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長宜放眼量 風物長宜放眼量 解釋
“風物長宜放眼量”,這是毛主席說的一句名言,詩中此“風物” 非那“風物” ,乃世態人情之意。
“能受天磨是鐵漢,不被人妒乃庸才。”即能經受老天爺磨難的是好男兒,不招人妒忌者,則說明你沒有什么值得人家學習、羨慕或嫉妒的,乃庸才一個。 所以說:磨難是一所大學。人生多艱,磨難和挫折讓我們刻骨銘心,昂揚奮進, “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善哉斯言。
古往今來,素有文人相輕的陋習,這種頑癥,一直從遠古沿襲至今。他們多是熱衷于忌賢妒能,相互譏諷、詆毀,甚至扼殺。古時就有三國奇才周瑜妒嫉臥龍諸葛亮,唐代盧杞忌妒顏真卿,北宋王安石和司馬光的敵對,杜甫不喜陶淵明的風格,歐陽修瞧不起杜甫的詩,張居正憚忌海瑞,左宗堂妒忌曾國藩的才干等等,不一而足。
所謂“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又曰“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對于庸人和蠢才,別人不會嫉妒。別人的嫉妒,從反面證明了你或是優秀或是卓絕。對此,你應該感到高興才是,為什么要痛苦呢?
如果別人的嫉妒就能把你打倒,這說明你雖然可能是優秀的,卻不是最優秀的,在意志上更遠不是最優秀的。
嫉妒不但是一種卑下,也是一種無聊。嫉妒者應該明白:能夠被嫉妒毀滅的人,其實根本不太值得嫉妒;而嫉妒無法毀滅的人,嫉妒只能使他更加拔群超絕。
一般來說,嫉妒是一種人之常情,它源于人的某種自戀和自私相混合的情緒。它往往來自于一種比較,這種比較不是才華上的、工作上的,而是得失方面的。嫉妒者缺乏理性的標準,他用自己的欲求來衡量人生。凡是自我所欲求但是又得不到,而又被別人得到的事,都會引發嫉妒,嫉妒的對象無疑就是得到者。
但非常遺憾的是,文人相輕這種惡習仍然沿襲當今文壇。如不少地方文人之間經常發生口誅筆伐的事件,事態甚至發展到動粗的地步,還有近來童話作家鄭淵潔退出作協事件,均或多或少隱含了文人之間相互妒嫉未能寬懷大度難以相容的不和諧一面。古今文人相輕的陋習,其實我們應該從中吸取教訓,學習好的東西,尤其要擯棄與時代不相適應的糟粕部分。
但是按照培根的說法,德行不好的人最容易嫉妒,因為這種人的心靈不能從自身優點中取得養料,用公德來克服自己的私欲,就必定要尋找別人的缺點來作為養料。而嫉妒者,恰恰就是自己沒有什么優點、又不愿看到別人優點的人,因此就產生了一種奇怪的情緒,想通過敗壞別人來安慰自己。與此同時,嫉妒者必定是自己一事無成而又喜歡打聽閑事的。從表面上看,他們特別關心別人,實際上是處處在計較得失,希望通過發現別人的不愉快來使自己愉快。所以培根說:“嫉妒是一種四處游蕩的情欲,能享有他的只能是閑人。”
還有幾種人容易嫉妒:一是貪婪而又不學無術的人。這種人自己沒本事,就把仇恨轉移到那些有本事的人身上。自學成才的淮河青年文化名人、作家施福明短短時間里創作了4部長篇5部電視劇,生活中卻也遭遇過此類情景,古人云:“鳥不走,馬不飛,不相能,胡相譏?”
面對嫉妒者的中傷,最容易做出的也是最下策的反應就是反唇相譏。這樣,你會因為別人的無聊,自己也變得無聊。甚至有可能陷入一場曠日持久,使心智疲憊又毫無意義的糾葛中。
唐代豐干(阿彌陀佛的化身)禪師,住在天臺山國清寺。一天,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傳來小孩啼哭聲音,他尋聲一看,原來是一個稚齡的小孩,衣服雖不整,但相貌奇偉,問了附近村莊人家,沒有人知道這是誰家的孩子,豐干禪師不得已,只好把這男孩兒帶回國清寺,等待人家來認領。因為他是豐干禪師撿回來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
拾得在國清寺安住下來,漸漸長大以后,上座就讓他擔任行堂(添飯)的工作。久而久之,拾得也結交了不少道友,尤其是與其中一個名叫寒山的貧子,兩人相交最為莫逆。因為寒山貧困,所以,拾得就經常將齋堂里吃剩的渣滓用一個竹筒裝起來,給寒山背回去享用。
一日寒山問拾得:“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答道:“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寒山又問:“還有甚訣可以躲得?”拾得說,我曾看過《彌勒菩薩偈》,你且聽我念偈曰:“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它自干了,我也省氣力,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密,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貧道不貧,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辦。世人愛榮華,我不爭場面;名利總成空,貪心無足厭。金銀積如山,難買無常限;古今多少人,那個活幾千。 這個逞英雄,那個做好漢,看看兩發白,年年容顏變,日月像拋梭,光陰如射箭,不久病來侵,低頭暗嗟嘆,自想年少時,不把修行辦,得病想回頭,閻王無轉限。馬上放下手,回頭未為晚;也不論是非,也不把家辦,也不爭人我,也不做好漢,罵著也不覺,問著如啞漢,打著也不理,推著混身轉,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臉面,幾年兒女債,拋開不再見。好個爭名利,轉眼荒郊伴。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勸君即回頭,單把修行干。做個大丈夫,一刀截兩段;跳出紅火坑,做個清涼漢。 悟得真常理,日月為鄰伴。”
寒山與拾得兩位大師,是佛教史上著名的詩僧,行跡怪誕,言語非常,相傳是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的化身。
資料表明,魯迅可堪稱善戰斗士,他與胡適由朋友到關系惡化后,兩人相互直接批判,最后胡適不敢應戰,采取“老僧不見不聞”的態度,按拾得所說的那樣“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
魯迅與左聯的矛盾,應是從徐懋庸開始的,后來他們的爭論和爭吵涉及更多的文人。魯迅對左聯作家中最不滿的是“元帥”人物周揚,“憎惡和鄙視”田漢。晚年魯迅很孤獨,他的人生最大變革則是與周作人的交惡,兄弟倆水火難容,到了動粗的地步。詩人徐志摩去過英國,對魯迅發言霸厲,目中無人,稱中國除了他再也沒有其他人更懂莎士比亞了,讓魯迅大為光火,直批徐志摩只會脫離現實、吟風弄月而已。郭沫若直到魯迅逝世后仍懷不滿,念念不忘對魯迅大張撻伐和譏諷,有人懷疑郭天生跟魯過不去。然則,他們可稱得上大作家了,都各自獨有風格,何必爭個你強我弱呢!“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是啊,爭強好勝,亦不過如此。
嫉妒是一種卑下的情感,但同是嫉妒,情況并不相同。有一種嫉妒完全出自惡意,甚至期盼有一天幸災樂禍,對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輕蔑。另有一種嫉妒卻不同,它同羨慕交織在一起,而嫉妒者本身也能意識到嫉妒的丑惡,只是忍不住偏偏生出嫉妒。對此,我們采取的態度應該不是輕蔑,而是寬容,是“風物長宜放眼量”。
有時換一種心情,換一種生活態度,人生是可以以退為進的。在不經意間便放了自己,也成全了別人!嫉妒者給予我們最重要的啟示是——不要嫉妒;而對某些嫉妒者最好的回答是——讓他更加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