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的表現癥狀 抑郁自測表40題免費
“他們出現在我腦子里,揮之不去”
歌手李玟輕生離世,一片惋惜與悲痛聲中,她所患的抑郁癥再度引起人們關注。
目前尚無權威資料統計我國抑郁癥患者人數。根據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黃悅勤教授2021年9月在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精神病學》上領銜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國成人抑郁障礙終生患病率高達6.8%。
患抑郁癥患者有何癥狀?這一疾病能否治愈,會不會復發?幾位重度抑郁癥患者向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講述了他們的親身經歷。
“他們出現在我腦子里,揮之不去”
“只有用頭撞墻來沖抵內心極度的焦躁,身體‘木僵’時只有眼睫毛和心臟能動。”吉祥(化名)6年前還是一位17歲的高二女生,罹患重度抑郁癥。
“腦海里開始出現各種各樣嘈雜的聲音,感覺很耳熟,想要極力去聽,但卻越來越模糊不清。他們總是會出現在我的腦子里,揮之不去。”43歲的楊倫(化名)時隔23年之后,第二次被確診為抑郁癥。
“我感覺不到愛,所有注意力都在不愛我而我又無法改變的人和事情上,身體每天都要經歷瀕死感。”女孩兒童靈(化名)聊起抑郁經歷,眼睛濕潤微紅。
上述三位抑郁癥患者癥狀不盡相同,但也有共性,即極度焦慮、焦躁,莫名難過、委屈,失眠,身體上極其痛苦,無論怎樣都找不到舒服的姿勢和狀態,哪怕只有一點點。
吉祥由爺奶奶陪伴長大。雖然爺爺奶奶給予了優渥物質生活和全部的愛,但吉祥因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無法與他們建立正常情感連接,感覺孤立、弱小、自卑,“和別人連吵架都不敢”。吉祥認為這無法改變,進而變得絕望,討厭自己以及家庭。
當精神渙散、眼神空洞的吉祥被家人帶到精神科醫生面前后,她被判斷為重度抑郁癥。但吉祥說自己是“幸運”的,歷經兩年半時間正規精神科藥物治療、心理咨詢以及家人的理解與溫情陪伴后,她獲得了痊愈。
抑郁癥能否治愈?
上海長征醫院心理科副教授、副主任醫師,中國醫師協會心身醫學分會青年委員潘霄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采訪時表示,抑郁癥從醫學上講是心理疾病,但不單是心理疾病,同時還多有伴發大腦中的神經遞質改變,尤其是重度抑郁癥一般需要藥物、心理支持甚至電療等綜合治療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家公務員心理健康應用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心理學會注冊督導師祝卓宏向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表示,一般根據癥狀嚴重程度、痛苦程度、社會功能影響程度及有無精神病性癥狀,可將抑郁癥分為輕中重三種程度。針對不同程度抑郁癥患者,可以采取不同治療策略。
輕度抑郁癥患者只是心境低落,興趣降低,動力不足,一般沒有明顯社會功能受損,主要采用心理治療。
中度抑郁程度一般主要表現為情緒持續低落、興趣缺乏,但沒有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沒有嚴重的自殺想法或者行為,對工作和生活影響不是很大,可以尋求心理治療加藥物治療,可以達到幫助患者自己走出抑郁陰影的效果。
重度抑郁癥患者,在不能控制自殺念頭、藥物治療無效的情況下,需要對病人進行電休克治療。電休克治療并不可怕,像做手術一樣,是在麻醉狀態下進行的,病人不會感受到痛苦。病人所擔心的記憶受損,通常在療程結束后即會逐漸恢復。
臨床治愈后,抑郁癥會否卷土重來?情況各有不同。如吉祥認為,自己經歷抑郁癥后,無論遇到多大事情都不會像之前那樣想不開,內心變得更強大。但楊倫卻在時隔23年后二度患上抑郁癥。
祝卓宏表示,通過系統、規范的治療,絕大部分抑郁癥患者能夠恢復正常生活,其復發率約為35%。但正如感冒一樣,不能保證終身不復發。抑郁癥可能在遭遇應激事件后復發,甚至沒有特殊事件刺激,也有復發可能。
專家認為,專業、系統的抗抑郁治療是預防抑郁癥復發的最有效手段,如果治療痊愈后,患者能保持良好生活規律、堅持適當鍛煉、睡眠充足,抑郁癥復發的可能性就會減小。
患病后該怎么辦?
患抑郁癥后選擇輕生,從名人到大眾,近年來此類案例時有發生。
祝卓宏認為,抑郁癥是生物、心理、社會綜合原因導致的,一個人選擇輕生不能單一歸因于抑郁癥,還要考慮社會因素等多種原因。更重要的是,不能讓抑郁癥患者誤以為此病無藥可醫,因而失去信心、放棄治療。
前述2021年9月發布在《柳葉刀-精神病學》的文章顯示,以彼時為時間節點,中國在過去12個月被診斷為抑郁障礙的患者中,同期僅有9.5%的患者曾經接受過衛生服務機構的治療,其中僅有3.6%的患者尋求專業精神衛生醫生治療。
專家建議,一旦發現自己或身邊人有出現心理問題的征兆,可先到專業精神科醫療機構就診,如果是中重度抑郁癥需要考慮藥物治療并結合心理治療,雙管齊下。輕度患者可以考慮先嘗試心理咨詢,根據效果再確定進一步方案。
在吉祥看來,和接受專業治療同等重要的,是家人的理解、支持、包容和愛。家人從未因她接受過抑郁癥治療就另眼相看,也不會說“小小年紀怎么想不開”之類的話。曾有一段時間,吉祥選擇停學在家,家人從未催促她返校學習或流露出絲毫不悅。
祝卓宏表示,接納現實、自我關懷、心理治療和社會支持,對抑郁癥患者的康復非常重要。“抑郁癥并不可怕,是可以療愈的精神障礙”,他認為,全社會應對此重視起來,注意加強心理健康素養,比如學習壓力管理、情緒調節、睡眠管理等方法預防。尤其要正確對待抑郁癥,不將其“妖魔化”,及時把診治交給專業精神科醫生和心理治療師。
作者:趙斌
來源: 國是直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