先去吧,好好休息,拍戲的事情不要太在意了。”
于是童正維就抽了兩張紙巾跑到攝影棚外偷偷地擦拭眼淚。
感性的童正維越想越難受,便小聲地哭了起來,沒曾想還是被劇組演員發現了,攝影棚內大家面面相覷。
但誰也不敢說話唯有神經大條的呂麗萍說了句:“哎?牛大姐這是怎么了,怎么哭了,誰欺負她了?”
大家也不知道怎么開口,還沒發覺原因的呂麗萍立刻站起來說:“這不行啊,牛大姐哭的那么傷心,我得出去瞧瞧勸勸。”
說罷,呂麗萍快速地走到了攝影棚外問:“牛大姐你這是跟誰啊?”
一向直來直去的童正維,聽了這話就氣不打一處來,抹干眼淚跺了跺腳:“就跟你!”
呂麗萍這才恍然大悟,連忙擺手說道:“哎喲喂,那是和您開玩笑呢,你怎么這么放在心上,我這就道歉,牛大姐你別傷心了。”
雖然在劇中“牛大姐”是快人快語愛上綱上線的“反面人物”,但現實生活中的她卻是性格直率豁達,且謙遜的人,此事一過兩人又變回有說有笑的關系。
童正維用最真實的演技征服了觀眾,大受歡迎。
后來又出演了各種影視劇中的“婆婆”和“媽媽”類型的角色讓人印象深刻。
2012年再次出演了《新編輯部的故事》的“牛大姐”,之后就馬上淡出了演藝圈。
如今“牛大姐”童正維已經步入高齡,臉上爬滿了皺紋,但依舊可見當年“牛大姐”的神態。
不喜娛樂圈喧囂的她在大眾視野之中消失多年,我們只能從一些碎片化的消息得知她與丈夫相守五十多年,依舊恩愛如初,并且膝下兒孫滿堂,在家坐享天倫之樂。
在此也祝愿童正維老師能夠永遠幸福安康。
05 劉書友——張瞳
在《編輯部的故事》中飾演謹小慎微、隨波逐流的“劉書友”的張瞳,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出生,從小就聰明好學。
因為在家旁邊有一家戲園子所以張瞳就常常會到那里看戲,久而久之就養成了看戲的習慣。
加之戲園的老板是張瞳的遠房親戚,張瞳也因此可以隨時不用買票去蹭戲。
因為童年這些經歷讓小小的他產生了對表演的向往。
從事演藝事業已經長達六十余年,在編輯部中他的諂媚的模樣讓人印象深刻。
他將巴結領導的員工形象扮演得入木三分,反映了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小人物”,讓不少觀眾感同身受,咬牙切齒。
在劇中他總是愛通過降低姿態討好取悅他人。他試圖通過巴結老陳的“內部推舉”來獲得主編位置。
但老陳對此總是一笑了之,輕描淡寫地寫了一句話:“我們早晚都得退下來。”
言外之意就是暗示劉書友經驗不足,難擔大任而推脫。
而在現實生活中 張瞳卻與劇中角色截然相反,是一位德藝雙馨的表演藝術家,在話劇、電視劇和電影中都有精彩的表現,還曾出演過《三國演義》中的陶謙。
但遺憾的是張瞳老師在2007年因肺心病與世長辭。
在他的演藝生涯中飾演過無數的角色,每一個角色都能看到他為此付出的心血,宛若矗立在時間長河中的一座座藝術之碑,為中國的戲劇電影電視事業的繁榮,作出了應有貢獻。
讓人不由得對他致敬。
06 陳主編——呂齊
說起呂齊人們總會浮現出他在《霸王別姬》中“程蝶衣”的師傅戲園班主的模樣。
多年的演藝經歷他為觀眾也塑造了不勝枚舉的經典角色,當年正在籌拍《編輯部的故事》的導演鄭曉龍也是看中了他一身的氣質而邀請他來參演“陳主編”一角。
在劇中話劇演員出身的呂齊將“陳主編”的世故圓滑飾演得惟妙惟肖,他能輾轉于各色的人群之中,察言觀色的能力讓人嘆服。
呂齊曾說:“演員的每一場演出,都應當是一次認真的體驗,而不應當是一次簡單的重復。只有真正生活在舞臺上人物的規定情境里,像一個活人那樣適應著一切,才有可能讓角色永遠冒出耀眼的火花兒來。”
確實,呂齊真的做到了,他的每一場戲都在進步,在創造。
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大藝術家,深受演藝圈中演員的尊敬。
連何冰都說:
“他在我心里是最棒的演員,而且是不可復制的那種。”
他善于塑造各種類型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表現真實、質樸、熱情、內涵,形神兼備,耐人尋味。
現今,呂齊已經步入高齡,早已在圈中隱退,自得其樂地過起了安穩的退休生活。
07
如今距離《編輯部的故事》播出已過去29年,一間平平常常的屋,幾位忙忙碌碌的人,幾顆實實在在的心,一幕歡歡喜喜的劇。
成就了二十九年經久不衰的神劇。
李東寶再也不是那個默默無名的小角,已然成為了一名影壇賀歲檔的頂梁柱,
戈玲也收斂了心性,歷經了失敗的婚姻以后嫁給了孫海英,現在已然是一個幸福的小女人。
只剩下余德利還活在金錢的欲望中,一直沉浸在權欲社會里不可自撥,迷失了自我。
有人說,我們再也拍不出這樣的劇集,我不知道這到底是好還是壞,是思想的進步還是退步。
但是我堅信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就在于它又先于時代的智慧,無論放在那個年代,它都永遠不會過時。
同時我也相信,我們依然要有信心,一定會有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經典出現,需要時間,需要沉淀。
伴隨著一眾演員逐漸老去、離開,但在那個電視劇還不曾普及的年代,它給觀眾帶來的歡笑與淚水卻成為了觀眾心中無法磨滅的永恒。
在無意間的時候總是會想到在那個小小的編輯部中傳來的聲音,讓人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