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學習的成語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其目的是希望更多的人喜歡閱讀,參與保護知識產權。
但是,根據世界閱讀組織統計,古代文明一直延續至今的中國,卻是世界上人均讀書最少的國家。
中國人是否自古就是這樣,不愛讀書,不愿讀書呢?
答案是否定的。
這里,讓我們重溫那些耳熟能詳的刻苦勤奮讀書的成語典故,看看我國古代名人是如何刻苦讀書的。
懸梁刺股:把頭發系在房梁上,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以防止打瞌睡。形容刻苦發奮讀書學習。
這個成語故事實際上是由“頭懸梁”、“錐刺股”兩個故事組成的。
“懸梁”講的是東漢時期孫敬的故事。出自班固的《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
孫敬年少好學,博聞強記,視書如命,酷愛讀書,常通宵達旦,人稱“閉戶先生”。
孫敬讀書,常看到后半夜,有時不免打起瞌睡。一天晚上,孫敬打瞌睡,睡著了,一覺醒來,懊悔不已。如何克服瞌睡?他苦思冥想,突然,目光停留在房梁上,頓時眼睛一亮。隨即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系在房梁上,一頭系在自己的頭發上,每當打瞌睡,繩子就會猛拽頭發,他就會驚醒。從此,他就用這種辦法,發奮苦讀。
(圖)懸梁刺股
由于孫敬刻苦學習,飽讀詩書,博學多才,成為東漢著名政治家,縱橫家,大學問家。
“刺股”講的是戰國時期蘇秦的故事。出自劉向的《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蘇秦小時候很有志向,跟老師鬼谷子學習多年。學成后,蘇秦的功名欲望非常強烈,于是,他到了秦國,用“連橫”的計謀游說秦惠王文王,秦王沒有采納他的計謀。蘇秦沒有其他謀生本領,沒有經濟來源,吃飯穿衣都成了問題。只好破衣爛衫,像個乞丐一樣返回故鄉。親人見他如此落魄,都對他十分冷淡。蘇秦羞愧難當,下決心用功學習,晝夜苦讀起來。讀書時,他準備了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在大腿上刺一下。就這樣堅持了一年,蘇秦認為自己有把握了,于是,再次出山。秦國讓他傷透了心,不想去了,他周游六國,說服以“合縱”抗秦,蘇秦手握六國相印,締約六國組織,聯合抗秦。蘇秦成為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家。
負薪掛角:背著柴草時,把書掛在扁擔前面;放牛時,把備讀的書掛在牛角上,隨時準備讀書。指抓住勞動的間隙讀書,形容讀書刻苦勤奮,不畏辛苦。
這個成語故事由“負薪”和“掛角”兩個故事組成的。出自宋朝王應璘編著的《三字經》中的“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負薪”指的是漢朝的朱買臣。朱買臣小時候,家里很窮。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把要讀的書掛在扁擔上,砍柴累了,他就拿出書看一看。由于勤奮刻苦,朱買臣后來被人舉薦,當了會稽太守。
“掛角”指的是隋朝的李密。李密小時候給人家放牛,沒有時間讀書,于是,他每天去放牛,都把要讀的書裝在書包里,掛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時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讀書。就這樣,李密長大后也是一名很有學問的人。
(圖)晉朝孫康映雪讀書,謝長明(繪)
囊螢映雪:囊螢:晉代車胤,小時家貧,夏天以練囊裝螢火蟲照明讀書;映雪:晉代孫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讀書。形容學習刻苦勤奮。
這個成語故事是由“囊螢”和“映雪”兩個典故組成的。“囊螢”出自《晉書?車胤傳》:“車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映雪”則出自《孫氏世錄》:“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
車胤,晉朝人,從小好學,但因家貧,沒有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他只能利用白天這個時間讀書。
一個夏天的晚上,車胤在院子里搖頭晃腦的背書,忽然有一句不會,想找書看看,可是沒有燈。這時,他見螢火蟲在飛舞光點斑斑,在黑夜中分外耀眼。車胤機靈一動,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起來,不就有燈了嗎。說做就做,車胤用白絹做了一個口袋,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里面,袋子雖不怎么明亮,但看書還是將就能用。從此,晚上時間又被車胤充分利用。
由于勤學苦練,車胤成為飽學之士,后來步于仕途,做了高官。
無獨有偶,同朝的孫康也是如此。由于家貧,無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浪費,很可惜。
一個冬日的夜晚,天降大雪,晚上,孫康早早睡了。半夜時分,孫康從夢中醒來,忽然,他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這樣的光亮不是能讀書嗎?孫康一骨碌爬起來,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室外,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跑跑步,搓搓手。從此,孫康不再為沒有燈油而發愁。整個冬天,他夜以繼日地讀書,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即使是北風呼嘯、滴水成冰,他也從來沒中斷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孫康砥礪求學,學有大成, 成為飽學之士。元嘉中,為起部郎,遷征南長史,有集十卷。
鑿壁借光:成語典故指的是西漢大文學家匡衡。現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的人。
鑿壁借光成語典故出自《西京雜記》:“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墻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借以讀書。同縣有個大戶人家,家中有很多藏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奇怪,問他為什么,他說:“我希望看你家里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
由于匡衡孜孜以讀,終于成為西漢經學大師,官至丞相。
(圖)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韋編三絕:韋: 熟牛皮;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孔子為讀《周易》而多次翻斷了編聯竹簡的牛皮帶子。比喻讀書勤奮。
韋編三絕這個成語出自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
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之前,我國書籍的主要材料是用竹簡木牘編聯而成的。一部書要用很多的竹簡木牘,這些竹簡木牘要用繩子編連起來。孔子晚年喜歡讀《易》這本書,讀了一遍又一遍。就這樣,把編聯竹簡木牘的熟牛皮也磨斷了幾次。孔子對《易》熟爛如心了,但還謙虛地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當然,孔子就不用多介紹了。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思想家等;他是當時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尊為“圣人”、“萬世師表”等;他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取得非凡的成就,留名千古,恐怕與他孜孜以求、刻苦勤奮是分不開的吧。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腹有詩書氣自華。”古今中外,書籍真可謂浩如煙海。這些書籍記錄著人類有史以來的經驗積累、文化知識等。人類之所以能成為地球上的萬物之靈長,與積累知識、學習知識、傳播知識,肯定有重要的關系。
那么,讓我們好讀書,讀好書吧!
*作者:李昌寶,魚羊秘史簽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