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 湘雅二醫院在線掛號
“我們和非洲人民守望相助,那段經歷讓人難忘。”聽說中非經貿博覽會將在家鄉長沙舉辦的消息,90歲高齡、曾任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婦產科主任的張友明回憶起自己援非經歷,不禁心生感慨。
60年前,張友明一行13人來到非洲國家阿爾及利亞,開展醫療援助工作,那是中國向非洲派出的第一支醫療隊。
中南大學副校長、湘雅二醫院院長黎志宏介紹,60年來,湘雅二醫院累計派出25批共60人赴塞拉利昂、津巴布韋以及阿爾及利亞開展援助工作,涵蓋內科、外科、兒科、感染科、麻醉科、放射科、超聲科、檢驗科等,是湖南省參加援非工作最早、派出人數最多的三甲醫院之一。
開拓:在最艱苦和最需要的地方救死扶傷
1963年,經過十年戰亂,剛剛獨立的北非國家阿爾及利亞醫療衛生系統極度脆弱。無奈之下,阿爾及利亞政府向國際社會發出呼吁,希望其他國家伸出援手。
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率先響應,從北京、上海、湖南、湖北等地遴選了13名醫療隊員,作為中國第一批援非醫療隊赴阿開展援助。張友明作為婦產科專家,就是其中一員。
如今已90歲高齡的她,當年還只有30歲,剛剛晉升主治醫師不久,1963年5月,她作為援非的“開荒醫生”,在兩年半的時間里,成功實施了上千臺手術,幫助很多非洲孩子平安來到世界,被當地女性稱為“最信任的人”。
1973 年,湖南省開始組織首批援非醫療隊赴塞拉利昂。18名隊員中,湘雅二醫院占了6名。85歲高齡的骨科教授李賀君翻開厚厚的相冊,用指尖撫摸著隊員的合影,喃喃說道:“這是麻醉科肖律丞教授,這是秦愛中護士長,這是眼科的徐立教授,這是心內科施作榕教授……”
當時的弗里敦市,終年蚊蟲滋生,瘧疾肆虐,即使是首都,也幾乎沒有環衛工人,到處可見被蒼蠅包圍的垃圾堆。當地百姓習慣吃手抓飯和生冷食物,更易滋生疾病,“最常見的病是瘧疾。”
與糟糕環境相對應的,是十分稀缺的醫療設備和人才。“當時,塞拉利昂醫護人員只有幾十人。”在短時間內,醫療隊們迅速將我國援建的全套醫療設備安裝,包括手術室改建、手術床的安裝、消毒準備等基礎性工作。
兩年零四個月的時間里,接診的病人來自塞國各地,甚至還有來自鄰國的病人。每當看到門診臺前那擠滿的人群中,無數雙眼睛滿含對健康的渴求和對醫生充滿敬意,讓李賀君和他的隊友們感到一份職業的神圣和自豪。
堅守:責任、擔當和情懷
思念,是幾乎所有援非隊員必經的“心靈大考”。援非隊員們卻將這份“思念”,化作工作的動力。
“平時在國內只要做好醫生工作就行,但這里不行,你必須是醫生、老師、護士、工程師、水電工……一切從零開始。”兒科退休教授劉保平仍不時想起1982年初到塞國的雨季。
“每天看到醫院門口佇立的國旗,頓感肩上的責任。”55歲超聲診斷科的彭清海是中國(湖南)第22批援塞拉利昂醫療隊年齡最大的一名隊員。作為“老大哥”,他也時常與隊友談心,還細心地統計了隊友生日組織集體慶生,將醫療隊營造凝聚出了“家”的溫馨。
2012年10月1日,泌尿外科李益堅、骨科周政作為湖南第12批援津巴布韋醫療隊隊員,來到津巴布韋Mutare市的一個偏遠地區,頂著烈日,為當地300多名居民送醫送藥。
當得知當天是中國的國慶節時,當地官員和在場的群眾一起唱起了生日快樂歌。“他們有節奏地喊著‘西努瓦、西努瓦’。我的眼淚突然就流了下來,我聽得懂,他們是在喊‘中國、中國’。我知道,那份尊重和感謝,不只是對我,更是對我的祖國。”周政回憶說。
在一代代醫務人員的接續努力下,越來越多的患者慕名來到醫療隊所在的醫院,并康復出院——
2016年3月31日,超聲科譚宜醫生和兒科醫生一起診治了塞拉利昂首例風濕性心內膜炎所致二尖瓣病變。
2016年6月28日,骨科副教授唐琪在護士張曉和麻醉醫生的配合下,為17歲塞國少女梅斯進行了塞國首例全顯微鏡下血管瘤切除手術。
2018年7月4日,普外科教授段倫喜為塞拉利昂患者成功實施了首例高位硬膜外麻醉下右乳巨大腫塊切除、保留乳房手術。
2022年2月25日,婦產科副教授喻玲為華人產婦開展當地首例無痛分娩,順利誕下健康寶寶。
2023年3月23日,甲狀腺外科副教授張磊屹在當地開展了首例復雜踝關節損傷修復及腓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
據不完全統計,湘雅二醫院援非的醫務人員中,醫務人員在非洲醫治了幾十萬名患者。在這里,他們是最受歡迎的人。
因“光明行”創新項目4次赴非的眼科教授李蕓,至今記得一幕這樣的畫面:“他們在看到我的那一剎那,有的會對著我大笑、舞蹈,有的會對我豎起大拇指,有的會使勁和我握手,還有的站起來和我擁抱。”
為當地民眾帶來健康所收獲的最直接、最樸素情感,讓一批又一批援非醫務人員的艱苦、孤獨和付出,都變得值得。
使命:共抗疫情,人類命運共同體
萬里之外,他鄉異域;蚊蟲滋生、瘧疾肆虐。
塞拉利昂全國人口接近700萬,注冊醫生卻不到200人,感染科專家更是少之又少。面對肆虐的傳染病,在援非的過程中,醫院派出了多位感染科專家。
2016年后埃博拉時期,感染科梁駿隨中國(湖南)第18批援塞拉利昂醫療隊出征,“在最開始的大半年里,都是穿著防護服工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危及生命!”
“出發之前就知道這里瘧疾、傷寒肆虐,但還是超出了想象。”中國(湖南)第20批援塞拉利昂醫療隊隊員、感染科護士長仇彩良回憶,2018年剛來的時候正值塞國的雨季,她負責管理的病房,瘧疾和傷寒特別多,每天床位爆滿,經常要工作到凌晨一兩點。“我自己也感染了傷寒,為了不影響工作,咬牙也要堅持。”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發。3月31日,塞拉利昂出現首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塞友好醫院又作為塞國主要定點收治醫院。彼時湘雅二醫院羅開忠、朱斌、楊卉、盧盛四位正在非洲,羅開忠是感染科醫生,盧盛是感染科護士。原計劃6月結束任務回國他們,也與隊友共同決定延期回國,堅守塞國的抗疫一線。
疫情期間,兼顧個人防護的同時,羅開忠和盧盛帶頭開展防護培訓、收治病人、指導民眾正確對待疫情,消除恐慌。截至回國之前,中塞友好醫院共收治新冠肺炎確診患者77人,治愈72人,其中還包括當地3名年齡最小的新冠肺炎患兒。
與此同時,感染科副教授王文龍作為中國(湖南)抗疫醫療專家組成員在非洲大陸馳行3600公里,走訪72家機構和單位。“我們深入隔離病房與臨床醫務人員討論病例,向當地民眾普及預防知識,向政府高層建言獻策、答疑解惑,提交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國家建議書》。”王文龍說,“新冠防控重點在防,醫護人員的自我防護尤為重要,我把這個觀念傳遞給了非洲的醫護人員,很值得。”
不僅全力以赴救治患者,醫務人員也是國家“春苗計劃”的志愿者,為海外的僑胞接種新冠疫苗。“共免費接種國產新冠疫苗約3600余劑次。”中國(湖南)第22批援塞拉利昂醫療隊隊員、放射科劉歡介紹,古巴駐塞拉利昂大使夫婦也對國產疫苗青睞有加,親自前往中-塞友好醫院接種。
造福:留下帶不走的醫療隊
“感謝!”這是當地醫護人員與湘雅二醫院援非醫生交流時,說得最多的一個詞。
2016年2月和6月,湖南省向塞拉利昂分兩批派遣了20名醫務人員作為中國(湖南)第十八批援塞醫療隊,其中8位都來自湘雅二醫院。湘雅二醫院血液凈化中心高級臨床工程師滕朝宇任隊長同時兼任中塞友好醫院中方院長,參與醫院事務管理,協助塞方改進管理、創立特色科室,希望把這所醫院建成“西非最好的醫院”。
滕朝宇和隊友們都意識到,在這里,他們存在的最大價值,不僅在于完成了多少例高難手術,而更在于提升了當地的醫療水平。
教學演示、手術帶教、技能培訓……醫療隊先后開展了30多次授課等一系列形式多樣的“傳、幫、帶”醫療教學工作,覆蓋500多人,培訓了40多名合格的醫務人員,基本上都能夠獨當一面。
中塞友好醫院的當地醫生還給他自己起了個中國名字:“李小龍”。“是中國醫生教會了我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化驗室醫生。”李小龍說,自己已經可以熟練操作醫療設備,獨立完成多種疾病的臨床檢測和分析。
“最大的工作不是手術,而是一次至少在一個地方建立起了一個白內障手術中心。”四次入非的李蕓也有同樣的體會,她在出發前編寫了專門的培訓教材,在當地進行手術帶教、為當地醫學生開展眼科教學及與當地醫生的學術交流,努力留下“帶不走的醫療隊”。
60年來,一代又一代援非醫療隊員通過臨床診療、防病防疫、藥械捐贈、培訓帶教等方式,將湘雅二醫院的醫療衛生服務帶到非洲,也將二院的精神、二院的技術、二院的大愛帶到了非洲。(通訊員 沙麗娜 趙曉華)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黨委書記柴湘平表示,今年是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建院65周年,也是醫院援非工作開展60周年。在新時代,湘雅二醫院全體干部職工將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