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太丘與友期行 陳太丘與友期一等獎ppt
【文學常識】
《世說新語》是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組織編寫的一部志人小說集,主要記載漢末至東晉士大夫的言談、逸事。
【通假字詞】
【重點字詞】
【古今異義】
【詞類活用】
【參考譯文】
陳太丘和朋友出行,約定在正午。過了正午還沒到,陳太丘不再等候就離開了,離開后朋友才到。元方當時年七歲,在門外玩耍。朋友問元方:“你父親在嗎?”(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現在已經離開了。”朋友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別人相約出行,卻丟下別人自己走。”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相約在正午。您沒到,這是不講信用(的表現);對孩子罵他父親,這是沒禮貌(的表現)。”友人感到慚愧,便從車里下來,想跟元方握手,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家的大門。
【問題探究】
1. “君”“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何不同?
【答案】“君”是對對方的敬稱;“尊君”是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家君”是對稱自己的父親,謙辭。
2. 文中的友人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簡要概括。
【答案】言而無信,不守信用;缺乏修養、沒有禮貌;知錯能改、較為誠懇。
3. 《陳太丘與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為、品行正直,合乎道義。文中哪些地方能夠體現出陳元方的“方正”?
【答案】陳太丘依照約會行事,當他的朋友失約時,他決然舍去。七歲兒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他們身上體現的是古人崇尚的“誠信”理念。陳太丘的這位朋友,自己言而無信,失了約不自省,反而怒罵別人;陳元方據理抗辯,小小年紀就表現出“方正”之氣: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第二,他懂得“禮”的重要;第三,他的辯駁有理有據,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門不顧”的行為,維護了父親和自己的尊嚴。
【中考真題】
【2008年湖北潛江卷】
〔甲〕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選自課文《陳太丘與友期》)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伋問:“兒曹何自遠來?”對曰:“聞使君到,喜,故來奉迎。” 伋辭謝之。及事訖,諸兒復送至郭外,問“使君何日當還”。伋請別駕從事③,計日告之。行部既還,先期一日,伋為違信于諸兒,遂止于野亭④,須期乃入。其為人若此。
(選自《后漢書·郭伋傳》,略有改動)
【注釋】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 剛擔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別駕從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0.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太丘舍去(舍棄、丟下) B.則是無信(不講信用)
C.及事訖(完畢) D.先期一日(約定的日期)
【答案】A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相委而去 雜然而前陳者 B.計日告之 傳一鄉秀才觀之
C.遂止于野亭 駢死于槽櫪之間 D.其為人若此 安陵君其許寡人
【答案】C
1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譯文】那人便問元方: “你爸爸在嗎?”(或:那客人便問元方: “你爸爸在家嗎?”)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來,他已經走了。”
13.文段理解。(5分)
(1)甲、乙兩文告訴了我們一個同樣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從選材角度看,甲文選取的是友人“無信”“無禮”的反面例子,乙文選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正面例子;從表達方式看,甲文側重____________,乙文側重敘述。(3分)
【答案】做人要講信用(答出“講信用”之意即可) 郭伋守信(或:郭伋不違信于兒童) 描寫(或:對話描寫;語言描寫)
(2)從甲、乙兩文的故事中,你還得到了哪些新的啟示?(就一個或兩個故事來談均可,至少兩條)(2分)
【答案】答案示例:①要有禮貌;②要勇于改正錯誤;③要容許別人改正錯誤;④成人要為兒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對兒童也要說話算數;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2008年廣西來賓卷】
(甲)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與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劉義慶《世說新語·陳太丘與友期》)
(乙)魏文侯與虞人①期獵。是日,飲酒樂,天雨。文侯將出,左右日:“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公將焉之②。”文侯日:“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不一會期哉?” 乃往,身自罷之。
(司馬光《資治通鑒·魏文侯書》)
【注釋】①虞(yǘ)人:侍衛。②焉之:到哪里。
8下面各組加點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2分)( )
【答案】B
9.翻譯下面句子。(4分)
①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
【譯文】您和我父親約定在中午。中午時您沒來,就是不講信用。(2分)
②雖樂,豈可不一會期哉?
【譯文】現在即使很樂觀,難道不可以相見完成約定嗎?(2分)
10.(甲) (乙)兩文表現的共同主題是什么?讀兩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4分)
主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為人一定要講誠信。(2分) 談感受(2分。能圍繞誠信談感想并言之有理、語言通順即可得滿分,其余酌情給分。)
【2010年山東濟寧卷】
[甲]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乙]田子為相,三年歸休,得金百鎰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對曰:“所受俸祿也。”母曰:“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親也,盡力至誠,不義之物,不入于館②。為人臣不忠,是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慚走出,造朝還金,退請就獄。王賢其母,說其義,即舍田子罪,令復為相,以金賜其母。《詩》③曰:“宜爾子孫承承兮。”言賢母使子賢也。
【注釋】①鎰:二十兩。 ②館:這里指家。 ③《詩》:這里指《詩經》。
7.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4分)
①陳太丘與友期行 期行: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田子為相,三年歸休 歸休: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相約同行。期,約定。 ②退休回家。
評分:共4分,答對一個詞語得2分。
8.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①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文】友人感到慚愧,便從車里下來,想跟元方握手,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家的大門。
②宜爾子孫承承兮。
【譯文】好好教育你的子孫,謹慎小心啊。
9.[甲][乙]兩文在為人處世方面各說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處?(4分)?
【答案】甲文:做人要講誠信;乙文:為官不貪,忠于國家才能盡孝。 虛心接受批評,知錯就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