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了快一年的VR、AR 現在到底怎么樣了?
經常關注科技的同學對AR/VR肯定不陌生,其實在此之前VR產業已經發展了一段時間,只不過去年資本的大量涌入讓這個產業迅速被大家關注。
這么說來,對我們普通人來說,2016年的確可以算得上是 VR/AR 元年。但這個產業也經歷了它的大起大落。的確,像VR/AR這樣的技術想真正走進我們的生活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經歷過風口浪尖后也需要靜心沉淀一番。
你們會不會好奇,不聲不響的 VR/AR 如今到底怎么樣了呢?
今天密探我就給大家透露一個消息:據密探觀察,VR/AR 技術已經在美國的醫療領域有了亮眼的表現,而且很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將徹底顛覆我們求醫看病的經歷!
等等,這兩個技術不是通常都運用在游戲上嗎?大街上不少的 “VR、AR體驗館” 里面也都是游戲,怎么跟醫療搭上關系了呢?其實這一切并不是沒有原因的。
VR、AR:從游戲“跨界” 醫療絕非偶然
其實 VR、AR 以游戲領域開始、再進入“醫療” 這種更“嚴肅”的領域還真不是巧合。
PS4的研發團隊說,VR 剛出來的時候,大家需要通過游戲去摸索、學習 VR 的“互動規律”。說白了,就是我們人類這么多年來習慣了 “眼見為實”,而 VR、AR 是 “眼見為虛”,在 VR 里看到的 “手” 不是自己真正的手,所以我們需要學習這種“互動規律”,讓我們的雙眼、大腦適應適應,要不然把握不好輕重。
圖片來自網絡
怎么練習呢?打游戲無疑是一種很好的方式。通過打游戲,人們能慢慢適應在“虛擬現實”里怎么控制自己的手。等我們對 “下手輕重” 有更深了解后,才能做像手術這種更精細、對下手輕重要求更高的東西。
為什么是 VR、AR + 醫療,而不是其他領域?這和 VR、AR 恰好能解決醫療業痛點有關:有了VR、AR,醫護人員在學習新技能、練習手術操作時,就能歷史上第一次在一個 “犯了錯誤也不要緊” 的環境下練習,反正這些錯誤不是“真的”。萬一失誤,也不會對患者造成危險。
在這個前提下,VR/AR與醫療的結合基本上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做手術” 類;第二類是“醫師技能訓練” 類;第三類是“患者康復訓練” 類。
做手術:真實演練防失誤
在 VR、AR 的幫助下,患者能和醫生一起“走進”他的身體里,制定更精準的治療方案。
醫療領域 VR 的創業公司 Surgical Theater 做的就是這件事。這家公司的 “精準VR” 功能受到戰斗機飛行員的啟發:戰斗機飛行員在真實飛行之前,往往會在模擬機艙里飛幾遍,這樣等真正飛的時候就能熟練一些。
Surgical Theater 的創始人就想:外科醫生也應該這么做啊!手術前多熟悉熟悉患者的身體,手術中才能更快地處理各種狀況。
因此,他們為每位患者量身定做一個三百六十度的虛擬現實,重現患者身體的病灶,這樣醫生就能帶著患者一起“鉆”進患者的身體,而且還能在里面像逛商場一樣四處逛一逛,看看病灶,然后醫生和患者一起商量制定治療方案。
等到真的上了手術臺進行手術時,醫生由于之前已經 “預習” 過,對患者的情況就會很熟悉,這樣突發狀況也會少很多。怎么樣,是不是聽著心里很踏實?現在這家公司的合作方已經包括 NYU、斯坦福大學等眾多高校。
另外,以色列的創業公司 Augmedics 目前正在致力于給進行脊柱手術的外科醫生開發增強現實耳機。看來,VR 更傾向于 “術前準備”,而 AR 的作用在手術過程中更能體現出來。
模擬練習柳葉刀
醫生手里的柳葉刀直接關乎手術臺上病人的康復情況,甚至能決定生死。用 VR 訓練外科醫生,就能減少手術中錯誤的發生。
3D systems 這家公司就把 “模擬手術環境供醫生練習” 做到了極致。這家公司自己是做3D 打印起家的,但他們把自己的技術和虛擬現實相結合,做了一個叫 “Simbionix模擬器” 的東西。
Simbionix 模擬器的外觀和感覺和真正的做手術幾乎沒什么差別了,這么說吧,外科醫生戴好專有的 VR 眼鏡后在模擬器上做手術,手術刀的角度、下手輕重,全都能體現在虛擬的患者身上。每個人身體不一樣,再有經驗的醫生也有拿不準的時候。有了虛擬現實,外科醫生們就能先練習練習,提高在真實手術中的表現。
真實互動助康復
大家都知道,燒傷患者復健的道路通常既漫長、又痛苦。
洛杉磯就有家醫院開始嘗試用 VR 引領患者進入身臨其境的游戲里,讓患者從被燒傷的痛苦里轉移注意力,緩解焦慮、更加放松。
可能你會說:這有用嗎?不過是暫時的轉移注意力而已。還別說,這家醫院發現:有些燒傷患者在佩戴 VR 眼鏡后,降低了止疼片需要的劑量 ── 而且不是只有戴著 VR 眼鏡時暫時減少止疼片,而是燒傷患者摘了 VR 眼鏡一段時間后、長期減少了對止疼片的需求。
這有兩個好處:第一減輕患者痛苦,第二因為痛苦減輕,患者主動要求提前出院,在醫院待的時間更短,給患者省下不少的錢。看來以 VR 輔助燒傷患者康復,還真不是 “暫時轉移一下注意力” 這么簡單。
除了燒傷患者,有些腦部受到損傷的患者在康復過程中也會受到不小的挑戰。
神經技術創業公司 MindMaze 近期就創建了一個 VR 應用程序,通過激發患者的視覺和聽覺參與,這個應用程序不斷地鼓勵患者進行重復運動,比如重復用手拿起一個蘋果、然后放在桌子上,然后再拿起來、再放下... 這種重復運動能夠加快神經系統的恢復,對腦卒中或腦損傷患者來說是史無前例的新方法,難怪這家公司創業沒多久就被估值 10 億美元了。
MindMaze 圖片來自網絡
再比如說弱視者或盲人。視力不好的患者日常生活中有諸多不便,而導盲犬基本是奢望,更何況就算有導盲犬,也只是能幫助患者繞開障礙物,功能有限。
OrCam 研發了這么一套系統:一架通過磁鐵跟鏡框吸附在一起的攝像頭,通過一根細小的線和能放在褲子口袋里的便攜式電腦連在一起,患者把便攜配件佩戴在身上,攝像頭捕捉到的畫面經過增強現實系統后,骨傳導的揚聲器就能把讀取到的內容,比如路標上的字、紅綠燈、人的面部表情等,清晰地傳遞給用戶,大大減少視力受損患者生活中的障礙。
雖然現在想進軍醫療領域的 VR/AR 公司多得像雨后春筍,看上去一片繁榮,但他們會像幾年前的智能硬件一樣只是一陣潮流嗎?這一批公司里,哪種公司會在這陣潮流退去后不“裸泳”呢?
Tian Tang 是一名對 VR 領域研究頗深的灣區工程師。什么樣的 VR、AR 公司靠譜?Tian 告訴小探說,主要看以下兩點:
1. 團隊靠譜不靠譜(這點和其他領域的創新公司沒有區別);
2.?看該公司和醫院、診所、醫療護理機構的關系是否緊密、合作是否頻繁?── 醫療行業本身的一些特點決定了羽翼未豐的新公司如果想存活下來,就必須和醫院等機構有緊密合作。
未來如何?還要看市場
別看 VR、AR 和醫療領域的“一拍即合” 才剛剛開始,這個市場的潛力非常大:高盛預測,2025 年時 VR、AR的市場規模將達到 800 億美元,其中運用到醫療領域的市場規模能達到 51 億美元,預期用戶 340 萬左右。難怪近期硅谷各大 VC、PE 們都很追捧 “VR、AR +醫療” 的公司。
不過,VR / AR 暫時還不是解決醫療問題的萬能鑰匙。Tian 介紹說,目前美國的 “VR、AR +醫療” 創業公司們需要先面對以下幾個挑戰:
預算?醫院正在增加臨床模擬中心的預算,以便他們購買VR / AR設備。與醫療機構合作的第三方公司也開始為VR / AR解決方案進行預算。
了解不足?大眾對 VR/AR 的了解還是停留在“是不是只能用來打游戲” 的階段,還沒有把 VR/AR 和醫療聯系在一起的意識。
領域太新?作為新興領域,VR/AR 的技術非常新穎,在其在醫療領域成規模應用之前還需要大規模的研究。當然,這不是 VR/AR 獨有的問題,很多其他新興領域也面臨研究還不夠多、技術還不夠成熟的挑戰。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問題,比如有些醫院對新的改變接受起來很慢、相關政策法規也需要更新等問題。
不過總的來說,2016 年 VR/AR 的這波熱潮的確推動了這項技術的發展,也是時候進行一些沉淀,相信下次再見到 VR/AR 的時候,將會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驚喜。
聊了這么多,我們不妨開個腦洞:你覺得 VR/AR+醫療,還有哪些可能的應用場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