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5f1t"><meter id="v5f1t"><dfn id="v5f1t"></dfn></meter></address>

<nobr id="v5f1t"><i id="v5f1t"><em id="v5f1t"></em></i></nobr>
      <font id="v5f1t"></font>

    <font id="v5f1t"><ruby id="v5f1t"></ruby></font>

      <listing id="v5f1t"></listing>

        <dfn id="v5f1t"><ruby id="v5f1t"><form id="v5f1t"></form></ruby></dfn>

            <dfn id="v5f1t"></dfn>

            <progress id="v5f1t"><b id="v5f1t"><strike id="v5f1t"></strike></b></progress>

              <font id="v5f1t"></font>

                      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天人五衰》

                      導讀美國作家唐納德·里奇。 有一種書,初見時未必能參透其文本背后的真意,再翻開時,卻相見恨晚——唐納德·里奇的《日本日記》就屬于這一類。大約十年前,我因寫一篇文章,匆匆翻過此書,文章

                      美國作家唐納德·里奇(1924-2013)。

                      有一種書,初見時未必能參透其文本背后的真意,再翻開時,卻相見恨晚——唐納德·里奇的《日本日記》就屬于這一類。大約十年前,我因寫一篇文章,匆匆翻過此書,文章寫完便束之高閣了。

                      唐納德·里奇(Donald Richie)出道早,名氣大,是向西方世界介紹日本電影之第一人。其本人作為學者卓然有成,他的小津安二郎和黑澤明研究,即使在日本學界,也是必讀書目。1975年夏天,荷蘭作家伊恩·布魯瑪甫抵東京,便先拜里奇的碼頭,盡管“我后來得知,唐納德·里奇不認識漢字,也不會日語”。后來,布魯瑪自己的回憶錄《東京綺夢:日本最后的前衛年代》出版時,扉后題記就寫著“紀念唐納德·里奇、諾曼·米本和寺山修司”。

                      《日本日記》是一部有分量的大書。全書按年代順序分成兩卷,上卷從1947年寫到2004年。原則上,下卷應該是從2005年寫到作者去世的2013年。之所以說“原則上”,是因為到目前為止,只出過上卷,中文版系對Stone Bridge Press社2005年英文版的迻譯,包括日記在內的作者全部手稿,現藏于波士頓大學霍華德·葛列卜檔案研究中心。這部書名為“日記”,其實是以作者早期的手記為藍本,對過往人生的回憶。從時間上來看,上卷基本涵蓋了日本戰后六十年,內容極其龐雜,涉及眾多的文藝名人和社會文化事件,有大量的一手資料,對戰后日本文學史、文化史和電影史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其中,對與三島由紀夫的交游,作者記述甚詳,且有不少獨家爆料——倒未必是刻意“爆料”,也是出于美學,甚至性趣味上的惺惺相惜,二人之間顯然有種超出普通友情之上的情感連接,有助于我們立體地讀解三島這位謎一般的小說家的藝術人生。

                      唐納德·里奇著《日本日記:1947—2004(上)》。

                      1949年春,里奇離開日本,回國就讀哥倫比亞大學。1952年初冬,里奇接到朋友、人在哈佛的日本文學翻譯家梅雷迪斯·魏若比的電話,“讓我照料一位剛到紐約的日本青年作家”。于是,在紐約而不是在東京,里奇第一次見到三島。三島是作為《朝日新聞》的特約記者,赴美旅行采訪,“我那時不懂日語,他的英語還不像后來那樣地道。盡管如此,我們設法交流得讓我足以明白他的愿望”。三島的愿望清單倒也簡單明了:想看紐約所有的塞巴斯蒂安像,去大都會歌劇院聽施特勞斯的《莎樂美》,再去一間真正的同性戀酒吧體驗一把。關于最后一點,作家的理由是,其小說《禁色》中,涉及那類場所,“他希望比較、評估,并捕捉地方特色”。三島給里奇的第一印象是“謙恭有禮——我見過的人數他最有社交禮儀”;其次,是“他對內在一致性的堅持。跟三島一起,就是參演一出戲”。有了這個由頭,里奇與三島的交情自然變得親密起來。

                      1954年初,里奇從哥大畢業后回到日本。梅雷迪斯也來到東京,正在翻譯三島的《潮騷》,仨人常聚會。此時,三島的英語突然變得很好,有時甚至幫忙翻譯。隨著交往的日益濃密,里奇對三島有了更深層的了解。譬如,他覺得三島是一個花花公子,“但他的衣著好,不炫耀。你要是近觀,會看到裁剪出眾,料子一流。他像德川時代身穿樸素和服的那些商人,衣服襯里價值不菲”。對此,里奇覺得是“當局禁止表現”,或“三島律己很嚴”。但其實,這是江戶時代武士貴族階層的一種生活品位,所謂“uramasari”,即穿衣重表更重里:表露在外面,舒適體面即可,而襯里是穿給自己的,才更需高級感。那時,塑型瘦身已經提上作家的日程,他甚至開始練起了拳擊,“三島試圖把自己塑造成他渴望的形象,所有脂肪和所有冗贅全都融化:靈與肉合一——一副消瘦堅硬的身體裝著一顆消瘦堅硬的心”。

                      里奇對三島的記錄,散見于很多年份,其所扮演的角色,頗有些像電影攝制組的場記,他甚至記錄了作家在后臺的下意識“表演”,或者說一些表演花絮。里奇常在后樂園健身房的訓練課上跟三島見面,“一間健身房更像一間肉店——很多好肉”,其中的一部分屬于三島。不過,三島的肉身重塑也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在里奇眼里,并非一向完美:“我常看他苦練自己的上半身而忽略了下半截,肌肉結實的軀干架在細長的腿上。”下課后,眾學員一起在浴場洗澡,一般都會爭相跳進那個盛滿熱水鋪著瓷磚的大浴池,然而三島從不:

                      他獨自淋浴,前身得體地轉過去,毛巾圍在適當位置,然后穿回緊身內褲,一成不變的棕褐色寬松褲子,黑色線衫,頸上一條金鏈。然后朋友一般揮揮手,匆匆一笑,這位健身的作家消失了,直到下次再來。

                      1955年,三島帶里奇和梅雷迪斯去他新開發的一家法國餐館,“他告訴我他要改變風格,他現在很欣賞森鷗外”。可里奇覺得森的風格硬朗、舒暢、厚重,迥異于三島的裝飾風格,內心對三島的急轉彎多少有些不解。后來梅雷迪斯告訴他,三島其實是受到當時的現象級暢銷書《太陽的季節》的刺激,“由紀夫覺得這應該是他的份”。果然,三島不久即發表了“硬朗、酣暢、厚重”的小說,即《金閣寺》。那次飯局,使里奇意識到自己“正在目睹一項進程的部分發展——由紀夫不斷轉變的生活,他對自己的持續再造”。

                      在那座位于東京馬込的西班牙殖民風格的豪宅——“白亞”館的派對上,作家主人明星范兒十足:

                      我們聽到他在我們頭上的笑聲,然后他來到我們中間確認酒已斟好,招呼每一個人,在我們中間周旋的時候魅力四射,主要用英語談話。這是因為客人多為外國人或在海外住過的日本人。原因之一當然在于很少外國人講日語,很少日本人說外語。不過,另一個原因,是三島喜歡控制聽眾。

                      但里奇注意到,派對自始至終“沒見到他的妻子,可能在廚房恪守婦道”。這使他聯想到瑤子夫人出現在社交場時的情景,“當他帶她出去,他關懷備至,但在家里,她變得更像一位日本配偶”。

                      洋范兒如三島作家,自然也少不了與老外朋友交流對歐美文學的看法。里奇知道三島極不喜歡海明威,盡管“兩人都是風格獨特的作家,都是浪漫主義者,都愛展示男子漢氣概,都是過時準則的擁護者”。可并不妨礙他“開始欽佩這人本人。那是這樁自殺博得他的尊敬,還有自殺時的果斷”。他向里奇確認道:“嘴里的來復槍,拉動扳機,聽說是用大腳趾。沒錯吧?”

                      1965年4月,三島請里奇去大映片場。“在一個看似能劇舞臺的布景之中,三島穿著一套戰前的陸軍制服,帽子在他前額拉低,正在佯裝切腹。這是最后一場的最后排練。”里奇與三島的見面過于頻密,以至于他有時分不清哪些是舞臺上,哪些是舞臺下。

                      1967年冬,里奇在位于六本木的花園雪地上,目睹了三島的一場實拍:“攝影師裹著圍巾和毛衣,作家則一身赤裸,除了一條白色的兜襠布。他還揮舞著一把劍,擺著不同的姿勢。所有這些姿勢顯出武士的某一極致。”里奇受到震動,待外景實拍結束后,他從三島的原著《假面的告白》中查到了片中情節的原始文本:

                      我閃開了。一陣原始的肉欲在我的心中燃燒,在我的臉頰打上烙印。我覺得自己用水晶般透明的眼睛盯著他……從那時起我愛上了近江。

                      三島在舉事前夕,明顯加快了進程,以至于“所有的朋友比平常更多見到他。他電話打得更多,給我們寫了更多短函,更多關心。當他和我見面,我們更少閑聊。他反而談著作家和寫作”。里奇說“你應該競選公職”,三島做了個鬼臉:“一個作家不能像個政客。瞧瞧石原慎太郎,他兩者都不是。一個作家能做的就是有所展示。”

                      在三島即將殺青最后一部長篇——四部曲《豐饒之海》之四《天人五衰》時,里奇問他接下來準備做什么。“我不知道,”他說,“我想我能說的都說了。”待了會兒,他又說道:“我正在完成的這部小說很難。我不知道它要怎樣結束。我沒主意。我不知道怎么做。”見里奇未吱聲,三島繼續說:“很奇怪,但我害怕結束這本書。”里奇大驚,“因為我從未聽三島說到害怕”。

                      所以,在三島自戕后,里奇應邀為英文《日本時報》寫文章,他也的確無從談起。因為在他看來,所有這一切都是一個連續的進程,死不過是最后的完成罷了:

                      死得這么戲劇,就像三島任何一出戲劇的情節那樣聳人聽聞,對于以如此驚人的方式終結生命的一個人,可謂一個必要的組成部分。這就是當我聽說三島自殺時所想到的。并不驚奇。在這之前,他頻繁說起自殺,我多少習慣了這一可能。他更多地說起它,是因為我們見面更多了。

                      三島雖然退場了,但里奇與三島的故事遠未結束。1983年夏天,里奇陪好萊塢大牌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拜會三島遺孀瑤子夫人,談科波拉的一個項目——拍一部三島的傳記片。但雙方分歧過大,“她要的是最近這些年她一直涂抹的偽君子,他們要的是一部講述一點真相的商業片”,項目遂無果而終。

                      半年后,里奇又陪另一撥好萊塢影人——保羅·施拉德和瑪麗·貝絲·赫特跟瑤子夫人吃飯。“好一陣子她一直在為丈夫澄清——禁映他的影片《憂國》,跟他從前的朋友斷絕關系,否認一些事情——為了把他塑造成她覺得他應該是的人。……有一天的午餐非常激烈——眼淚,我明白。”核心問題仍在于三島的性取向,“她本應最清楚,現在否認它”。好萊塢導演當然不可能過濾掉這個猛料,但瑤子夫人的眼淚也可以理解,“因為他們的女兒不知怎么拿到一份劇本,立刻嚇著了”。瑤子夫人尤其不想讓保羅導演見里奇,說“他不能信任”:

                      這毫不奇怪。我知道得太多了。還有,我沒站在她那一邊,因為眾所周知我一直在批評這位杰出而且現為圣人的作家。

                      對此,里奇認為三島夫人“說得完全沒錯”。作為很早就毅然出柜的著名同志,“我了解三島,我不想參與她現在對他的粉飾,而死者已無能為力”。

                      好在最后雙方終于達成妥協,“瑤子改變了主意,簽了合同,拿了錢”。

                      劉檸

                      免責聲明:本文章由會員“高同東”發布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
                      <address id="v5f1t"><meter id="v5f1t"><dfn id="v5f1t"></dfn></meter></address>

                      <nobr id="v5f1t"><i id="v5f1t"><em id="v5f1t"></em></i></nobr>
                          <font id="v5f1t"></font>

                        <font id="v5f1t"><ruby id="v5f1t"></ruby></font>

                          <listing id="v5f1t"></listing>

                            <dfn id="v5f1t"><ruby id="v5f1t"><form id="v5f1t"></form></ruby></dfn>

                                <dfn id="v5f1t"></dfn>

                                <progress id="v5f1t"><b id="v5f1t"><strike id="v5f1t"></strike></b></progress>

                                  <font id="v5f1t"></font>

                                          国产成人h片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