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豆豉的功效與作用 淡豆豉的神奇功效
冬日生活打卡季
導讀:在新冠病毒感染的治療中,諸多中藥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呵護了我們的健康。今天,大理州中醫醫院院長何云長將為我們分享一味在新冠治療中常用的藥材——淡豆豉。
淡豆豉在臨床中應用十分廣泛,尤其是疫病的治療中有宣發郁熱、解表除煩之功,治療感冒、發熱頭痛、煩躁胸悶、虛煩不眠等癥,療效顯著。但其因炮制方法不同有寒熱之分,臨床中當靈活應用。
淡豆豉,為豆種一年生草本植物大豆的成熟種子經蒸罨加工發酵制成。古代稱其為豉,始載于《名醫別錄》,《傷寒論》用香豉一名。
淡豆豉制法自古就有很多種,如:
《本草拾遺》載“蒲州豉味咸……作法與諸豉不同,其味烈。陜州有豉汁,經年不敗,入藥并不如今之豉心,為其無鹽故也。”
《本草綱目》載造淡豉法:“用黑大豆二三斗,六月內淘凈,水浸一宿,瀝干蒸熟,取出攤席上,候微溫,蒿覆。每三日一看,候黃衣上遍,不可太過。取曬簸凈,以水拌干濕得所,以汁出指間為準。安甕中,筑實。桑葉蓋,厚三寸,密封泥,于日中曬七日,取出,曝一時,又以水拌入甕。如此七次,再喜蒸過,攤去火氣,甕收筑封即成。”
而今之制豉法有:
1.夏季將黑大豆洗凈蒸熟攤席上,用桑葉、鮮青蒿蓋面,使發酵成黃色后取出,去桑葉、青蒿,拌以清水,放甕內,封置露天曬三星期,取出曬干供藥用。
2.按50kg黑大豆,用蘇葉、麻黃各2kg的比例,水浸藥,將黑豆入藥汁葉煮透,待藥汁煮干,倒干竹匾內,曬至八成干,裝入大壇內,封口,夏三天,等其充分發酵,取出曬至將干,再行蒸透,然后曬干收存。
另外,現代有用其它藥物如佩蘭、蘇葉、藿香、羌活、柴胡、白芷、川芎、葛根、赤藥、桔梗、甘草等,或煎取藥汁,用以煮豆;或將藥物研成粉末同煮熟的大豆拌和,后悶置發酵制作者。功效大同小異,仍以解表宣散郁邪為要。
本文作者:何云長
大理州中醫醫院院長,主任醫師,云南中醫藥大學教授(兼職),大理護理學院教授(兼職),師承“國醫大師”張震研究員。“全國基層優秀名中醫”“云南省勞模”“第二屆云南省優秀青年中醫”“云南省基層名中醫”“大理州十佳醫生”“白州名中醫”云南省優秀高層次中醫藥人員培養對象。先后榮獲“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先進個人”“全國中醫醫院醫療業務管理優秀工作者”“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全國中醫藥應急工作先進個人”“云南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獎”“云南省第二批中醫藥師帶徒繼承人優秀學員”“大理州第四屆高層次人才”“賓川縣首批優秀高層次人才”等榮譽共50余項。
擅長:咳嗽、肺脹、胃痛、急慢性胃炎、小兒抽動癥、胃潰瘍、黃褐斑、更年期綜合征、眩暈癥、便秘、痛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