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虎門銷煙 林則徐虎門銷煙100字
清朝乾隆期間,英國人想要進入中國擴大貿易,當時除了廣州十三行,沒有其他通商口岸,于是英國使團借助給乾隆賀壽的機會,提出希望中國增開設通商口岸、派大使常駐等和平外交的想法。
但乾隆皇帝認為,中原地廣物博,可以自給自足,壓根不需要英國什么貿易,之所以允許英國在廣州十三行貿易,也是給他們“施恩”。在迎接英國使團時,乾隆是高興且歡迎的,但也僅限于以對待藩屬的態度,認為英國使團既然來賀,自然要對清朝皇帝俯首稱臣,跪地行禮。
尤其是在后來的交涉中,英國使團表示,英國使團向清朝皇帝行禮可以,但條件是將來中國派使者到倫敦,也必須要向英王跪地行禮,或者是向他攜帶的英王畫像行禮。英國使團的意思是遵循兩國平等外交的原則,可這想法放在乾隆皇帝身上是行不通的,堂堂的“天朝上國”,怎么可能向蠻夷行跪拜禮?乾隆斷然拒絕。于是清朝與英國的第一次和平外交失敗。
到了嘉慶帝在位,英國再度派使節來華,想要促成兩國外交和通商事宜。然而嘉慶帝對這事并沒有多么熱衷,給出的待遇還不如乾隆帝好,所以第二次和平外交的交涉又失敗了。
經過這兩次試圖和平交涉的失敗,英國意識到了這條路行不通。雖然增加通商口岸沒有進展,然現有的貿易仍在進行,當時的西方經濟學家認為,金銀的輸入對國家有利,輸出對國家有害,因此想方設法將貨物出口,以此來換取金銀的流入,才是貿易的頭等大事。
而這大量流入到中國的貨物,鴉片就是其中的大頭。不知道為何,英國外商在貿易中發現,鴉片是一種上等且高效的貿易商品,為了大量提供輸出的鴉片,英國東印度公司就在印度大量種植,運送到中國進行交易。
據史料記載,乾隆初年,鴉片的輸入額每年可達到四百箱,每箱有近百斤。當時乾隆并不鼓勵內地貿易,甚至下令禁止內地商人販賣,可效果微乎其微;
到了嘉慶初年,這每年四百箱的輸入量,居然翻了十倍,每年至少有四千箱!嘉慶帝曾下令禁止入口,但是清朝官員腐敗,導致禁煙無比困難。
鴉片的輸入量不斷遞增著。道光元年,鴉片輸入每年有五千箱;道光十五年,鴉片輸入量居然增加到了三萬箱!
且不說吸食鴉片迷人心智,讓老百姓頹廢無力,走向沉醉與衰亡,單單這三萬箱的鴉片輸入進來,就有價值一千八百萬元的白銀流出。
中國的白銀急劇減少,換來的卻是這無用又有害的鴉片,如果不加以制止,繼續發展下去,國家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大患。
道光帝對于禁煙的決心很堅定,當時很多大臣也一直認為應當禁煙,但到底應該怎么“禁”,實行起來卻又很難。比如黃爵滋在道光十八年,給道光帝上疏了一封奏折,提到必須嚴禁鴉片,認為鴉片大量流入的源頭是有人吸食,才會有市場,若要從源頭上禁煙,就要嚴管吸食鴉片的人,甚至提出吸食鴉片者應治死罪。
然而有的大臣卻認為,販賣的人比吸食的人罪更重,應該懲治販賣才對。最終道光帝決定兩頭都要抓,于是派林則徐擔任欽差大臣,前往廣州查辦禁煙的事。
林則徐到了廣州,先給英國人提了兩個要求:其一,把已經運送到中國卻未賣出的鴉片,交給官府;其二,以后不許再帶鴉片來華,否則“貨盡沒官,人即正法”。
當時的英商認為,林則徐不過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之所以這樣要求,不過是想要談更高的價錢,于是就觀望,并不肯行動。英商抗拒交出鴉片,林則徐就派人把廣州十三行圍了起來,不許人賣糧食給這些外國人。
其中有個人叫義律,是英國商業監督人。最后他們不得不屈服,而義律卻出面以屈服的方式提了個要求,他讓英國商人把鴉片交給他,他以商業監督的資格給英商收據,然后再交給林則徐。
這個不起眼的小舉動,實際上轉化了矛盾。原本是中國官方與英商針對鴉片這一商品的矛盾,經過義律這樣一出手,就轉化成了中英兩國外交的矛盾。
林則徐將二萬零二百八十箱鴉片收到手里,就開始了“銷煙”行動。或許到現在還有很多人認為,林則徐是將這些鴉片集中到一起,然后燒毀,這是個大大的認知誤區。要知道,鴉片就是點燃吸食的,如果是燒,那就是用了,怎么可能會毀?
林則徐是這樣“銷煙”的:
“前設涵洞,后通水溝,先由溝道引水入池,撒鹽其中,次投箱中煙土,再拋石灰煮之,煙灰湯沸,顆粒悉盡。其味之惡,鼻不可嗅。潮退,啟放涵洞,隨浪入海,然后刷滌池底,不留涓滴。共歷二十三日,全數殆盡銷毀。逐日皆有文武官員監視。”
所以看完這段話就明白了,林則徐在虎門海灘選了兩個大池子,由溝道引水進去,然后撒鹽,把鴉片投放進去,再用石灰煮沸,由于發生化學反應,過程中產生很難聞的味道,根本就不能吸食。之后潮來潮去,煮沸的煙灰也都被沖刷干凈,不留痕跡了。
當道光帝和一眾大臣為林則徐禁煙成功而歡呼時,義律卻將這件事報告給英王,英王派遣海陸軍隊來華。“虎門銷煙”是禁煙標志性的勝利,卻也是引發鴉片戰爭的導火索。
值得一提的是,由此引發的戰爭,我們稱為鴉片戰爭,而英國卻稱為“通商戰爭”。即便沒有林則徐“虎門銷煙”這件事,英國早晚也會找到一個契機,來作為借口敲開中國國門。他們的炮火強,拳頭硬,《南京條約》背后的利益,才是他們的最終目的。
有句話說得好:“雞蛋從內打破是生命,從外打破是食物。”清朝的故步自封,注定了落后就要挨打;此后的每一步都在告訴我們:只有主動學習和變強,才能守護好自己的利益,才不會被欺負。
作者:我方團隊月落星沉
參考資料:蔣廷黻《中國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