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5f1t"><meter id="v5f1t"><dfn id="v5f1t"></dfn></meter></address>

<nobr id="v5f1t"><i id="v5f1t"><em id="v5f1t"></em></i></nobr>
      <font id="v5f1t"></font>

    <font id="v5f1t"><ruby id="v5f1t"></ruby></font>

      <listing id="v5f1t"></listing>

        <dfn id="v5f1t"><ruby id="v5f1t"><form id="v5f1t"></form></ruby></dfn>

            <dfn id="v5f1t"></dfn>

            <progress id="v5f1t"><b id="v5f1t"><strike id="v5f1t"></strike></b></progress>

              <font id="v5f1t"></font>

                      稚子弄冰的意思 稚子弄冰表現了什么

                      導讀在古代,童心未泯的詩人,往往會捕捉到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充滿童趣的一舉一動。“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等。諸如此類,不勝枚

                      在古代,童心未泯的詩人,往往會捕捉到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充滿童趣的一舉一動。“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等。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毫無疑問,古代的很多兒童詩里,總是充溢著快樂。

                      而說到兒童詩,就不得不提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的楊萬里。他尤其喜歡描寫農家生活和兒童形象,且筆下的許多兒童詩不僅充滿童趣,還透出了只有兒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與聰明。如《稚子弄冰》 中的“稚子金盆脫曉冰,采絲穿取當銀鉦”,以及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舟過安仁》。

                      《舟過安仁》是楊萬里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寫于南宋紹熙三年(1192年)。當時楊萬里乘舟路過安仁縣(今江西余江縣),看到兩個小漁童以傘當帆的行為,被其稚氣和可愛所感染,從而創作了這首詩。全詩淺白如話,情趣盎然,短短4句,便把兒童才有的聰明寫到了極致。

                      《舟過安仁》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詩的前兩句“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即一只漁船上,兩個小漁童將撐船用的竹竿收了起來,將船槳停了下來后,便坐在了船中。顯然,這是楊萬里視角中看到的情景。也就是說,這兩個小漁童的行為,引起了楊萬里的注意,所以才會細細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

                      而對于讀者來說,楊萬里對兩個小漁童所作所為的刻畫,顯然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它吸引著讀者,迫不及待地看下去,并產生無窮的想象,究竟這兩個小漁童要做些什么呢?我們說這首詩的題目為“舟過安仁”,說明當時的楊萬里是放下了行程,停船觀察才發現了小漁童的異常行為。

                      從這點來看,楊萬里當時舟過安仁的心情,必定是閑適,也比較愉快的。不然匆忙而過,自然也就發現不了漁童異常的行為。那么漁童異常的行為背后,究竟要做些什么呢?詩的后兩句“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便告訴了我們答案。

                      它的意思是說,難怪沒下雨,他們就張開了傘,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當帆讓船前進啊。從詩的內容結構來看,楊萬里這里不僅省略了自己所看到的兩個小漁童撐傘的事,還省略了自己因此而產生的疑問。至于楊萬里能夠直接表明答案,可能是他詢問了漁童后所知。也有可能是他自己通過觀察、思考后得知。

                      但不論是哪一種方式,得知的兩個小漁童撐傘,是為了當帆讓船前進啊,都展現了兒童才有的奇思妙想和聰明。除此之外,楊萬里對兒童的喜愛之情也溢于言表,包括字里行間還透出了詩人的童心未泯。雖然說楊萬里的這首詩淺白如話,但是細細品讀的話,它還是發人深思的。試想一下,在我們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很多時候會干涉兒童的所作所為呢?

                      甚至有的時候,還會將自己所謂的大人的常識,強壓在兒童的身上,從而湮滅了兒童自己的奇思妙想和聰明。要知道兒童,本來就是一個歡笑嬉戲,無憂無慮的年齡。縱觀楊萬里的這首《舟過安仁》,把兒童才有的聰明寫到了極致,表達了詩人對孩童的喜愛和贊賞。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免責聲明:本文章由會員“王熙明”發布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
                      <address id="v5f1t"><meter id="v5f1t"><dfn id="v5f1t"></dfn></meter></address>

                      <nobr id="v5f1t"><i id="v5f1t"><em id="v5f1t"></em></i></nobr>
                          <font id="v5f1t"></font>

                        <font id="v5f1t"><ruby id="v5f1t"></ruby></font>

                          <listing id="v5f1t"></listing>

                            <dfn id="v5f1t"><ruby id="v5f1t"><form id="v5f1t"></form></ruby></dfn>

                                <dfn id="v5f1t"></dfn>

                                <progress id="v5f1t"><b id="v5f1t"><strike id="v5f1t"></strike></b></progress>

                                  <font id="v5f1t"></font>

                                          国产成人h片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