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 舌尖上的心跳免費觀看
河南教育??新農村的日常生活?舌尖上的中國?河南地方美食?
方城燴面
“舌尖上的中國”,微信里的“美食” ——家鄉的思念,鄉愁的味道
文 / 張 天 興
首先向大家說明:文中的家鄉美食圖片來源于微信“圖庫”,十有八九是“拿來”的,正像我給某個學生批改作文:“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孩子,你咋把作者的名字都抄上了?”讓輔導作文的老師情何以堪啊。[我想靜靜]
“舌尖上的中國”節目很火,央視負責主持、攝制的人員,“吃”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我看這檔節目的時候,主持人吃得滿嘴流油,饞得“羨慕嫉妒恨”——您請想了,光這樣拍下去不增肥才怪呢……
自從我學會上微信,我便在“圖庫”里保存了很多圖片。自拍的,“自我感覺良好”的,微信朋友圈里的,各類圖片,我都愛收藏起來,入庫備用。因為我生活在偏僻的農村,所看到的,拍到的就那么點兒范圍。加上手機拍照技術處于“幼兒園”階段,實在沒有“炫耀”的資本。后來又教初中語文,有學生作文發表的任務,就把孩子們的作文發到《》上。為了吸引讀者看孩子們的作文,力求版面花哨——圖文并茂,就從微信“圖庫”里“拿來”,作文內容符合什么照片,選幾張“鑲嵌”一下孩子們幼稚的作品,效果不錯。
農村孩子們寫作文,只要讓寫假日里感恩父母,體驗家務勞動方面的,從小學到初中,最愛寫的作文題材——做飯。直白的題目:《第一次做飯》《媽媽教我學做飯》……含蓄的題目:《別樣的味道》《我感受了人間煙火》《我不僅僅是干飯人》等等。遇到寫得好的,有推薦價值的,就會配上家鄉美食照片作為插圖,因此我的微信里儲存最多的便是有關做飯、美食的圖片了。一致于破手機“儲存空間不足”,老自動關機罷工。原先不懂得,圖片積得多了,“清零”了,心疼不已。后來學能了,開啟云備份,再不擔心“煮熟的鴨子”飛出“美食類圖片”云庫存,于是沾沾自喜。
手工月餅,媽媽的味道
我的老家,地處中原,宛北方城。家鄉美食首推“方城燴面”,繼而“博望鍋盔”“尚家月餅”,接著,西關大口老電影院的“糊辣湯”,方城的“火燒加鹵肉”“小史店粉漿面條”……
要說人間煙火氣最濃的,還是農村“家常飯”,手工制作,親力親為。“芝麻葉綠豆面條” “蒸野菜”“蒸紅薯葉”,“私人小廚”,自做月餅、火燒,包餃子,蒸鹵面,既是“紅薯苞谷糝兒,調碗蘿卜絲兒”,也都是家鄉“美食”,清淡可口,益于身心健康的。特別是長年在外的農民工,異地漂泊的離鄉游子,有哪個不想念家鄉——家鄉的“美食”,“媽媽的味道”,鄉愁的味道?
“舌尖上的中國”,微信里的“美食”。家鄉的味道,家鄉的掛牽……
作者簡介:張天興,男,55歲,方城縣某中學教師,河南省教育學會語文教育專業委員會會員,曾在《農民日報》《河南日報》《教育時報》《河南教育》《南陽日報》等報刊、網絡媒體發表新聞、文學作品300余篇(幅)。輔導的學生作文在《作文指導報》《南陽小作家園地》《裕州心聲報》《少年文學網》等報刊、網絡發表150余篇(首)。
小史店粉漿面調
老電工影院糊辣湯
方城尚家月餅
方城“火燒”
博望鍋盔
總體策劃:吳 偉
編輯制作:春 曉 張天興
圖片來源:微信朋友圈 ——吳志恩 漁人碼頭 徐 燁 等
審閱機構:河南省教育學會語文專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