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儀是誰發明的(世界地圖儀誰發明的)
地球儀是16世紀40年代荷蘭的墨卡托首創的。 墨卡托(Mercator)16世紀荷蘭最偉大的地圖學家。他首創了正軸等角圓柱投影,后人遂將這種投影命名為墨卡托投影。我們知道,15、16世紀是大航海的時代,當時的一些航海探險家使用的都是平面海圖。這種地圖用簡單的方格網構成經緯網,因此在長距離和高緯度的航行中,誤差很大。當時的航海探險家都極不愿意使用平面海圖。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海圖學家們試圖用航海地球儀來代替海圖。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墨卡托的航海地球儀應運而生。他對傳統的地球儀進行了改進,第一次在地球儀上刻繪了子午圈、平行圈和紐內茲的螺旋曲線(等角航線)。也就是說,在墨卡托的地球儀上,不僅刻有經緯線,而且還刻有等角航線。在該地球儀上,相鄰兩條子午線間的等角航線隨緯度的增大而逐漸變短,當緯度增大時,長度的比例尺也相應增大。這樣,墨卡托投影的原理初步形成了。據此原理,1569年墨卡托又制成了著名的航海圖——世界地圖。使用者只需在該圖上將起點和終點間連一條直線,并量好該直線與經線間的夾角,航行時一直保持這個角度就能到達終點。直到今天,墨卡托投影在航海、航空上仍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可以說,墨卡托制作的地球儀和航海圖,達到了當時世界最高水平。
地球儀是科學家通過人造衛星發明起來的。
地動儀是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一傳世杰作。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于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
病因分析:”領導“應改為“帶領”;"去參觀天文臺游玩",句式雜糅,”參觀“和"游玩”保留其一;“我們看到了樣子很像地球儀”,成分殘缺,“地球儀”后面加上“的儀器” ;“還看見了張衡發明的地球儀”,“球”改為“動”;”使我增長了知識和眼界“,“增長了”和“眼界”不搭配,把”眼界“刪去或在“眼界”前面加上“開闊了”.
修改后:早晨,我們迎著初升的太陽,在老師的帶領下,去參觀天文臺.我們看到了樣子很像地球儀的儀器,還看見了張衡發明的地動儀.這次活動,使我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
徐祖金發明的磁懸浮地球儀是使用磁懸浮技術的地球儀,與普通地球儀不同,它無需轉軸穿過球體便可懸浮于空中,更加生動真實的展現了地球在太空中的形態。磁懸浮地球儀運用磁懸浮的科學原理,將地球儀在無任何支撐的及觸點的空中自轉,展示地球的真實狀態,具有獨特的視覺效果,給人以奇特新穎的感覺和精神享受。同時具有很高的欣賞和使用性,地球球面為標準的世界地圖,七大洲,四大洋,世界各國疆域,版圖及重要城市盡收眼底,寓教于樂,融知識與趣味于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