愜意是什么意思 愜意人生陳倩免費閱讀
林語堂在《風聲鶴唳》中說:“不爭,乃大爭:不爭,則天下人與之不爭。”
人生在世短短幾十年,人人都想活得意氣風發、瀟灑得意,想要刷出自己的存在感。但這并不是靠頻繁的出風頭,引發別人的注意而得來的。
樹直易折,人直常敗,懂得示弱、懂得低頭的人,才更容易獲得抬起頭的機會。
靜而不爭,是一種無聲的力量。不說不爭并不代表不知,而是在汲取力量沉淀自己,堅定內心。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有大起大落的時候,也會有讓人誤會的時候,不去過多的爭辯,并不是代表你是錯的,只是不屑于與固執的人去糾纏罷了。
有個媽媽帶著孩子去逛街,回來后仍然興致勃勃。于是提議讓孩子把今天的見聞,畫成一副畫。
媽媽捧起畫時,白紙上都是一根根柱子。仔細一看,原來是一雙雙穿著鞋的行走的腿。誰能想到,擁有一樣經歷的兩個人,看見的世界千差萬別。
我們永遠不可能用辯論,擊敗一個無知的人。有些爭辯,莫不如不辯。
靜而不爭,從容無畏。
在這個浮躁的世界里,太多的事情刺激著我們的神經。于是,很多人亂了步伐,失去了自己的節奏,忘記了簡素的生活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可是當你能夠放平心態的時候,生活似乎都簡單了起來。沒有了那么多的焦慮攀比,沒有了那么多的富貴險中求,歲月也變得悠長愜意起來。
站在那些急匆匆趕路的人中間,遺世獨立。仿佛周遭的一切與自己無關,淡然自若。
當你不再需要那些利益關系的時候,就不必再去維護虛假的圈子;當你不再為名和利牽絆的時候,就不會再受到其他人的壓制。
人生從容無畏,才能有資格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過生活。靜靜地感受身邊的美好,去享受一片寧靜,去偷看著天上的云卷云舒,感受生命里的行云流水。
只要你肯靜下心來,生活中處處都是美好。不再行色匆匆,不再對任何事都失去了熱情,不再吝嗇自己的微笑,也肯為陌生人偶爾駐足。
慢下來,靜下來,是你在享受生活,而不是生活在奴役著你。
學會獨處,自我對話。
浮生若夢,淺笑安然。我們一生中獨處的時間并沒有太多,工作時要與同事相處,回到家要與親人相處,有了孩子之后,大多的時間就會花費在陪伴孩子上。
可是每個人都需要有能夠與自己對話的時間,這些時間給我們提供了思考和人生的方向,是在喧鬧中無法去得到的。
遇事安靜的人,更值得尊重。他們可以接受簡單的物質,享受精神上的富足。
一輩子究竟有多長,給自己一個可以空閑的時間,可以停停走走的機會,完成一次心與身的自我對話。
在這段時間里,去了解真正的自己,去凈化心靈,感受生活。不要被身邊的事物和節奏所影響,褪去浮躁,回歸寧靜。
心即是“理”,心主宰身。一個人想要變得強大、變得成熟,就要懂得接納自己,在對的時間、對的環境里做正確的事。
宮崎駿說,有時候你不得不放棄一些人。
熱鬧喧囂易,心靈沉寂難,學會了享受獨處的時間,并不是寂寞無奈,而是獲得了命運的偏愛。
聰明的人,都懂得保持安靜。
安靜,是一種高級的姿態。夜深人靜,獨坐觀心。能夠做到在喧囂中安靜,更考驗人心。
例如:毛澤東年少時曾在長沙街頭的菜市場讀書,以培養自己的靜心能力。
有大智慧的人,方得以自控。在人生的路上靜下來、慢下來,少去多嘴多舌,多去修身養性,才是成就大業之道。
遇事需冷靜,處世需沉著。與其花費時間向別人抱怨、求助,不如自己先去分析一下問題的癥結所在,大概率下,凡事求人不如求己。
定可生靜,靜可生智。冷眼觀人,才能見面知心;冷耳聽聞,方可辨出弦外之音。
吵雜只能讓人感覺到熱鬧,寧靜方可讓人領悟生活。
史鐵生先生曾說:“我什么都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它們的領地只有兩處,心與墳墓”。
安靜的人并非木訥,他只是給自己的生命加了一層保護色。心有山海,靜而無邊;心有鴻壑,靜而不爭。
這,才是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END-
世界那么大,感謝你,可以看到我!
【文|唯唯安:筆有溫度、為情發聲,一個熱愛文字的不典型寫作者,邀請你共同感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