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旅有多少人 烏克蘭一個旅有多少兵
提到我軍的編制,大多數人都會脫口而出,“軍、師、團、營、連、排、班”,這并沒有什么不對,但過時了,而且這種編制針對的是陸軍,如果是空軍、海軍或者火箭軍,那么其編制就顯然和陸軍是不一樣的,因為軍種屬性和作戰形式不同。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以后,我軍野戰軍和兵團這樣的編制都被撤銷了,于是兵團下轄的軍,成為了陸軍的最高作戰編制,當時我國有幾十個軍,分布在若干個大軍區里面。雖然軍區數量出現過變化,但是軍區下轄若干軍的編制,一直維持了下來。
值得一說的是,當時的軍采用的是“師團制”,也就是軍下轄若干師,師下轄若干團,團下轄若干營。可能有人會問,為什么沒有旅呢?在“師團制”部隊里面,確實是沒有旅的。很多人覺得應該是師下轄旅,旅再下轄團,這是不準確的。
“師旅團”這種建制,在我軍的歷史上只存在于抗日戰爭時期,而無論是之前的土地革命戰爭,還是后來的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我軍都是“師團制”,并沒有旅什么事。抗日戰爭時期,我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大致上分為八路軍和新四軍兩個序列。在抗戰初期,八路軍下轄3個主力師,每個師下轄2個旅,每個旅下轄2個團。而在皖南事變以后,新四軍的建制也是“師旅團”,師下轄若干旅,旅下轄若干團。
大家習慣認為旅是師的下級,同時是團的上級,是因為抗日題材的影視作品非常多,影響了大家的判斷。如果多看看其他歷史階段的影視作品,那么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我軍“師團制”一直從建國初期,維持到九十年代,被旅營制所取代。
八十年代陸軍以軍為基礎,組建了若干個集團軍,當時集團軍仍然是“師團制”,到了九十年代中期,軍隊啟動師改旅以后,大量師級部隊被改制為各種旅,由此誕生了裝甲旅、機械化步兵旅、摩托化步兵旅、防空旅、裝甲旅、炮兵旅等旅級單位。
旅是副師級建制,是集團軍的直接下級,也是營的直接上級,也就是“軍旅營”的編制,在這種編制下,旅是不會下轄團的,而是直接連通軍和營兩級。在這些旅級部隊中,以合成旅最為亮眼,合成旅取消了團一級的建制,下轄若干營?那么一個合成旅下轄幾個合成旅?合成旅又有多少人?
我軍的合成旅是在原機械化步兵旅的基礎上改編的,不管是合成旅還是機步旅,無不圍繞著多兵種協同作戰的主題展開。一個機步旅下轄9個建制營,涵蓋了步兵、裝甲兵、炮兵、工化兵等兵種,強調多兵種協同作戰,相當于一個微縮版集團軍。2016年軍改以后,集團軍所屬的機步旅,都改編為了合成旅。
合成旅通常下轄8個營,包括4個合成營,以及炮兵營、防空營、作戰支援營和勤務保障營各一個。這種編制同時兼顧了火力支援、后勤保障、戰斗、防空等模塊,具備“高效指揮、快速到位、打保一體”的優勢。現在我軍的13個集團軍,全部都是旅營制,師和團都被取消了。
一個合成營大約是600人到700人左右,而其他營則只有400人左右,再加上旅部機關(參謀部、政工部和保障部,以及旅部直屬單位)的人員,所以這么算下來,一個合成旅大約有6000人左右,總人數是過去步兵師的一半,但是戰斗力卻有明顯提升。而且合成旅的核心,也就是合成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編制戰斗模塊,不再僅限于過去的三三制。
合成旅把多兵種協同作戰能力下沉至營級建制,所以合成營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成為我軍陸軍機動作戰基本單元,合成營有著諸多優勢,比如功能多樣化、信息化、精干化、專業模塊化等,一個五六百人的合成營,戰斗力明顯超過了1500人左右的傳統步兵團。充分發揮步兵快速作戰、機動靈活、近戰殲敵的效能,通常擔任穿插、分割、攻擊碉堡(塹壕)、打擊敵人傘兵等任務。合成營下設若干模塊化連隊,包括5個戰斗連,1個炮兵連,1個支援連,一個保障連,這些作戰單元能夠在戰場上實現協同作戰,最大程度地發揮合成營的優勢。
合成旅則取代步兵師,成為基本戰役單位。合成旅重在合成,也重在火力輸出,而火力輸出仰仗機械化。我軍合成旅已基本實行機械化,裝備了較多的裝甲車、步戰車、自行高炮和坦克等機械化裝備,所以機械化建設水平自然是實力在線。怎樣讓機械化優勢發揮到極致,這就牽涉到信息化。步兵、裝甲兵、偵察兵、炮兵等多個機械化兵種集中在一個旅級部隊里,信息化就是不可或缺的紐帶,賦能多兵種協同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