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秦娥婁山關 憶秦娥婁山關的解析
《憶秦娥·婁山關》是毛主席在長征中過岷山后,回顧“婁山關戰役”的一首作品。這首詞秉承毛主席詩詞的一貫特色,對戰爭的具體過程一筆帶過,在沿途景物的描寫上加重了筆墨。
全詞含蓄雋永,充滿了詩情畫意。尤其是詞的下半闋,連出兩句佳句,歷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由于中國詩詞含蓄委婉的特點,這首詞所涉及的具體事件,初問世的時候還曾經引發了郭沫若的誤讀。后來經過毛主席本人兩次親筆注解,才得以真相大白。
《憶秦娥·婁山關》賞析
《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白話翻譯:
西風正凜冽,清晨的時候,一隊大雁飛過了長空,留下哀鳴。此時嚴霜滿地,殘月在天。馬蹄踩在石板路上,發出了雜沓零亂的聲音,軍號的聲音也像是悲壯地嗚咽。
別說這是什么雄偉險要,銅墻鐵壁似的山關。如今,紅軍殺了一個回馬槍,從它的頭頂上重新跨過去。
我們又重新跨過去了,跨過去以后這邊風景獨好。你看那蒼翠的群山,就好似那連綿起伏的波濤,天邊的太陽正泛出殷紅的血色。
婁山關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一個險要關口,這個關口海拔達到了1576米,離貴州的遵義市有50公里,自古以來就是兵家的必爭之地,號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毛主席的這首詞,記錄的是1935年2月份“第二次”攻打婁山關的事件。這次戰役,是紅軍長征以來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不過這首詞創作的時間,事實上是在過了岷山之后,并非當時即興之作。由于詩詞“朦朧”審美的特性,讀者在沒有提示的情況下,很難通過字面探究詩詞中真實的歷史背景。
于是在1958年的12月和1962年的5月,毛主席兩次為這首詞作注。根據毛主席的注釋,我們了解到了這首詞創作的背景。
1935年的1月,紅軍第一次打過了婁山關,準備直取成都,消滅劉湘。因為遭遇到了國民黨的重兵阻攔,中央政治局開了一個會議,決定原路返回,直取遵義。
于是,在1935年的2月,紅軍又反攻了“婁山關”,并且取得了大捷。因為是第二次攻打這個地點,所以詞中說“而今邁步從頭越”。
這首詞主要刻畫的是第二次攻打婁山關的前后,軍隊中的氣氛。所以,對于詞中景物描寫的理解,就顯得比較重。
詞的第一句“西風烈”,含義就是說當時的西風,吹得非常猛烈。西風代指戰場上的形勢比較嚴峻。因為國民黨派重兵阻撓紅軍進川,紅軍受挫之后原路折返,所以氣氛顯得有些凝重。
“長空雁叫霜晨月”,描寫的是當時的環境特點。早春的季節,春寒還沒有過去。北方這個時候還在降雪,而南方的早上則是降霜。
郭沫若在沒見到毛主席的注釋的時候,就憑這個“霜”字,誤以為寫的是秋天景色。后來經過毛主席的注釋以后,郭沫若才知道真實的意思。
大雁劃過長空的時候,叫起來的聲音聽著特別哀傷。“長空雁叫霜晨月”表達的意思,和后來的“喇叭聲咽”要表達的內涵是一回事,都是在渲染那種比較壓抑的氣氛。
又要打回婁山關了,那個關隘險峻無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能夠順利地打過去嗎?戰士的情緒,顯得比較低落。
“馬蹄聲碎”,是指馬蹄踩在石子路上那種凌亂的聲音。在這種情況下,用這種聲音,表現的是長途行軍后人困馬乏的疲憊狀態。
所以整首詞的上闋,就是在這樣一種悲涼、低沉的氛圍里面展開的。不過到了下半闋,第一句的時候,已經是第二次奪取婁山關之后了。
這個時候大家的心情,又不一樣了。毛主席高興地說道,誰說那座婁山關雄偉險峻,是銅墻鐵壁?你看,我們還不是又打回來了!
“雄關漫道真如鐵”中的“漫道”,很多人可能會理解錯。這里應當理解為“漫說”,“莫說”,不能理解為“漫漫長路”。
假如把“雄關”和“漫道”,理解成單獨的兩個名詞的話,那么這句話的意思就成為了,雄偉的山關,漫漫的長路,真的好像鐵一樣,這個比喻顯然是令人費解的。
把“漫道”理解成“莫說”,用勝利者的那種口吻來說才出得來那種意思。也就是,莫說那婁山關多么厲害,看我們紅軍還不是翻來覆去地給它打下來了兩遍!
正是因為覺得這場勝利非常值得驕傲 ,所以在這里對“重頭越”做了一次重復處理。任你是銅墻鐵壁,險要雄峻,我們紅軍戰士有無堅不摧的意志,殺個回馬槍,又把它打回來了。
詞的最后,“蒼山如海,殘陽如血”。是用一幅美麗的山川圖畫,代替毛主席表達了喜悅的心情。同時,也表明了上下闋的時間是在“一天之內”。
因為上闋寫的時間是清晨,紅軍這個時候才出發;下闕末,紅軍攻克婁山關以后,已經是傍晚了。
岑參有詩云:“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因為詩人站在直插云霄的高塔之上,得以俯瞰世界,所以看到的山巒就成了連綿不盡的波浪形。
毛主席通過回顧這場戰役,想象自己站在婁山關的高處,眺望風景,好像看到了波濤似的山巒。山色是蒼翠的,遠方的艷陽是殷紅的,這幅圖景是多么迷人啊。
這首詞的上半部分讀來感覺比較沉重,下半闋卻顯得豪氣干云。在詞中,毛主席通過借景抒情的方式,把這一次的勝利寫得“舉重若輕”。
我們從毛主席的字里行間,完全看不到對這次戰役過程的正面描寫。假如只看這首詞的下半闋的話,你會覺得這場仗仿佛贏得很輕松,因為毛主席都在說“雄關漫道真如鐵”。
但是如果將整首詞連讀的話,那么你就會發現,原來這一仗贏得也沒有那么輕松。至少在一開始的時候,紅軍的狀態是很疲憊的,整體的情緒還是有點低落的。
畢竟那道險關,紅軍此前已經攻打過一次了。現在再去打的話,敵人早就有準備了,又增加了一些取勝的難度了。
可是誰料敵軍真是稀松平常,紅軍殺個回馬槍,第二輪又把他們給滅了。所以,誰說那是一個萬夫莫開的雄關呢?對于我們紅軍隊伍來說,這些全都不在話下!
結語
小的時候,家里的長輩特別愛讀毛主席的詩詞,尤其是這首詞中“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這兩句詞。因為這首詞雄奇悲壯氣勢如虹,這兩句更是激勵了無數后人。
不過當時年紀還比較小,聽了這兩句詞之后,一直以為“漫道”是指道路漫長。不過,至于為什么婁山關和漫長的道路會“如鐵”呢,當時卻沒有去想過。
現在想來,“如鐵”是指那關隘仿佛一個大鐵桶。古代人說政權穩固,叫做“鐵桶江山”。這里專指婁山關憑借天險,再加上敵人重兵防御,很難被攻克。
假如把“漫道”解釋成漫漫的長征路的話,那就不是“鐵桶”的形狀了,并且也和原詞中毛主席在勝利后的那種喜悅心情不符。
另外,“雄關漫道真如鐵”一句后面的“從頭越”三個字,反復用了兩次。這是在模仿“口語”的表達形式,強調這種喜悅之情。
既然后句是口語表達形式,那么前句中的“漫道”,自然也該理解成口語。于是,把“漫道”解釋成“莫道”、“莫說”才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