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參的功效與作用 苦參抗癌作用太大
苦參為豆科植物苦參的干燥根。我國各地均產。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頭及小須根,洗凈,干燥;或趁鮮切片,干燥。生用。
古籍摘要
《本草正義》:“苦參,大苦大寒,退熱泄降,蕩滌濕火,其功效與芩、連、龍膽皆相近,而苦參之苦愈甚,其燥尤烈,故能殺濕熱所生之蟲,較之芩、連力量益烈。近人乃不敢以入煎劑,蓋不特畏其苦味難服,亦嫌其峻厲而避之也。然毒風惡癩,非此不除,今人但以為洗瘡之用,恐未免因噫而廢食耳。”《神農本草經》:“主心腹氣結,癥瘕積聚,黃疸,溺有余瀝,逐水,除癰腫。”《本草綱目》:“治腸風瀉血,并熱痢。”
性能:苦,寒。
歸經:心、肝、胃、大腸、膀胱經。
功效:清熱燥濕,殺蟲,利尿。
主治:用于熱痢,便血,黃疸尿閉,赤白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
臨床應用
1.濕熱瀉痢、便血、黃疸。本品苦寒,入胃、大腸經,功能清熱燥濕而治胃腸濕熱所致泄瀉、痢疾,可單用,如《仁存堂經驗方》以本品制丸服,治血痢不止;或配木香用,如香參丸(《奇方類編》);治濕熱便血、痔漏出血,可配生地黃用,如苦參地黃丸(《外科大成》);若治濕熱蘊蒸之黃疸,可配龍膽、牛膽汁等用,如《補缺肘后方》治谷疸方。
2.濕熱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本品既能清熱燥濕,又能殺蟲止癢,為治濕熱所致帶下證及某些皮膚病的常用藥。若治濕熱帶下、陰腫陰癢,可配蛇床子、鶴虱等藥用,如榻癢湯(《外科正宗》),若治濕疹、濕瘡,單用煎水外洗有效,或配黃柏、蛇床子煎水外洗;治皮膚瘙癢,可配皂角、荊芥等藥用,如參角丸(《雞峰普濟方》);若配防風、蟬蛻、荊芥等藥用,可治風疹瘙癢,如消風散(《外科正宗》);若治疥癬,可配花椒煎湯外搽,如參椒湯(《外科證治全書》),或配硫黃、枯礬制成軟膏外涂。
3.濕熱小便不利。本品既能清熱,又能利尿,可用治濕熱蘊結之小便不利、灼熱澀痛,常配石韋、車前子、梔子等藥用。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忌用,反藜蘆。
經驗方:
治療中惡心痛:苦參三兩,苦酒一升半,煮取八合,分二服(《肘后方》)。
平臺推薦最受歡迎的健康精品文章:
打嗝、腹脹、腹痛、胃腸脹氣為哪般?如何治療?
湯里加一寶,百歲不顯老
本平臺為云南省中醫藥管理局主辦的官方號,如您還未訂閱,請添加訂閱,免費獲取更多實用權威健康養生內容,或可關注“云南中醫”微信號(yunnanzhongyi)。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