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5f1t"><meter id="v5f1t"><dfn id="v5f1t"></dfn></meter></address>

<nobr id="v5f1t"><i id="v5f1t"><em id="v5f1t"></em></i></nobr>
      <font id="v5f1t"></font>

    <font id="v5f1t"><ruby id="v5f1t"></ruby></font>

      <listing id="v5f1t"></listing>

        <dfn id="v5f1t"><ruby id="v5f1t"><form id="v5f1t"></form></ruby></dfn>

            <dfn id="v5f1t"></dfn>

            <progress id="v5f1t"><b id="v5f1t"><strike id="v5f1t"></strike></b></progress>

              <font id="v5f1t"></font>

                      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詩 杜甫十大代表作

                      導讀作者倚天詩文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揭露和批評。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為解救人民的苦難做出犧牲。他一生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

                      作者:倚天詩文

                      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揭露和批評。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為解救人民的苦難做出犧牲。

                      他一生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以最普通的老百姓為主角,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


                      望岳 ( 公元736年)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我走出齊魯之地,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峰頂。神奇自然匯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黃昏。層層白云,蕩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我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公元736年,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游生活,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這首詩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春望 ( 公元757年)

                      [唐]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里草木茂密。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到了現在,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簡直插不了簪了。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于靈武(今屬寧夏)繼位,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后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

                      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月夜憶舍弟 ( 公元759年)

                      [唐] 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戍樓上的更鼓聲隔斷了人們的來往,邊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鳴叫。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有兄弟卻都分散了,沒有家無法探問生死。寄往洛陽城的家書常常不能送到,何況戰亂頻繁沒有停止。

                      這首詩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這年九月,安史之亂,安祿山、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于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于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

                      蜀相 ( 公元760年)

                      [唐]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臺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常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結束了為時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肅省成縣)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他探訪了諸葛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

                      春夜喜雨 ( 公元761年)

                      [唐] 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好雨似乎會挑選時辰,在春天來到的時候就伴著春風在夜晚悄悄地下起來。伴著春風在夜晚悄悄地下起來,無聲地滋潤著萬物。田野小徑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邊漁船上的一點漁火放射出一線光芒,顯得格外明亮。等天亮的時候,那潮濕的泥土上必定布滿了紅色的花瓣,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景象。

                      這首詩寫于公元761年春。作此詩時,詩人已在成都草堂定居兩年。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對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寫下了這首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詩作。

                      平常之景最為難寫,寫難狀之景如在目前,且如此真切入微,令人如臨其境,只有大詩人能夠做到。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 公元763年)

                      [唐]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劍門關外,喜訊忽傳,官軍收復冀北一帶。高興之余,淚滿衣裳。回望妻子兒女,也已一掃愁云,隨手卷起詩書,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縱酒高歌,結伴春光同回故鄉。我的心魂早已高飛,就從巴峽穿過巫峽,再到襄陽直奔洛陽。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廣德元年)春天,那時杜甫52歲。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橫水打了一個大勝仗,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作者聽到這個消息后欣喜若狂,寫下此詩。

                      絕句 ( 公元763年)

                      [唐]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婉轉地歌唱,一隊整齊的白鷺直沖向蔚藍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見西嶺上堆積著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只。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杜甫一度避往梓州。公元763年,“安史之亂”結束。結束之后第二年,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當時,他的心情很好,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情不自禁,寫下這一首即景小詩。

                      登樓 ( 公元764年)

                      [唐] 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繁花靠近高樓,遠離家鄉的我觸目驚心,在這全國各地多災多難的時刻,我登樓觀覽。錦江兩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鋪天蓋地涌來,玉壘山上的浮云,古往今來,千形萬象,變幻不定。朝廷如同北極星一樣最終都不會改換,西山的寇盜吐蕃不要來侵擾。可嘆蜀后主劉禪那樣的昏君,仍然在祠廟中享受祭祀,日暮時分我要學孔明聊作《梁甫吟》。

                      這首詩是公元764年(唐代宗廣德二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寫。當時詩人已在四川居住了五年。此時國家內憂外患,后聽說好友嚴武被任命為成都尹兼劍南節度使,欣喜不已。在一個暮春,詩人登樓憑眺,有感而作此詩。

                      旅夜書懷 ( 公元765年)

                      [唐]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微風吹拂著江岸的細草,那立著高高桅桿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著。星星垂在天邊,平野顯得寬闊;月光隨波涌動,大江滾滾東流。我難道是因為文章而著名嗎?年老病多也應該休官了。自己到處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間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鷗。

                      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正月,杜甫辭去節度參謀職務,返居成都草堂。(公元765年)四月,嚴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攜家由成都乘舟東下,經嘉州(今四川樂山)、榆州(今重慶市)至忠州(今重慶忠縣)。此詩約為途中所作。

                      登高 ( 公元767年)

                      [唐]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長江滾滾涌來奔騰不息。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我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此詩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歷二年)秋天,杜甫時在夔州。這是他在五十六歲時寫下的。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登岳陽樓 ( 公元768年)

                      [唐]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以前的日子就聽說洞庭湖波瀾壯闊,今日如愿終于登上岳陽樓。浩瀚的湖水把吳楚兩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親朋好友們音信全無,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處漂流。北方邊關戰事又起,我倚著欄桿遠望淚流滿面。

                      大歷三年(公元768年),杜甫58歲,處境艱難,凄苦不堪,年老體衰,患肺病及風痹癥,左臂偏枯,右耳已聾,靠飲藥維持生命。他離開夔州(今重慶奉節)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來到岳陽(今屬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憑軒遠眺,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發出由衷的禮贊;繼而想到自己晚年飄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又不免感慨萬千,于是寫下《登岳陽樓》。

                      結語

                      杜甫的一生,沒有給家人一個穩定溫暖的家,沒有登科及第,居廟堂之高,甚至到死都沒能回到家鄉洛陽。這些,他都不看重,他看重的是,臨死之前,都沒能看到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

                      他是沉郁頓挫的詩圣,更是憂國憂民的赤子!

                      免責聲明:本文章由會員“丁楠遠”發布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
                      <address id="v5f1t"><meter id="v5f1t"><dfn id="v5f1t"></dfn></meter></address>

                      <nobr id="v5f1t"><i id="v5f1t"><em id="v5f1t"></em></i></nobr>
                          <font id="v5f1t"></font>

                        <font id="v5f1t"><ruby id="v5f1t"></ruby></font>

                          <listing id="v5f1t"></listing>

                            <dfn id="v5f1t"><ruby id="v5f1t"><form id="v5f1t"></form></ruby></dfn>

                                <dfn id="v5f1t"></dfn>

                                <progress id="v5f1t"><b id="v5f1t"><strike id="v5f1t"></strike></b></progress>

                                  <font id="v5f1t"></font>

                                          国产成人h片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