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5f1t"><meter id="v5f1t"><dfn id="v5f1t"></dfn></meter></address>

<nobr id="v5f1t"><i id="v5f1t"><em id="v5f1t"></em></i></nobr>
      <font id="v5f1t"></font>

    <font id="v5f1t"><ruby id="v5f1t"></ruby></font>

      <listing id="v5f1t"></listing>

        <dfn id="v5f1t"><ruby id="v5f1t"><form id="v5f1t"></form></ruby></dfn>

            <dfn id="v5f1t"></dfn>

            <progress id="v5f1t"><b id="v5f1t"><strike id="v5f1t"></strike></b></progress>

              <font id="v5f1t"></font>

                      勸學原文及翻譯 高一《勸學》在線朗讀

                      導讀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人物,其生前毀譽參半,既有“中興第一名臣”的美稱,又有“賣國賊”的惡名。閱筆曾國藩率湘軍鎮壓了太平大國,被清廷稱為“同治中興”第一功臣;又于1861年創辦了中國最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人物,其生前毀譽參半,既有“中興第一名臣”的美稱,又有“賣國賊”的惡名。

                      閱筆曾國藩率湘軍鎮壓了太平大國,被清廷稱為“同治中興”第一功臣;又于1861年創辦了中國最早的洋務軍工企業安慶內軍械所,成為洋務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辛亥革命以后,一些革命黨人稱他“開就地正法之先河”,并在“天津教案”中殺人割地,是遺臭萬年的漢奸。

                      閱筆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對曾國藩的評價最為客觀,稱曾國藩“譽之則為圣相,讞之則為元兇。”

                      閱筆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對他這位赫赫有名的同鄉評價甚高,他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說:

                      閱筆“吾于近人,獨服曾文正。”

                      閱筆蔣介石更是把曾國藩奉為終生學習的楷模,并親自從《曾國藩家書》中摘錄出許多語錄,然誦參悟。

                      閱筆當然,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是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條件的。特別是對曾國藩這樣的學識很高的人物,是絕不能妄下評語的。

                      閱筆曾國藩受地主階級利益的局限,官至一品大員,代表著封建統治勢力。但是,作為一個影響深遠的人物,必然有其深刻的自身原因。單就這個意義,研究、了解曾國藩也是非常必要的。

                      閱筆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曾國藩六歲讀書,二十八歲中進士。初授翰林院檢討,一直到道光29年(1849年)升禮部右侍郎、署理兵部左侍郎。咸豐帝即位后,他先后兼任過兵、工、刑、吏等侍郎等職。

                      閱筆曾國藩在仕途上官運亨通,十年之中連升十級,并在京師贏得了較好的聲望。他一生嚴于治軍、治家、修身、養性,實踐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

                      閱筆被后世視為道德修養的楷模。

                      閱筆曾國藩一生經過了中國哀朽的過程,就其本人而言,早年精專學問,學作圣賢,著實取得不少成績,后從戎理政,也不失終有所成。然而他率軍鎮壓太平天國,殺人割地等所作所為,卻是罪名昭著。特別是“天津教案”使曾國藩遭到沉重的精神打擊,于1872年3月12日,死于兩江總督任上,終年61歲,正如古人所云:“千夫所指,無病自亡。”

                      閱筆無論曾國藩屬何種類型的人,如何評說,歷史是公正和客觀的。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曾國藩對他們所處的歷史時期和后世的中國社會,都產生過重要的影響,尤其是他留下的《曾文正公文集》一書,在歷史上受到世人的重視。

                      閱筆《曾文正公全集》由曾國藩撰寫,李鴻章之兄、湖廣總督李瀚章編輯,共167卷,初于1876年刊行,幾經刻印,卷數不一。全集包括奏搞、批牘、治兵語錄、文集、詩集、雜著、日記、書扎、家書、家訓等部分。但流傳至今,并受世人重視的,亦只有其中的“家書”真正遺留下來了,難怪著名學者南懷謹在《論語別裁》中說:“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有十三套學問,流傳下來的只有一套《曾國藩家書》。”

                      閱筆《曾國藩家書》反映了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他治政、治家、治學、治軍的主要思想,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材料。

                      閱筆本書收集及整理了曾國藩家書之精華部分,按年代順序并合為:修身篇、勸學篇、治家篇、理財篇、交友篇、為政篇及用人篇等部分,基本包括了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思想。

                      勸學篇

                      「原文」

                      閱筆男國藩跪稟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九弟之病,自正月十六日后,日見強旺;二月一日開葷,現全復元矣。二月以來,日日習字,時有長進。男亦常習小楷,以為明年考差之具。近來改臨智永千字文貼,不復臨顏柳二家帖,以不合時宜故也。

                      閱筆孫男身體甚好,每日佻達①歡呼,曾無歇息,孫女亦好。浙江之事,聞于正月底交戰,仍爾不勝。去歲所失寧波府城,定海、鎮海二縣城,尚未收復。英夷滋擾以來,皆漢好助之為盧,此輩食毛踐土,喪盡天良,不知何日罪惡貫盈,始得聚而殲滅。

                      閱筆湖北崇陽縣逆賊鐘人杰為亂,攻占崇陽、通城二縣。裕制軍即日撲滅,將鐘人杰及逆黨檻送京師正法,余孽俱已搜盡。鐘逆倡亂不及一月,黨羽姻屬,皆伏天誅,黃河去年決口,昨已合攏,大功告成矣。

                      閱筆九弟前病中思歸,近因難覓好伴,且聞道上有虞,是以不復作歸計。弟自病好后,亦安心不甚思家。李碧峰在寓三月,現己找得館地,在唐同年李杜家教書,每月俸金二兩,月費一千。男于二月初配丸藥一料,重三斤,約計費錢六千文。男等在京謹慎,望父母親大人放心,男謹稟。(道光二十二年二月二十匹日)

                      閱筆「注釋」

                      閱筆①佻達:佻皮,戲鬧。

                      閱筆「譯文」

                      閱筆兒子國藩跪著稟告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九弟的病,自正月十六日后,一天天強健起來,二月一日起開始吃葷,現已全部復元。二月以來,天天學習寫字,且有所長進。兒子也常習小楷,做為有年考差的工具。近來改了臨永千字文帖,不再臨顏、柳兩家帖了,因為不合時宜的緣故。

                      閱筆孫兒身體很好,每天戲謔歡叫,也不用歇息,孫女也好。浙江的事,聽說在正月底交戰,仍舊沒有取勝。去年失守的寧波府城,定海、鎮海兩縣城,還沒有收復。英國人滋擾以來,那幫漢奸助紂為虐,此輩食毛踐土,喪盡天良,不知道哪天罪惡貫盈,才得以一起把他們殲滅?

                      閱筆湖北崇陽縣逆賊鐘人杰作亂,攻占崇陽、通城兩縣。裕制軍即日撲滅,將鐘人杰及逆黨用囚車關了押達京城正法,余孽已經一網打盡。鐘逆倡亂不到一個月,黨羽姻屬,都受到天誅。黃河去年決口,昨已合攏,大功告成。

                      閱筆九弟前病時想回家,近來因為找不到好伴,并且聽說路上不平安,所以已不準備回家了。弟弟自從病好之后,也安心不想家了。李碧峰在家住了三個月,現在已經找到教書的館地,在唐同年李社家教書,每個月俸金二兩,月費一千。兒子在二月初配丸藥一料,重三斤,大約花了六千文錢。兒子等在京城謹慎從事,望父母親大人放心。兒子謹稟。(道光二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

                      閱筆稟父母。教弟寫字養神「原文」

                      閱筆男國藩跪稟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三月初,奉大人正月十二日手諭,具悉一切。又知附有布疋臘肉等,在黃弗卿處,第不知黃氏兄弟,何日進京?又不知家中系專人送至省城,抑托人順帶也?

                      閱筆男在京身體如常,男婦亦清吉。九弟體已復元,前二月問,因其初愈,每日只令寫字養神。三月以來,仍理舊業,依去年功課。未服補劑,男分九藥六兩與他吃,因年少不敢峻補①。孫男女皆好,擬于三月間點牛痘。此間牛痘局,系廣東京官請名醫設局積德,不索一錢,萬無一失。

                      閱筆男近來每日習字,不多看書。同年邀為試帖詩課,十日內作詩五首,用白折寫好公評,以為明年考差之具。又吳子序同年,有兩弟在男處附課看文。又金臺書院每月月課,男亦代人作文,因久荒制藝,不得不略為溫習。

                      閱筆此刻光景已窘,幸每月可收公項房錢十五千外,些微挪借,即可過度,京城銀錢,此外間究為活動。家中去年澈底澄清,余債無多,此真可喜!

                      閱筆蕙妹僅存錢四百千,以二百在新窯食租,不知住何人屋?負薪汲水,又靠何人?率五又文弱,何能習勞,后有家信,望將惠妹家事,瑣細詳書,余容后呈,男謹稟。(道光二十二年三月十一日)

                      閱筆「注釋」

                      閱筆峻補:猛補,大補。

                      閱筆「譯文」

                      閱筆兒子國藩跪著稟告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三月初,奉大人正月十二日手諭,知道一切。又知道附來布疋、臘肉等,在黃弗卿處,但不知道黃氏兄弟,何時進京,又不知道家里是專人送到省城的,還是托人順帶?

                      閱筆兒子在京城身體如常,兒媳婦也很精神。九弟身體已復元,前二月間,因他是初愈,每天只叫他寫字養神。三月以來,仍然做原來的事業,依去年功課。沒有吃補藥,兒子分了丸藥六兩給他吃,因年紀輕,不敢大補。孫兒孫女都好,準備在三月間點牛痘。這里的牛痘局,是廣東京官請有名的醫生設局積德的,不收錢,萬無一失。

                      閱筆兒子近來每天習字,不多看書,,同年邀為試帖詩課,十天內作詩五首,用白折寫好公評,以為明年考差之具。又吳子序同年,有兩個弟弟在兒子處附裸看文。又金臺書院每月月課,兒子也代人作文,因為制藝荒廢久了,不得不略為溫習。

                      閱筆眼下手頭很窘迫,幸虧每月可收公項房錢十五千外,再挪借一點點,就可以度過,京城銀錢,此外間究竟活動些。家中去年徹底澄清,余債不多,這真可喜。

                      閱筆蕙妹僅僅存錢四百千,又拿二百在新窯租房吃飯,不知住的何人的屋?擔柴挑水,又靠何人?率五身體又文弱,哪能習慣勞動?以后有家信,希望把她的家事,瑣瑣細細,詳細寫上,其余的容以后再呈稟;兒子謹稟,(道光二十二年三月十一日)

                      閱筆稟父母。勸兩弟學業宜精「原文」

                      閱筆男國藩跪稟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六月廿八日,接到家書,系三月廿四日所發,知十九日四弟得生子,男等合室相慶,四妹生產雖難,然血暈亦是常事;且此次既能保全,則下次較為容易。男未得信時,常以為慮,既得此信,如釋重負。

                      閱筆六月底,我縣有人來京捐官,言四月縣考時,渠在城內,并在彭興歧丁信風兩處,面晤四弟六弟,知案首是吳定五。男十三年前,在陳氏宗祠讀書,定五才發蒙人起講,在楊畏齋處受業,來年聞吳春崗說定五甚為發奮,今果得志,可渭成就甚速。其余前十名,及每場題目,渠已忘記,后有信來,乞四弟寫出。

                      閱筆四弟六弟考運不好,不必掛懷;俗語云:“不怕進得遲,只要中得快。”從前邵丹畦前輩,四十二歲入學,五十二歲作學政。現任廣西藩臺汪朗,渠于道光十二年入學,十三年點狀元。阮姜臺前輩,于乾隆五十三年,縣府試頭場皆未取,即于是年入學中舉,五十四年點翰林,五十五年留館,五十六年大考第一,比放浙江學政,五十九年升浙之出撫。些小得失不足患,特患業之不精耳。兩弟場中文若得意①,可將原卷領出寄京,若不得意,不寄可也。

                      閱筆男輩在京平安,紀澤兄妹二人,體甚結實,皮色亦黑,逆夷在江蘇滋擾,于六月十一日攻陷鎮江,有大船數十只,在大江游大;江寧楊州二府,頗可危慮。然而天不降災,圣人在上,故京師人心鎮定。同鄉王翰城告假出京,男與陳岱云亦擬送家眷南旋,與鄭葦田王翰城四家同隊出京,男與陳家,本于六月底定計,后于七月初一請人扶乩,似可不必輕舉妄動,是以中止。現在男與陳家,仍不送家眷回南也。

                      閱筆正月間,俞岱青先生出京,男寄有鹿脯一方,托找彭山屺轉寄,俞后托謝吉人轉寄,不知到否?又四月托李丙岡寄銀寄筆,托曹西垣寄參并交陳季牧處,不知到否,前父親教男養須之法,男僅留上唇須,不能用水浸透,色黃者多,黑者少,下唇擬待三十六歲始留,男屢接家信,嫌其不詳,嗣后更愿詳示,男謹稟。(道光二十二年六用初十日)

                      閱筆「注釋」

                      閱筆①得意:滿意。此處指中文考試成績若盡人意的意思。

                      閱筆「譯文」

                      閱筆兒子國藩跪著稟告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六月二十八日,接到家信,是三月二十四日所發,知道十九日四弟生了兒子,兒子等全家表示慶賀!四妹生產雖難,但血暈也是常事,并且這次能保無事,下次便容易些了。兒子沒有收到來信時,常以憂慮,既得了這封信,如釋重負。

                      閱筆六月底,我縣有人來京城捐官,說四月縣考時,他在城里,并且在彭興岐、丁信風兩處,見了四弟六弟,知道案首是吳定五。兒子十三年前,在陳氏宗祠讀書,定五才發蒙作起講,在楊畏齋那里授業。來年聽吳春崗說定五很發奮,今天果然得志,可說成就很快。其余前十名,及每場題目,他已忘記,以后來信,請四弟寫出。

                      閱筆四弟六弟考運不好,不必放在心上。俗話說:“不怕進得遲,只要中得快。”從前邵丹畦前輩。四十三歲入學,五十二歲作學政。現任廣西播臺汪朗,他在道光十二年入學,十三年點狀元,阮妄臺前輩,在乾隆五十三年,縣府試頭場都沒有錄取,就在當年入學中舉。五十四年點翰林,五十五年留館,五十六年大考第一,放任浙江學政,五十九年升浙江巡撫。小小得失不足為怕,只怕學業不精。兩弟考場里如果文章得意,可把原卷領出來寄侄京城。如果不滿意,就不寄了。

                      閱筆兒子等在京平安,紀澤兄妹二人,身體結實,膚色稍黑。洋人在江蘇滋擾,于六月十一日攻陷鎮江,有大船幾十只,在大江游弋。江寧、楊州兩府,很是危急。然而,天不降災,圣人在上,所以人心安定。同鄉王翰城告假出京,兒子和陳岱云也準備送家眷回南方,與鄭莘田、王翰城四家同隊出京。兒子與陳家,本在六月底計劃好了,后在七月初一請人扶虬,似可不必輕舉妄動,因此中止了。現在兒子與陳家,仍然不送家眷回南方了。

                      閱筆正月間,俞岱青先生出京,兒子寄有鹿脯一塊,托彭山屺轉寄,逾后托謝吉人轉寄,不知收到沒有?前父親教兒子養須的方法,兒子只留上唇須,不能用水浸透,黃色的多,黑色的少。下唇準備等三十六歲開始留。兒子多次接到家信,都嫌寫得不詳細,以后希望詳細訓示,兒子謹稟。(道光二十二年六月日)

                      閱筆致諸弟。述求學之方法「原文」

                      閱筆四位老弟足下:九弟行程,計此時可以到家;自任邱發信之后,至今未接到第二封信,不勝懸懸!不知道上有甚艱險否?四弟六弟院試,計此時應有信,而折差久不見來,實深懸望!

                      閱筆予身體較六弟在京時一樣,總以耳鳴為苦;問之吳竹如云:“只有靜養一法,非藥物所能為力。”而應酬日繁,予又素性浮躁,何能著實靜養?疑搬進內城注,可省一半無謂之往還,現在尚未找得。予時時日悔,終未能洗滌自新;九弟歸去之后,予定剛日讀經,柔日讀史之法,讀經常懶散不沈著。讀《后漢書》,現已丹筆點過八本,雖全不記憶,而較之去年讀《前漢書》,領會較深。

                      閱筆吳竹如近日往來極密,來則作竟日談,所言皆身心國家①大道理。渠言有竇蘭泉者,云南人,見道極精當平實,竇亦深知予者,彼此現未拜往。竹如必要予搬進城住,蓋城內鏡海先生可以師事,倭艮峰先生竇蘭泉可以友事,師友夾待,雖懦夫亦有立志。予思朱子言:“為學壁如熬肉,先須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溫。”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過,雖有見識,乃是從悟境得來,偶用工亦不過優游玩索②已耳,如未沸之湯,遽用漫火溫之,將愈翥愈不熟也。以是急思般進城內,以是急思搬進城內,屏除一切,從事于克己之學。

                      閱筆鏡海艮峰兩先生,赤勸我急搬,而城外朋友,予亦有思常見都數人,如邵蕙西吳子序何子貞陳岱云是也。蕙西常言與周公謹交,如飲醇醑③,我兩個頗有此風味,故每見輒長談不舍。予序之為人,予至今不能定其品,然識見最大且精,嘗教我云:“用功譬若掘井,與春多掘數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襯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廣此語正與予病相合,蓋予所謂掘井而皆不及泉者且。

                      閱筆何子貞與予講字極相合,謂我真知大源,斷不可暴棄。予嘗謂天下萬事萬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論之,純以神行,大氣彭蕩,脈絡周通,潛心內傳,此乾道也。

                      閱筆結構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氣言,凡坤以形質言,禮樂不可斯須④去身,即此道也。樂本于乾,禮本于坤,作字而優游自得,真力彌滿者,即樂之意也。絲絲入扣,轉折合法者,即禮之意也。偶與子貞言及此,子貞深以為然,謂渠生平得力,盡于此矣。

                      閱筆陳岱云與吾處處痛癢相關,此九弟所知者也,寫至此,接得家書,知四弟六弟未得入學,悵悵!然科名有無遲早,總由前定,絲毫不能勉強。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⑤之道,以圖無忝⑥所生,一者修業之事,操習乎記誦詞章之術,以圖自衛其身。

                      閱筆進德之身,難于盡言,至于修業以衛身,吾請言之。衛身莫大如謀食,農工商勞力以求食者也,士勞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祿于朝,教授于鄉,或為傳食之客,或為入幕之賓⑦,皆須計其所業,足以得食而無愧。科名⑧,食祿之階也,亦須計吾所業,將來不至尸位素餐⑨,而后得科名而無愧,食之得不得,究通由天作主,予奪由人作主,業之精不精,由我作主。

                      閱筆然吾未見業果精而終不得食者也,農果力耕,雖有饑饉,必有豐年;商果積貨,雖有雍滯,必有通時;士果能精其業,安見其終不得科名哉?即終不得科名,又豈無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則特患業之不精耳。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已矣。諺曰:“藝多不養身,謂不專也。”吾掘井多而無泉可飲,不專之咎也!

                      閱筆諸弟總須力圖專業,如九弟志在習字,亦不盡廢他業;但每日習安工夫,不可不提起精神,隨時隨事,皆可觸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專嗜否⑩?若志在窮經,則須專守一經,志在作制義(11),則須專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則須專看一家文集。作各體詩亦然,作試帖亦然,萬不可以兼營并鶩(12),兼營則必一無所能矣。切囑切囑!

                      閱筆千萬千萬!

                      閱筆此后寫信來,諸弟備有專守之業,務須寫明,且須詳問極言,長篇累牘,使我讀其手書,即可知其志向識見。凡專一業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義。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賞之,有疑義,可以告我共析之,且書信既詳,則四千里外之兄弟,不啻(12)晤言一室,樂何如乎?

                      閱筆予生平倫常中,惟兄弟一倫,抱愧尤深!蓋父親以其所知者,盡以教我,而吾不能以吾所知者,盡教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九弟在京年余,進益無多,每一念及,無地自容。嗣后我寫諸弟信,總用此格紙,弟宜存留,每年裝訂成冊,其中好處,萬不可忽略看過。諸弟寫信寄我,亦須用一色格紙,以便裝訂。兄國藩手具。(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閱筆「注釋」

                      閱筆①身”:國家:修身、養,C/合國、治家,即有關個人和國家之事。

                      閱筆②玩索:玩味索求。

                      閱筆③醇醪:醇香可口的酒釀。

                      閱筆④斯須:些許時間。

                      閱筆⑤誠正修齊:誠意、正心、修身、齊家。

                      閱筆⑥無忝:無辱。

                      閱筆⑦傳食之客:即名士官宦所養之食客。入幕之賓,指居高官顯爵之位者的幕僚賓客。

                      閱筆⑧科名:通過科舉考試而獲取功名。

                      閱筆⑨尸位素餐:徒居其位,不謀其事。

                      閱筆⑩專嗜:專門的嗜好。

                      閱筆(11):窮經:研習所有儒家經典著作;制義,為應付科舉考試而作的八股文章。

                      閱筆(12):并鶩,同時兼顧,此詞舌、有貶義。

                      閱筆(13):不啻:不止,不但,不異于。

                      閱筆「譯文」

                      閱筆四位老弟足下:

                      閱筆九弟的行程,預計現在可以到家。自從在任邱發信之后,至今沒有接到第二封信,不勝懸念之至!不知道路上有什么艱難險阻嗎?四弟六弟院試,預計現在應該有結果了,而折差許久也不見來,實在叫人懸望!

                      閱筆我身體和六弟在京時一樣,總以耳鳴為苦。問了吳竹如,他說:“只有靜養,不是藥物所能治愈的。”而應酬一天天繁多,我又從來性子浮躁,哪里能實實在在靜養?準備搬到內城住,可以省一半路程往返,現在房子還沒有找到。我時刻悔恨,終沒有能夠洗滌自新。九弟回去以后,我決定雙日讀經,早日讀史。讀經常常是懶散不沉著,讀《后漢書》已用朱筆點過八本,雖說都不記得,而比去年讀《前漢書》領會要深刻些。

                      閱筆吳竹如近日往來很密。來了便要作整天的談話,聽說的都是關于身心健康、國家大事。他說有個竇蘭泉的,云南人,悟道非常精當平實,竇對我也很了解。彼此之間還沒有詳訪過。竹如一定要我搬進城里住,因為城里的鏡海先生司以師事,倭艮峰先生和竇蘭泉先生可以友事,師友夾持,就是一個懦夫也要立志。我想朱子說過:“做學問好比熬肉,先要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溫。”我生平的工夫,全沒用猛火煮過。雖然有些見識,是從悟境得到,偶爾用功也不過優游玩索罷了。好比沒有煮熟的湯,馬上用溫火溫,越溫越不熱。因此,急于想搬進城里去,排除一切雜念,從事于“克己復禮”的學問。

                      閱筆鏡海、艮峰兩先生,也勸我快搬。城外的朋友,也有想常常見面的幾個人,如邵惠西、吳子序、何子貞、陳岱云。惠西常說與周公謹交,如喝醇酒,我們兩人有這種風味,所以每次見面就長談舍不得分手。子序的為人,我至今不能定他的品味,但是見識卻是博大精深,常教我說:“用功好比挖井,與其挖好幾井而看不見泉水,不如老挖一口井,一定要挖到看見泉水,那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了。”這幾話正切合我的毛病,因為我就是一個挖井而不見泉水的人。

                      閱筆何子貞與我討論書法非常相合,說我真的懂得書法的訣竊,決不可自暴自棄。我常常說天下萬事萬理,都同于乾坤二字,就以書法來說,純粹用神韻去寫,周身大氣彭蕩,脈絡周通,潛心內轉,這就是乾的道理。結構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這就是坤的道理。乾,從神韻而言;坤,從形體而論。禮樂不可一喇離身,也是這道理。樂,本于乾;禮,本于坤。寫字而優游自得,真力彌滿,就是樂的意味了。絲絲入扣,轉折合法,就是禮的意味了。偶爾與子貞談到這些,子貞覺得很對,說他生平得力,全在這些了。

                      閱筆陳岱云與我處處痛癢相關,這是九弟知道的。寫到這里,接到家信,知道四弟六弟沒有入學,很遺憾!但是科名的有和沒有,早或遲,總是生前注定的,一點不能勉強。

                      閱筆我們讀書,只有兩件事:一是進德,講求誠正修齊的道理,以做到不負一生;一是修業,操習記誦詞章的技巧,以做到自立自衛。

                      閱筆進德的事,難以盡言。至于修業的衛身,我來說一說。衛身沒有比謀生更大的事了。

                      閱筆農、工勞力,是謀生;士人勞心,也是謀生。所以說,或者在朝廷當官拿俸祿,或者在家鄉教書以糊口,或者做傳傳達達的事當食客,或者參加人家的府幕做賓客,都是用自己所修的業,達到謀生無愧于心的滿足。科名,是當官拿俸祿的階梯,也要衡量自己學業如何,將來不至于尸位素餐,得了科名心里不感慚愧。謀生謀得謀不得,窮通由天作主,予奪由人作主,業精不精,由自己作主。

                      閱筆然而我沒有見過精而終于謀不到生的。農夫如果努力耕種,雖然會有饑荒,但一定有豐歲。商人如果積藏了貸物,雖然會有積壓,但一定會有暢銷的時侯。讀書人如果能精學業,那怎見得他不會有科名呢?就是終于得不到科名,又怎見得不會有其他謀生的途徑呢?因此說,只怕業不精了。要求業精,沒有別的辦法,要專一罷了。諺語說:

                      閱筆“技藝多了不能夠養身,說他不專一。”我挖井多而沒有泉水可飲,是不專的過錯。

                      閱筆各位弟弟要力求專業,如九弟志在書法,也不廢棄其他,但每天寫字的工夫,不可不提起精神,隨時隨便什么事,都可以觸動靈感。四弟六弟,我不知道他們心里有專門的愛好沒有?如果志向在窮經,那么應該專門研究一種經典。如果志向在制藝,那么應該專門研究一有的文稿。如果志向在作古文,那么應該專門看一家文集。作各種體裁的詩也一樣,作試帖也一樣,萬萬不可以兼營并鶩。樣樣去學一定一無所長。切囑切囑!

                      閱筆千萬千萬!

                      閱筆以后寫信來,各位弟弟專攻的學業,務必寫明,并且要詳細提出問題,詳述自己的心得,長篇累牘的寫來,使我讀了之后,就可以知道你們的志趣和見識。專一門的人,一定會有心得,也一定有疑問。弟弟們有心得,告訴我可以一起欣賞;有疑問,告訴我可以一起來分析。并且寫得既詳細,那么四千里外的兄弟,好像在一問房里見面,那是何等快樂的事啊!

                      閱筆我生平對于倫常之中,只有兄弟這一倫,愧疚太深。因為父親以他所知道的,盡力教我。而我不能以我所知道的,盡教弟弟們,是大不孝!九弟在京城一年多,進步不多,每一想起,真是無地自容。以后我給弟弟寫信,總用這種格子紙,弟弟們要留著,每年訂成一冊,其中的好處,萬不可以隨便看過。弟弟們寫信寄我,也要用一色格子紙,以便裝訂,兄國藩手具。(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閱筆致諸弟。讀書宜立志有恒「原文」

                      閱筆諸位賢弟足下:十一前月八日,已將日課抄與弟閱,嗣后每次家書,可抄三葉付回。

                      閱筆日課本皆楷書,一筆不茍,惜抄回不能作楷書耳。

                      閱筆馮樹堂時攻最猛,余亦教之如弟,知無不言。可惜弟不能在京,在樹堂日日切磋,余無日無刻不太息也!九弟在京年半,余懶散不努力;九弟去后,余乃稍能立志,蓋余實負九弟矣!

                      閱筆余嘗語貸云曰:“余欲盡孝道,更無他事;我能教諸弟進德業一分,則我之孝有一分,能教諸弟進十分,則我之孝有十分。右作不能教弟成名,則我大不孝矣!”九弟之無所進,是我之大不教也!惟愿諸弟發奮立志,念念有恒;以補我不孝不罪,幸甚幸甚!

                      閱筆岱云與易五近亦有日課冊,惜其譏不甚超亙,余雖日日與之談論,渠究不能悉心領會,頗疑我言太夸。然岱云近汲勤奮,將來必有所成。何子敬近侍我甚好,常彼此作詩唱和,蓋因其兄欽佩我詩,且談字最相合,故子敬亦改容加禮。

                      閱筆子貞現臨隸字,每日臨七八頁,今年已千頁矣,近又考訂《漢書》之偽,每日手不釋卷。蓋子貞之學,長于五事,一曰《儀禮》精,二曰《漢書》熟,三曰《說文》精,四曰各體詩好,五曰字好,此五事者,渠意皆欲有所傳于后少。以余觀之,此二者,余不甚精,不知淺深究竟如何,若字則必傳千占無疑矣。詩亦遠出時手之上,必能卓然成家。近日京城詩家頗少,故余亦欲多做幾首。

                      閱筆金竺虔在小珊家住,頗有面善心非之隙,唐詩甫亦與小珊有隙,余現仍與小珊來往,泯然無嫌①,但心中不甚愜洽②耳。黃子壽處本日去看他,工夫甚長進,古文有才華,好買書,東翻西閱,涉獵頗多,心中己有許多古董。

                      閱筆何世名子亦甚好,沈潛之至,天分不高,將來必有所成,吳竹如近日未出城,余亦未去,蓋每見則耽擱一大也,其世兄亦極沈潛,言動中禮,現在亦學倭艮峰先生。吾觀何吳兩世兄之姿質,與諸弟相等,遠不及周受珊黃子壽,而將來成就,何吳必更切實。

                      閱筆此其故,諸弟能直書自知之,愿諸弟勉之而已,此數子者,皆后起不凡之人才也,安得諸弟與之聯鑣并駕,則余之大幸也!

                      閱筆季仙九先生到京服闋③,待我甚好,有青眼相看之意,同年會課,近皆懶散,而十日一會如故。余今年過年,尚須借銀百十金,以五十還杜家,以百金用。李石梧到京,交出長郡館公費,即在公項借用,免出外開口更好,不然,則尚須張羅也。

                      閱筆門上陳升,一言不合而去,故余作傲奴詩,現換一周升作門上,頗好,余讀《易》旅卦喪其童仆,象曰:“以旅與下,其義喪也。”解之者曰:“以旅與下者,謂視童仆如旅人,刻薄寡恩,漠然無情,則童仆將視主如逆旅矣。”余待下雖不刻薄,而頗有視如逆旅之意,故人不盡忠,以后余當視之如家人手足也。分雖嚴明,而情貴周通,賢弟待人,亦宜知之。

                      閱筆余每聞折差到,輒望家信,不知能設法多寄幾次否,若寄信,則諸弟必須詳寫日記數天,幸甚!余寫信亦不必代諸弟多立課程,蓋恐多看則生厭,故但將余近日實在光景寫示而已,伏維緒弟細察。(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

                      閱筆「注釋」

                      閱筆①泯然無嫌:指表面上沒有嫌隙。

                      閱筆②不甚愜洽:指不太樂意和融洽。愜:愜意。

                      閱筆③闋:止,止息,此處指期滿。

                      閱筆「譯文」

                      閱筆諸位賢弟足下:

                      閱筆十一前月八日,已把日課抄給你們看,以后每次寫信,可抄三頁寄回。我的日課都用楷體,一筆不茍,可惜寄回的抄本就不用楷體了。

                      閱筆馮樹堂進步最快,我都他和教弟弟一一樣,知無不言。可惜九弟不能在這里,與樹堂天天切磋學問,我無日無刻不嘆息!九弟在京城一年半,我懶散不努力;九弟去后,我才稍微能夠立志,因我大有負于九弟了!

                      閱筆我常對岔云說:“我想盡孝道,除此沒有別的事更重要。我能夠教育弟弟們進德修業一分,那我真是盡孝一分;能夠教育弟弟們進步十分,那我真是盡孝十分。如果完全不能教弟弟們成名,那我是大大的不孝了。”九弟之所以沒有長進,是我的大不孝!只望弟弟們發奮立志,念念有恒,以彌補我的不孝之罪,那就很有幸了!

                      閱筆岱云是易五,近來也有日課冊,可惜他們的見識不夠超越,我雖天天和他們談論,他們卻不能一一領悟,還懷疑我說的大夸張了。但岱云近來很勤奮,將來一定有成就。

                      閱筆何子名近來對我很好,常常彼此作詩相唱和。這是因為他兄長飲佩我的詩,并已論書法最相合,所以子敬也改變態度,優禮有加。

                      閱筆子忐現在臨的是隸書,每天臨七八頁,今年已臨了千頁了。近來又考訂《漢書》之偽,每天手不釋卷。子貞的學問,有五個方面見長。一是《儀禮》精通;二是《漢書》熟悉;三是《說文》精湛;四是各種體裁的詩都寫得好;五是書法好。這五個方面的長處,他的想法是都要能傳于后世。以我看來,前面三個方面,我不精,不知深淺如何?

                      閱筆如果說到書法,那是必定可傳千古疑的了。他的詩,也遠遠超過了時尚詩人,一定可以卓然成家。近來京城詩家很少,所以我也想多做幾首。

                      閱筆金竺虔在小珊家住,兩人有嫌隙,面和心不和。唐詩甫也和小珊有嫌隙。我現在仍舊與小珊往來,表面上沒有嫌隙,但心里不太樂意和融洽。黃子壽處今天去看他,工夫很長進,古文有才華,喜歡買書,東翻翻,西看看,涉獵很廣,心里的古董貨收藏不少。

                      閱筆何世兄也日好,沉著潛靜得很,天分不高,但將來一定有成就。吳竹如近日沒有出城,我也沒有去,因為見一次面便耽擱一天時光。他的世兄也很沉著潛靜,言行合乎禮節,現在也師事倭良先生。我看何、吳兩世兄的姿質,和弟弟們不相上下,遠不及周受珊、黃子壽,而將來成就,何、吳一定更切實些。因為這個緣故,弟弟自然知道我的意思,希望弟弟們勉勵。這幾位,都是后起不平凡的人才,如果弟弟們能夠與他們并駕齊驅,那是我大感幸運的!委仙九先生到京,喪服滿期,對我很好,青眼相看,同年會課,近來都懶散了,但十天一會還維持下來。我今年過年,還要借一百五十兩銀子,以五十兩還杜家,以一百兩自己用。李石梧到京,交出長郡館公費,就在這公費中借用,免得向外面開口更好些,不然的話,又要張羅一番。

                      閱筆門上陳升,因為一言不合,拂袖而去。所以我做了一道《傲奴詩》,現在換了周升作門上,比較好。我讀《易》旅封喪其童仆,像曰:“以旅與下,其義喪也。”解釋的人說:“以旅與下是說看童仆好比路人,刻薄寡恩,漠然無情,那么童仆也把主人看做路人了。”我對待下人雖說不刻薄,也看得如路人,所以他就不盡忠報效,今后我要把下人當做自己家里人一樣親如手足,辦事雖要求嚴格明白,而感情上還是以溝通為貴。

                      閱筆賢弟對特別人,也要知道這個道理。

                      閱筆我每聽到通信兵到,便望有家信,不知能不能設法多寄幾封?如果寄信,那弟弟們必須詳細寫日記幾天,幸甚!我寫信也不必代你們多立課程,恐怕多了產生厭煩心理,所以只寫近日實在情形罷了。望弟弟們細看。(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閱筆致諸弟。勉勵自立課程「原文」

                      閱筆諸位賢弟足下:九弟到家,偏走各親戚家、必各有一番景況、何不詳以音我?四妹小產,以后生育頗難,然此事最大,斷不可以人力勉強,勸渠家只須聽其自然,不可過于矜持。又聞四妹起最晏①,往往其姑②反服侍他;此反常之事,最足折福,天下未有不地之婦而可得好處者,諸弟必須時勸導之,曉之以大義。

                      閱筆諸弟在家讀書,不審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日立志自新以來,雖懶惰如故,而每日楷書寫日記,每日讀史十頁,每日記茶余偶談一則,此三事,未嘗一日間斷。十月廿一日誓永戒吃水煙,洎③今已兩月不吃煙,已習慣成自然矣,予自立課程甚多,惟記茶余偶談,讀史十頁,寫日記楷本此三事者,誓終身不間斷也。諸弟每日自立課程,必須有日日不斷之功,雖行船走路,須帶在身邊,予除此三事外,他課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將終身行之。

                      閱筆前立志作《曾氏家訓》一部,曾與九弟詳細道及,后因采擇經史,若非經史爛熟胸中,則割裂零碎,毫無線索,至于采擇諸子各家之言,尤為浩繁,雖抄數百卷,猶不能盡收,然后知古人作《大學衍義》《衍義補》諸書,乃胸中自有條例,自有議論,而隨便引書以證明之,非翻書而偏抄之也。然后知著開之難,故暫且不作《曾氏家訓》;若將來胸中道理愈多,議論愈貫串、仍當為之。

                      閱筆現在朋友愈多,講躬行心得者,則有鏡海先生,艮峰前輩,吳竹如竇蘭泉馮樹堂。

                      閱筆窮經知道者,則有吳子序邵慧西。講詩文字而藝通干道者,則有何子貞。才氣奔放,則有湯海秋,英氣逼人,志大神靜,則有黃子壽。又有王少鶴,名錫振,廣西乙未翰要。

                      閱筆吳莘畬名尚志,廣東人,吳撫臺之世兄。龐作人名文壽,浙江人。此四君者,首聞于名而先來拜,雖所造有淺深。要皆有志之上,不甘居于庸碌者也。

                      閱筆京師為人定淵藪④,不求則尤之,愈求則愈出,近來聞好友甚多,予不欲先去看別人,恐徒標榜虛聲,蓋求友以匡己之下逮,此大益也。標榜以盜虛名,是大損也。天下有益之事,即有足損者寓乎其中,不可不辨。

                      閱筆黃子壽近作選將論一篇,共六千余字,真奇才也!黃子壽戊戊年始作破題,而六年之中,遂成大學問;此天分獨絕,萬不可學而至,諸弟不必反而驚之。予不愿諸弟學他,但愿諸弟學吳世兄何世兄。吳竹如之世兄,現亦學艮峰先生寫日記,言有矩,動有法,其靜氣實實可愛!

                      閱筆何子貞之世兄,每日自朝至夕,總是溫書,三百六十日,除作詩文時,無一刻不溫書,真可謂有恒者矣。故予從前限功課教諸弟,近來寫信寄弟,從不另開課程,但教諸弟有恒而已。蓋士人賣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敢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也。

                      閱筆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諸弟此時惟有識不可以驟爐,至于有志不恒,則諸弟勉之而已。予身體甚弱,不能苦恩,苦思則頭暈,不耐久坐,久坐則倦乏,時時屬望,惟諸弟而已。

                      閱筆明年正月,恭逢祖父大人七十大壽,京城以進十為正慶;予本擬在戲園設壽筵,竇蘭泉及艮峰先生勸止之,故不復張筵,蓋京城張筵唱戲,名曰慶壽,實而打把戲;蘭泉之勸止,正以此故。現作壽屏兩架,一架淳化箋四大幅,系何子貞撰文并書,字有茶碗口大,一架冷金箋八小幅,系吳子序撰文,予自書。淳化箋系內府用紙,紙厚如錢,光彩耀目,尋常琉璃廠無有也。昨日偶有之,因買四張。子貞字甚古,雅惜太太,萬不能寄口,奈何奈何?書不能盡言,惟諸弟鑒察,國藩手草。(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閱筆附課程表一、主敬、整齊嚴肅、無時不俱,無事時心在腔子里,應事時專一不雜。

                      閱筆二、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一會,體驗靜極生陽來復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鎖⑥。

                      閱筆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戀。

                      閱筆四、讀書不二、一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翻西閱,都是徇外⑦為人。

                      閱筆五、讀史、廿三史每日讀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閱筆六、寫日記、須端諧,凡日問過惡,身過,心過,口過,皆己出,終身不間斷。

                      閱筆七、日知其所亡⑧、每日記茶余偶談一則,分德行門,學問門,經濟門,藝術門。

                      閱筆八、月無忘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之金寡,氣之盛否。

                      閱筆九、謹言、刻刻留心。

                      閱筆十、養氣、無不可對人言之事,氣藏丹田。

                      閱筆十一、保身、謹遵大人手諭,節欲,節勞,節飲食。

                      閱筆十二、作字、早飯后作字,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功課。

                      閱筆十三、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閱筆「注釋」

                      閱筆①晏:遲,晚。

                      閱筆②姑:此處指婆母。

                      閱筆③洎:到、至。

                      閱筆④淵藪:人或事物聚集的地方。

                      閱筆⑤驟幾:突然接近。

                      閱筆⑥:此句意為寧心靜氣,內心踏實安穩,如鼎鎮住一般。

                      閱筆⑦徇外:順從于身外的客觀環境。

                      閱筆⑧亡:無。

                      閱筆「譯文」

                      閱筆諸位賢弟足下:

                      閱筆九弟到家,遍走各親戚家,一定有一番盛況,為何不詳細告訴我?四妹小產,以后生育很難,然而這件事最大,決不可以人力去勉強,要勸他家只要聽其自然,不可過于固執。又聽說四妹起床最遲,往往是他的姑婆服侍她,這是反常的事情,最容易折去福澤。天下沒有不孝的婦女而可以得好處的。弟弟們要時時勸導她,曉之以大義。

                      閱筆弟弟們在家讀書,不知道每天是如何用功的?我自十月初一日立志自新以來,雖淤懶惰仍如往日,而每天用楷書寫日記,讀史書十頁,生病在記茶余偶讀一則,這三件事,沒有間斷過一回。十月二十一日,發誓永遠戒掉吃水煙,至今已經兩個月不吃,習慣成自然了,我自己設的課程很多,只是記茶余偶談,讀史十頁,寫日記楷本,這三件事,發誓終身不同斷。弟弟們每天自己設立課程,必須天天不間斷,就是行船走路,也要帶在身邊。我除這三件事以外,其他課程不一定求其有成,而這三件,將終身實行。

                      閱筆以前我說過立志作《曾氏家訓》一部,曾經與九弟詳細說到過,后來因為采擇經史,如果不是經史爛熟胸中,那么會割裂零碎,毫無線索,至于采擇諸子各家的言論,工作尤其浩繁,雖然抄幾百卷,還是不完全。然后才知道古人作《大學衍義》《衍義補》這些書,胸中自有條例,自有議論,而隨意引證,不是翻書遍抄。然后才知道著書的難。

                      閱筆所以暫時不作《曾氏家訓》。如果將來胸中道理多了,議論貫通了,仍舊可以去作。

                      閱筆現在朋友愈多,講求躬行心得的,有鏡海先生,艮峰前輩,吳竹如、竇蘭泉、馮樹堂,窮經悟道的,有吳子序、邵慧西,講詩、文、字而藝通于道的,有何子貞。才氣奔放,有湯海秋。英氣逼人,志大神靜的,有黃子壽,又有王少鶴,名錫振,廣西主事,年二十六歲,張筱甫的妹夫。朱廉甫,名琦,廣西乙未翰林。吳莘畬,名尚志,廣東人,吳撫臺的世兄。龐作人,名文壽,浙江人,這四位,先聞我的名來拜訪,雖說他們的學問有深淺,卻都是有志之士,不甘居于庸碌輩的人物。

                      閱筆京城是人文薈萃之地,不去探求便沒有,越去探求就越多。近來聽說好朋友很多,我不想先去拜訪別人,恐怕徒然標榜虛名。求友用以匡正自己的不到,是大有益處的。

                      閱筆標榜以盜虛名,是會受大損失的。天下有獲益的事,便有不益的事包含其中,不可不加辨別。

                      閱筆黃子壽近作《選將論》一篇,共六千多字,真是奇才。黃子壽戊戊開始作破題,而六年之中,便成就了大學問,這是天分獨一無二,萬萬不是學得到的,弟弟們不必震驚。

                      閱筆我不愿弟弟們學他,但愿弟弟們學吳世兄、何世兄。吳竹如的世兄,現在也學艮峰先生記日記。言,有規矩;行,有法則,他的靜氣工夫實在可愛!

                      閱筆何子貞的世兄,每天從早到晚,總是溫書。三百六十天,除了做詩文外,無一刻不是溫書,真是有恒的人。所以我從前限你們的功課,近來寫信從不另開課程,都是要你們有恒罷了。因為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氣;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人恒心。有志氣就決不甘居下游;有見識就明白學無止境,不敢以一得自滿自足,如河伯觀海、井蛙窺天,都是無知;有恒心就決沒有不成功的事。這三個方面,缺一不可。弟弟們現在只有見識不是馬上可以廣搏的。至于有志有恒,弟弟勉勵吧!我身體很弱,不能若想,苦想便頭昏;不能久坐,久坐便倦乏。時刻所盼望的,只有幾位弟弟罷了。

                      閱筆明年正月,恭逢祖父大人七十大壽。京城以進十為正慶。我本準備在戲園設壽筵,竇蘭泉和艮峰先生勸止。所以不準備辦。因京城張筵唱戲,名叫慶壽,實際上是打把戲。

                      閱筆蘭泉之所以勸止,就是這個緣故,現在作了壽屏兩架,一架是淳化箋四大幅,是例子貞撰文并書,字有茶碗口大,一架冷金箋,是吳子序撰文,我自己寫字。淳化箋是內府用紙,紙旱如錢幣,光彩奪目,平常琉璃廠沒有,昨天偶爾有了,因此買了四張。子貞的字很古雅,可昔太大,萬不能寄回,奈何?書不盡言,請弟弟鑒察,兄國藩手草。(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閱筆致諸弟。講讀經史方法「原文」

                      閱筆諸位老弟足下:正月十五日接到四弟六弟九弟十二月初五日所發家信,四弟之信三頁,語語平實,責我待人不恕,甚為切當。常謂月月書信,徒以空言責弟輩,卻又不能實有好消息,令堂站聞之言,疑弟輩粗俗庸碌,使弟輩無地可容云云,此數語,兄讀之不覺汗下。我去年曾與九弟閑談云:“為人子者,若使父母見得我好些,謂諸兄弟俱不及我,這便是不孝,若使族黨稱道我好些,謂諸兄弟俱不如我,這便是不梯①,何也?

                      閱筆蓋使父母心中有賢愚之分,使族黨②口中有賢愚之分,則必其平日有討好底意思,暗用機計,使自己得好名聲,而使兄弟得壞名聲,必其后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劉大爺劉三爺,兄弟皆想做好人,卒至視如仇讎③,因劉三爺得好名聲于父母族黨之間,而劉在爺得壞名聲故也。”今四弟之所責我者,正是此道理,我所以讀之汗下;但愿兄弟五人,各各明白這道理吱此互相原涼,兄弟得壞名為憂,弟兄以得好名為快。兄不能盡道,使弟得今名,是兄之罪,弟不能盡道,使兄得今名,是弟之罪。若各各如此存心,則億萬年無纖芥④之嫌矣。

                      閱筆衡陽風俗,只有冬學要緊,自五月以后,師弟皆奉行故事而已。同學之人,類皆庸鄙無志者,又最好訕笑人,其笑法不一,總之不離乎輕薄而已。四弟若到衡陽去,必以翰林⑤之弟相笑,薄俗可惡。鄉問無朋友,實是第一恨事,不惟無益,且大有損,習俗染人,所謂與鮑魚處,亦與之俱化也。兄常與九弟道及,謂衡陽不可以讀書,漣演不可以讀書,為損友大多故也。

                      閱筆今四弟意必從覺庵師游,則千萬聽兄囑咐,但取明師之益,無受損友之損也。接到此信,立即率厚二到覺庵師處受業。其束修今年謹具錢十掛,兄于八月準付回,不至累及家中,非不欲人豐,實不能耳。兄所最慮者,同學之人,無志嘻游,端節以后,放散不事事,恐弟與厚二效尤耳,切戒切戒!凡從師必久而后可以獲益,四弟與季弟,今年從覺庵師,若地方相安,則明年仍可以游,若一年換一處,是即無恒者見異思遷也,欲求長進難矣。

                      閱筆六弟之信,乃一篇絕妙古文,排百⑥似昌黎,拗很⑦似半山,予論古文,總須有倔強不馴之氣,愈拗愈深之意,故于太史公⑧外,獨取昌黎半山兩家。論詩亦取傲兀不群⑨者,論字亦然,每蓄此意而不輕談。近得何子貞,意見極相合,偶談一二句,兩人相視而笑。不知六弟乃生成有此一技妙筆,往時見弟文亦無大奇特者,今觀此信,然后知吾弟真不櫥才也,歡喜無極!歡喜無極!凡兄所有志而力不能為者,吾弟皆為之可矣。

                      閱筆信中言兄與諸君子講學,恐其漸成朋黨⑩,所見甚是。然弟盡可放心,兄最怕標榜,常存暗然尚沿(11)之意,斷不至有所謂門戶自表者也。信中言四弟浮躁不虛心,亦切中四弟之病,四弟當視為良友藥石之言,信中又言弟之牢騷,非不人之熱中,乃志士之惜陰;讀至此,不勝惘然!恨不得生兩翅忽飛到家,將老弟勸慰一番,縱談數日乃快。然向使諸弟已入學,則謠言必謂學院傲惰,眾口鑠金(12),何從辨起?所謂塞翁失馬,安知非福?科名遲早,實有前定,雖惜陰念切,正不必以虛名紊懷耳。

                      閱筆來信言《禮記》疏一本半,浩浩茫茫,苦無所得,今已盡棄,不敢復閱,現讀〈朱子綱目》,日十余頁云云;說到此處,不勝悔恨!恨早歲不曾用功,如今雖欲教弟,譬盲者而欲導入之大途也,求其不誤難矣,然兄最好苦思,又得諸益友相質證,于讀書之道,有必不可易者數端,窮經必專一經,不可泛騖。讀經以研尋義理為本,考據名物為末,讀至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通,明年再讀,此所謂耐也。讀史之法,莫妙于設身處地,每看一處,如我便與當時之人,酬酢笑語于其間。不必人人皆能記也。但記一人,則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記也。但記一事,則恍如親其事,經以窮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別無學矣。

                      閱筆蓋自西漢以至于今,識字之儒,約有三途:曰義理之學,曰考據之學,曰詞章之學(13),各執一途,互相詆毀,兄之私意,以辦義理之學最大,義理明則躬行有要,而經濟有本。詞章之學,亦民以發揮義理者也。考據之學,吾無取焉矣,此三途者,皆從事經史,各有門徑,吾以為欲讀經史,但當研究義理,則心一而不紛。是故經則專一經,史則專主義理,此皆守約之道,確乎不可易者也。

                      閱筆若夫經史而外,諸子百家,汗牛充棟,或欲閱之,但當讀一人之專集,不當東翻西閱,如讀《昌黎集》,則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無非昌黎,以為天地間除《昌黎集》而外,更無別書也。此一集未讀完,斷斷不換他集,亦專字訣也。六弟謹記之,讀經讀史讀專集,講義理之學,此有志者萬不可易者也,圣人復起,必從吾言矣。然此亦僅為有大志者言之,若夫為科名之學,則要讀四書文,讀試律賦,頭緒甚多。四弟九弟厚二弟天資較低,必須為名之學,六弟既有大志,雖不科名可也。但當守一耐字訣耳。觀來信言讀《禮記疏》,似不能耐者,勉之勉之!

                      閱筆兄少時天分不甚低,厥后(14)日與庸鄙者處,全無所聞,竅被茅塞(15)久矣。及乙未到京后,始有志學詩古文,并作字之法,亦苦無良友。近年導一二良友,知有所謂經學者,經濟者,有所謂躬行實踐者,始知范韓(16)可學而至也,馬遷韓愈亦可學而至也,程朱亦可學而至也。概然思盡滌前日之污,以為更生之人,以為父母之肖子,以為諸弟之先導。無如體氣本弱,耳鳴不止,稍稍用心,便覺勞頓。每日思念,天既限我以不能昔思,是天不欲成我之學問也,故近日以來,意頗疏散。

                      閱筆來信又言四弟與季弟從游覺庵師,六弟九弟仍來京中,或肄業城南云云。兄欲得老弟共住京中也,其情如孤雁之求曹也。自九弟辛丑秋思歸,兄百計挽留,九弟當言之,及至去秋決計南歸,兄實無可如何,只得聽其自便。若九弟今年復來,則一歲之內,忽去忽來,不恃堂上諸大人不肯,即旁觀亦且笑我兄弟輕舉妄動。且兩弟同來,途費須得八十金,此時實難措辦,六弟言能自為什,亦未歷甘苦之言耳。若我今年能得一差,則兩弟今冬與朱嘯山同來甚好。如六弟不以為然,則再寫信來商議可也。

                      閱筆九弟之人,寫有事詳細,惜話說太短,兄則每每太長,以后截長補短為妙!堯階若有大事,諸弟隨去一人,幫他幾天。牧云接我長信,何以全無回信?毋乃嫌我話大直乎?

                      閱筆扶乩之事,全不足信。九弟總須立志讀書,不必想及此此等事。季弟一切,皆須聽諸冕話。此次折并走甚急,不暇抄日記本,余容后告。(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六日)

                      閱筆「注釋」

                      閱筆①悌:是儒家有關兄弟倫常的道德范疇。

                      閱筆②族黨:家族、鄉黨。

                      閱筆③仇讎:讎,同仇字,這里指互相看作仇人。

                      閱筆④纖芥:細微。

                      閱筆⑤翰林:清代設翰林院,以及第進士充之,其官員稱翰林。

                      閱筆⑥排百:矯健。

                      閱筆⑦拗很:曲年生隙。

                      閱筆⑧半山: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大史公:漢代史家司馬遷。

                      閱筆⑨傲兀不群:高做而不流于俗。

                      閱筆⑩朋黨:小集團,互相勾結。

                      閱筆(11)暗然尚沿:沿,罩在外面的單衣服,也指禪衣,這里指糊涂地崇尚禪法。

                      閱筆(12)鑠金:熔化金子,此處指眾口紛紜,奠衷一是。

                      閱筆(13)義理之學,即宋明理學;是講求儒學經義,探究名理的學問:考據:考注據實古書古義的確鑿出處與含義。詞章:這是研究詞賦的學問。

                      閱筆(14)厥后,自那以后。

                      閱筆(15)竅被茅塞:不開竅,被蒙蔽。

                      閱筆(16)范韓:即范仲淹、韓琦等宋代政治家和文學家。

                      閱筆「譯文」

                      閱筆諸位老弟足下:

                      閱筆正月十五日接到四弟,六弟、九弟十二月初五日所發的家信,四弟的信三頁,句句話平實,責備我對人不講寬恕。非常對。說每月寫信,徒然用空洞的言語責備弟弟,卻又不能有實在的好消息,叫堂上大人聽到兄長的話,懷疑弟弟們的粗俗庸碌,使弟弟們無地自容。這幾句話;為兄的看了不覺出汗。我去年曾經和九弟閑談,說過:“為人子的,如果使父母看見我好些,其他兄弟都不及我,這便是不孝,如果使族黨稱贊我好,其他兄弟都不如我,這便不梯。。為什么?因使父母便有討好的念頭,在暗中用計策,使自己得到好名聲,而使其它兄弟得壞名聲,那以后的嫌隙,便由這里嚴生。劉大爺、劉三爺,兄弟都想做好人,最后變為仇敵,因劉三爺得好名聲于父母族黨之中,而劉大爺得壞名聲的緣故。”今天四弟所以責備我的,正是這個道理,我所以讀了以后汗顏。

                      閱筆但愿我們兄弟五個,都明白這個道理,彼此互相原諒。兄長以弟弟得壞名聲為憂,弟弟以兄長得吁名聲為樂。兄長不能盡道義上的責任,使弟弟得好名聲、是兄長的罪過,弟弟不能盡道義上的責任,使兄長得好名聲,是弟弟的罪過,如果都這么想,那么一萬年也不會有一絲一毫的嫌隙了。

                      閱筆衡陽的風俗,只有冬學要緊。自五月以后,老師、弟子都是奉行故事回去罷了。同學的人,都是庸碌鄙俗沒有志向的人,又最喜歡譏風人,他們取笑的方法不一樣,總之離不開輕松薄二字。四弟如果到衡陽去,他們必定會笑你是翰林的弟弟,真薄俗可惡。

                      閱筆鄉問沒有朋友,實在是第一恨事,不僅沒有益處,并且大有害處。習俗傳染人,就是說入鮑魚之室,久而不聞其臭,慢慢同化了。兄氏常和九弟提到,談衡陽不可以讀書,漣濱不可以讀書,因為無益有損的朋友大多了的緣故。

                      閱筆現在四弟的意思一定要跟覺庵老師學,那千萬要聽兄長的囑咐,但學明師的好處增益自己,不要受那些無益有害的朋友的損壞。接到這封信,立即帶厚二到覺庵老師處受業。學費今年謹呈錢十掛。兄長在八月準定付回,不至于連累到家里。不是不想還送得豐厚一點,實在是做不到。兄長最感憂慮的是。同學的人,沒有志氣而一味嬉游。端午節以后,放散不干事,怕弟弟和厚二也跟著學壞樣子,切實吝戒啊!凡屬從老師受業,一定要經歷許久然后可以獲益,四弟與季弟,今年從覺庵老師,如果地方相安,明年還繼續。如果一年換一個地方,那便是沒有恒心,見異思遷,想求得進步難上難。

                      閱筆六弟的信,是一篇絕妙的古文,剛健像昌黎,深拗像半山。我論述古文,總要有倔強不馴的氣質,越拗越深的意思,所以在太史公以外,獨取昌黎、半山兩家。論詩也贊成傲兀不群的,論書法也一樣。每每這么認為,卻不輕易談論。近來得了何子貞這位朋友,兩人意見非常相合,偶爾談一兩句,兩個便相對而笑。不知六弟生成有這一枝妙筆,過去時常看見你的文章也沒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今天看了這封信,才知道弟弟是一個不羈的人才,歡喜得很!凡屬兄長有志向而力不從心的,弟弟你都可以做到。

                      閱筆信中說兄長與諸位君子講學,恐怕日久漸漸成了朋黨,所見很是,但是弟弟盡可放心,兄長最怕標榜,常常悄然自謙不表露,決不至于有所謂門戶的嫌疑。信中說四弟浮躁不虛心,也切中了四弟的毛病,四弟應當看作良藥對待。信中又說弟弟的牢騷,不是小人的熱中于此。是志士仁人的愛惜光陰。讀到這里,不禁惘然有所失!恨不得生兩個翅膀飛到家里,將老弟勸慰一番,縱談幾天才快活。然而即使弟弟都入了學,那些謠言又會說學院里徇了情,眾口爍金,從何去辯解?所謂塞翁失馬,安知非福?科名遲早,實在是前生注定。雖說是愛惜光陰的念頭很迫切,而不必為了那個虛名而耿耿于懷。

                      閱筆來信說看了《禮記疏》一本半,浩浩蕩蕩,苦無所得,今已廢棄,不敢再讀,現讀《朱子綱目》,每天十多頁。說以這里,兄長不勝悔恨,恨早年不曾用功,如今雖想教弟弟,好比瞎子相引路,只能指引大路,要求一點不錯,太難了:但兄長最喜歡苦思,又得幾位益友相互質問證實,對于讀書的道理,一定有共同不易的幾個方面。窮經必專心一經,不可廣泛騖多。讀經以研究尋找義理為本,考據各物為末。讀經有一個耐字訣竅,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天不通,明天再讀,今年不通,明年再讀,這就叫耐心。

                      閱筆讀史的方法,最妙的辦法是設身處地。每看一處,好比我就是當時的人,應酬宴請在其中。不必要人人都能記得,只記一人,好像在接近這個人一樣;不必要事事能記得,只記一事,好像親臨其事。經,主要是究追其理;史,主要是考實其事。離開這兩方面,別無可學。

                      閱筆因為從西漢以至于今,識字的讀書人,大約有三種途徑:一是義理之學;一是考據之學;一是詞章之學。往往各執一門學問,而去攻擊其他兩門學問。兄長的私人意見;以為義理之學最大。義理明白了,那實行起來更可抓主要害,經濟臣有了根本,詞章之學,也是發揮義理的。考據之學,我覺得沒有可取。這三種途徑,都從事經史,各有各的門徑。我覺得想讀經史,便應研究義理,那樣更專一而不分散。所以經要專守一經,史要專熟一史,讀經史專主義理,這都是守約的道理,的確不可改的。

                      閱筆假如說到經史以外,諸子百家,汗牛充棟。或者想讀它,但應當讀一人的專集,不應當東翻西翻。如讀《昌黎集》,那眼睛看的,耳朵聽的,無非昌黎而已,以為天地間除《昌黎集》外,再沒有其他書了。這一集沒有讀完,決不換他集,也是專字訣竅。六弟謹記住,讀經讀史讀專業,講義理之學,這是有志的人萬不可改易的。圣人復起,也一定聽從我的話。然而,也僅僅為有大志的人而言。假若說到科名之學,則要讀四書文,讀試律賦,頭緒很多。四弟九弟厚二弟天資較低,必須做科名的學問。六弟既然有大志,不圖科名可以,但要守一耐字訣。看來信說讀《禮記疏》,似乎不能耐,勉之勉之!

                      閱筆兄長少時天分不低,以后天天與庸碌鄙俗的人相處,完全沒有見聞,竅要的地方被閉塞很久。以乙未年到京城后,開始有志學詩、古文和書法,只惜沒有良友。近年尋一兩個良友,才知道有所謂經學、經濟者,有所謂躬行實踐者,才知道范、韓可以學到手,司馬遷、韓愈倉可以學到手,程、朱也可以學到手。感慨之余,便想盡洗過去的污穢,以為新人,以為父母的孝子,以為弟弟們的先導。無如體氣太弱,耳鳴不止,稍稍用心,便感勞累。每天思念,天老爺既限制我不能苦思,那是天不要我成就我的學問。所以近日以來意志很疏懶松散。

                      閱筆來信又說四弟與季弟地從覺庵老師受業,六弟九弟仍然來京,或肄業城南,等等,兄長想得弟弟們共住京城,這種感情好比孤雁的求群。自從九弟辛丑秋想回家,兄長百計挽留,九弟可以證明這一點。及到去年秋決計南方兄長實在沒有辦法,只得聽他自便。

                      閱筆如果九弟今年再來,則一年之內,忽去忽來,不僅堂上大人不肯,就是旁觀者也會笑我兄弟輕舉妄動。并且兩弟同來,路費要花八十金,現在實在難以措辦,六弟說能夠自己解決,也是沒有經歷過甘苦的話。如果我今年能得到一個差事,兩弟今年冬天與朱嘯山同來好了,如六弟不以為然,那再寫信來商量。

                      閱筆九弟的信,寫家事詳細,可惜話說得太短。兄長寫信常常太長,以后截長補短為好。

                      閱筆堯階如果有大事,弟弟中隨去一人,幫他幾天,牧云接我長信,為何沒有回信?是不是嫌我的話太直了?扶乩的事,完全不可信。九弟總要立志讀書,不要想這些事。季弟一切,都要聽諸位哥哥的話,這次通信兵走得很急,不得閑抄日記本,其余容我以后再告。

                      閱筆(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六日)

                      閱筆致六弟。述學詩習字之法「原文」

                      閱筆溫甫六弟左右:五月廿九,六月初一,連接弟三月初一,四月廿五,五月初一,三次所發之信,并四書文二茸,筆力實實可愛!信中有云:“于兄弟出直達其隱,父子祖孫間,不得不曲致其情。”此數語有大道理。余之行事,每自以為至誠可質天地,何妨直情徑行。昨接四弟信,始知家人天親之地,亦有時須委曲以行之者、吾過矣!吾過矣!

                      閱筆香海為人最好,吾雖未與久居,而相知顏深,爾以兄事之可也。丁秩臣王衡臣兩君,吾皆未見,在約可為弟之師,或師之,或友之,在弟自為審擇。若果威儀可則①,淳實宏通②,師之可也。若僅博雅能文,友之可也。或師或友,皆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宜視為等夷,漸至慢褻③,則不復能受其益矣。

                      閱筆弟三月之信,所定功課太多,多則必不能專,萬萬不可。后信言已向陳季牧借《史記》,此不可不看之書;爾既看《史記》,則斷不可看他書。功課無一定呆法,但須專耳。余從前教諸弟,常限以功課,近來覺限人以課程,往往強人以所難;茍其不愿,雖日日遵照限程,亦復無益,故近來教弟,但有一專字耳。專字之外,又有數語教弟,茲待將冷金箋寫出,弟可貼之座右,時時省覽,并抄一付,寄家中三弟。

                      閱筆香海言時文須家《東萊博議》,甚是,弟先須用筆圈點一遍,然后自選幾篇讀熟,即不讀亦可。無論何書,總須從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亂翻幾頁,摘抄幾篇,而此書之大局精處,茫然不知也,學詩從《中州集》人亦好,然吾意讀總集,不如讀專集,此事人人意見各殊,嗜好不同,吾之嗜好,于五古則喜讀《文選》,于七古則喜讀《昌黎集》,于五律則喜讀《杜集》④,七律亦最喜《杜詩》,而苦不能步趨,故兼讀《元遺山集》。

                      閱筆吾作詩最短于七律,他體皆有心得,惜京都無人可與暢語者。弟要學詩,先須看一家集,不要東翻兩閱,先須學一體,不可各體同學,蓋明一體,則皆明也。凌笛舟最善為詩律,若在省,弟可就之求救。習字臨千字文亦可,但須有恒,每日臨一百字,萬萬無間斷,則數年必成書家矣,陳季牧多喜談字,且深思善悟,吾見其寄岱云信,實能知寫字之法,可愛可畏!弟可以從切磋,此等發學之友,愈多愈好。

                      閱筆來信要我寄詩回南,余今年身體不甚壯健,不能用心,故作詩絕少;僅作感春詩七古五章,慷慨悲歌,自謂不讓陳臥子,而語太激烈,不敢示人。是僅應酬詩數首,了無可觀;項作寄賢弟詩二首,弟觀之以為何如?京筆現在無便可寄,總在秋間寄回,若無筆寫,暫向陳季牧借一技,后日還他可也;國藩手草。(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閱筆「注釋」

                      閱筆①威儀可則:則,效法。此意為威風凜凜的儀態可以效法。

                      閱筆②淳實宏通:淳厚樸實而且寬宏通過。

                      閱筆③慢褻:怠慢、輕視。

                      閱筆④《杜集》:唐代詩人杜甫的文集。

                      閱筆「譯文」

                      閱筆溫甫六弟左右:

                      閱筆五月二十九日,六月初一,接連收到弟弟三月初一,四月二十五,五月初一,三次所發的信,并四書文兩篇,筆力確實可愛!信中說,“在兄弟面前直接了當陳速自己的隱情,父子祖孫之間,不得不轉彎抹角的表達自己的衷曲。”這幾句有大道理。我的辦事,每每認為自己是上片至誠可問天地,直接了當又有什么不好?昨接四弟的信,才知道即使是至親,有時也要委曲行事。這是我的過錯!這是我的過錯!

                      閱筆香海為人很好,我雖然和他住在一起不久,而了解很深,你可以兄長對待他。丁秩臣、王衡臣兩位,我都沒有見過,大約可以作弟弟的老師。是認他為師,還是認他為友,弟弟自己決定如果真是威儀可為表率,淳樸實在,寵博通達,認為老師可以。如果只是博雅能文,認為朋友可以。不論是認為師或認為友,都要抱一種敬畏的心理,不要等閑視之,慢慢就怠慢褻讀了人家,那便不能受到教益。

                      閱筆弟弟三月的信,所定功課大多,多了就不專了,萬萬不可以。后信說已向陳季牧借《史記》,這是不可不熟讀的書。你既然讀《史記》,便不能看其他書了。功課沒有一定的呆辦法,只是要專。我從前教各位弟弟,常常限定功課,近來得這樣做是強人所難,如果你們不愿意,雖說天天遵守限定功課的進程,也沒有益處。所以近來教弟弟,只強調一個專字。專字以外,又有幾句話告訴弟弟,現特地用冷金箋寫出來,弟弟可以貼在座右,時刻看看,并抄一付,寄家中的三位弟弟。

                      閱筆香海說學時文要學《東萊博義》,很對,弟弟先用筆圈點一遍,然后自選幾篇讀熟,就是不讀也可以。無論什么書,總要從頭到尾,通讀一遍。不然,亂翻幾頁,摘抄幾篇,而這本書的大的布局,它的精彩之處,卻茫然不知道,學詩從《中州集》入手也好,然而,我的意思,讀總集不如讀專集。這種事情,每個人的看法不同,嗜好也不同。我的嗜好,于五古則喜歡《文選》,于七古則喜歡讀《昌黎集》,于五律則喜歡讀《杜集》,七律也最喜歡杜詩,而苦于不能一步一趨,所以兼讀《元遺山集》。

                      閱筆我作詩最不會作七律,其他體裁都有心得,可惜京城里沒有入可以在一起暢談。弟弟要學詩,先要看一家集,不要東翻西看,先要學一體,不可各體同時學,因為明白了一體,便都明白了。凌笛舟最長于詩律,如果在省,弟弟可以就近求教。習字臨干字文也可以,但要有恒。每天臨帖一百字,萬萬不要間斷,那么幾年下來,便成了書法家。

                      閱筆陳季牧喜歡讀書法,并且能深思善悟,我看過他給岱云的信,實在了解書法之訣竅,可愛又可畏!弟弟可以和他切磋。這樣好學的朋友,越多越好。

                      閱筆來信要我寄詩回去,我今年身體不壯健,不能用心,所以做詩非常少,僅僅作了感春詩七古五章,慷慨悲歌,自己說不讓陳臥子,但辭語太激烈,不敢給別人看。其余僅是應酬詩幾首,沒有什么可觀的。現作寄賢弟詩兩首,弟弟看后以為如何?京筆現在沒有便人帶寄,總在秋天寄回。如果沒有筆寫,暫時向陳季牧借一枝,日后還他好了。兄國藩手草。(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閱筆致諸弟。勸述孝悌之道「原文」

                      閱筆澄侯叔淳季洪三弟左右:

                      閱筆五月底連接三月初一,四月十八,兩次所發家信。四弟之信,具見真性情,有困心衡慮郁積思通之象①。此事斷不可求速效,求速效必助長,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必要日積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終久必有豁然貫通之侯,愈欲速則愈錮蔽②矣,來書往往詞不達意,我能深諒其苦。

                      閱筆今人都將學字看錯了,若細讀賢賢易色③一章,則絕大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

                      閱筆于孝悌兩字上,盡一分,便是一分學,盡十分,便是十分學,今人讀書皆為科名起見,于孝悌聳紀之大,反似與書不相關。殊不知書上所載的,作工時所代圣賢的,無非要明白這個道理。若果事事做得,即筆下說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并有虧于倫紀之大,即文章說得好,亦只算個名教中之罪人。

                      閱筆賢弟性情真摯,而短于詩文,何不日日在孝悌兩字上用功?《曲禮》內則④所說的,句句依他做出,務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無一時不安樂,無一時不用適;下而兄弟妻子,皆藹然⑤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學問也!若詩文不好,此時事不足計,即好極亦不值一錢,不知賢弟肯則聽此語否?科名之氣以可貴者,詐其足以承堂上之歡也,也謂祿仕⑥可以養親也。今吾已得之矣,即使諸弟不得。亦可以承歡,亦可以養親,何必兄弟盡得哉?賢弟若細思此理,但于孝梯上用功,不于詩文上用功,則詩文不期進而自進矣。

                      閱筆凡作字總須得勢,使一筆可以走千里。三弟之字,筆筆無勢,是以局促不能遠縱,去年曾與九弟說及,想近來已忘之矣。九弟欲看余白折,余所寫折子甚少,故不付。

                      閱筆地仙為人主葬,害人一家,喪良心不少,未有不家敗人亡者,不可不力阻凌云也。

                      閱筆至于紡棉之說,中直隸之三河縣靈壽縣,無論貧富男婦,人人紡布為生,如我境之耕田為生也。江甫之婦人耕田,獨三河之男人紡布也。湖南如瀏陽之夏布,祁陽之葛布,宜昌之棉花,皆無論貧富男婦人,皆依以為業,并此不足為駭異也。第風俗難以這變,必至駭人聽聞,不如刪去一段為妙!書不盡言。國藩手草。(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閱筆「注釋」

                      閱筆①這句話意謂困苦心志、竭力思考,百思不得其解的樣子。

                      閱筆②錮蔽:禁錮、蒙蔽。

                      閱筆③賢賢易色:此句出于《論語》中,意為孝親之道。

                      閱筆④《曲禮內則》:此系儒家經典之一的《禮記》中之篇名。

                      閱筆⑤藹然:和藹可親的樣子。

                      閱筆⑥祿仕:做官的俸祿。

                      閱筆「譯文」

                      閱筆澄侯、叔淳、季洪三弟左右:

                      閱筆五月底連接三月初一,四月十八日兩次所發家信,四弟的信,都見真性情,有困心衡慮、郁積思通的氣象,這件事決不可以求快,快了便成了撥苗助長,不僅沒有益處,而且有害。只要日積月累,像愚公移山一樣,終有豁然貫通的時侯,越起快越易錮、蔽塞,來信往往詞不達意,我能諒解他的苦衷。

                      閱筆今天的人都把學字看鍺了。如果仔細讀賢賢易色一章,那么絕大的學問,就在家庭日用中間,在孝、悌二字上盡一分,便是一分學,盡十分,便是十分學。今天的人讀書,都是為了科名,對于孝、悌、倫、紀的大義,反而似乎與讀書不相干,殊不知書上所寫的,作文時代圣賢說的,無非是要明白這個道理。如果真的事事做到,那么就是筆下寫不出來,又有什么關系呢?如果件件事不能做,并且有虧于倫紀之大義,那即使文章說得好,也只算得一個名孝中的罪人。

                      閱筆賢弟性情真摯,而不善詩文,何不天天在孝、悌兩字上下工夫?《曲禮》內則所說的,句句依它去做,務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沒有一時不安樂,沒有一刻不舒適。往下對于兄弟妻子,都和藹有恩,井然有序,這真是大學問。如果詩人不好,這是小事不必計較,就是好得不得了也不值一個錢。不知道賢弟肯聽這話不?科名之所以不貴,是說它足以承堂上大人的歡心,說拿了俸中祿可以養親。現在,我已得到,即使弟弟們不得,也可以承歡,也可以養親,何必各位弟弟都得呢?賢弟如果細想這個道理,而在孝、悌上用功,不在詩文上用功,那么詩文不希望它進步都自然會進步。

                      閱筆凡寫字總要得一種勢頭,使一筆可以走千里。三弟的字,筆筆沒有氣勢,所以局促而不能遠縱。去年曾經和九弟說過,我想是近來忘記了吧。九弟想看我的白折,我所寫的折子很少,所以不寄了。

                      閱筆地仙為人家主持喪事,害人一家,喪良心不少,沒有不家敗人亡的,不可以不極力去阻止凌云。至于紡棉花的說法,如直隸的三河縣、靈壽縣,無論貧與富,男與女,人入紡布為生,好比我們那兒靠耕田為生一樣,江南的婦女耕田,如同三河的男人紡布是一樣,湖南如瀏陽的夏布,祁陽的葛布,宜昌的棉花,都是不論貪官男女,都依靠以為生計,這并不足奇怪。只是風俗難于速變,一定要駭人聽聞,不如刪去一段為紗刪言,兄國藩手草。(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閱筆致諸弟。溫經更增長見識「原文」

                      閱筆四位老弟左右:二月初十日,黃仙垣來京,接到家信,備悉一切,欣慰之至。朱嘯山亦于是日到,現與家心齋同居。伊兄代伊覓得房子,距余寓甚近,不過一箭遠耳。郭筠仙現尚未到,余已為憑本胡同關帝廟房,使渠在廟中住,在余家伙食。馮樹堂正月初六日來余家,抉會試后再行上學,因小兒春間怕冷故也。樹堂于二月十三日考國子監學正,題而恥惡衣惡食者二句,不以天下奉一人策,共五百人入場,樹堂寫作俱佳,應可以得。

                      閱筆陳岱云于初六日移寓報國寺,其配之樞,亦停寺中。岱云哀傷異常,不可勸止,作祭文一篇三千余字,余為作墓志銘一首,不知陳宅已寄歸否?余懶騰寄也。四川門生,現已到廿余人,我縣會試者,大約可十五人,甲午同年,大約可念五六人。然有求于者,頗不乏人。

                      閱筆余今年應酬更繁,幸身體大好,迥①不似從前光景,面胖而潤,較前稍白矣。耳鳴亦好十之七八,尚有微根未斷,不過月余可全好也。內人及兒子兩女皆好,陳氏小兒在余家乳養者亦好。

                      閱筆六弟九弟在城南讀書,得羅羅山為師,甚妙!然城南課以亦宜應,不應,恐山長不以為然也,所作詩文及功課,望日內付來。四弟季弟從覺庵師讀,自佳;四弟年已漸長,須每日看史書十頁,無論能得科名與否,總可以稍長可識。季弟每日須看史,然溫經更要緊,今年不必急急赴試也,余容后陳。國藩手具。(道光二十四年二月十四日)

                      閱筆「注釋」

                      閱筆①運:絕然,完全。

                      閱筆「譯文」

                      閱筆四位老弟左右:

                      閱筆二月初十日,黃仙垣來京,接到家信,備悉一切,欣慰之至。朱嘯山也在當天到,住心齋那里。他兄代他找到房子,離我家很近,不過一箭之地,郭筠仙還沒有到,我已經為他租了本胡同關帝廟的房子,讓他在廟里住,在我家吃飯。馮樹堂正月初六日來我家,準備會試以后再上學,因小兒春間怕冷的緣故。樹堂在二月二三日考國子監學正,題目是“而恥惡衣惡食者”兩句,“不以天下奉一人策”,共五百人入場。樹堂寫作俱佳,應該可以考上。

                      閱筆陳岱云在初六日移住報國寺,他的夫人靈樞,也停在寺里。岱云非常哀痛,不能勸止,作祭文一篇,三千多字,我為他夫人作了墓志銘,不知陳家已寄回去沒有?我懶得譽寫寄了。四川門生,現在到了二十多個。我縣會試的,大約十五人,甲午同年,大約二十五、六人。然而,有求于我的,還頗為不少呢。

                      閱筆我今年應酬更多,幸虧身體大好,完全不像從前,臉胖而紅潤,比以前白。耳鳴也好了十之六八,還有點兒沒有斷根,不過個把月即可全好,內人及兒女都好、陳家小兒在我家乳養,也好。

                      閱筆六弟、九弟在城南讀書,得羅羅山為老師,很妙!然而城南的課也似乎要應付,不然,恐怕山長不以為然,所作詩文及功課,望日內寄來,四弟季弟從覺庵師讀書,自然好。四弟年紀逐漸大了,要每天看史書十頁,不管得不得科名,總可以稍長見識。季弟每天要看史,但溫習經書更要緊,今年不急于赴考。余容后陳,兄國藩手具。(道光二十四年八月十八日)

                      閱筆致諸弟。勿為時文所誤「原文」

                      閱筆四位老弟足下:余于三月廿四,移寓前門內西邊碾兒胡同,與城外消息不通,四月間到折差一次,余竟不知,迫既知而折差已去矣。惟四月十九歐陽小岑南歸,余寄衣箱銀物并信一件。四月廿四梁錄莊南歸,余寄書卷零物并信一件。兩信皆僅數語,至今想尚未到,四月十三黃仙垣南歸,余寄闈墨,并無書信,想亦未到。茲將三次所寄各物,另開清單付回,待三人到時,家中照單查收可也。

                      閱筆內城現住房共廿八間,每月房租京錢三十串,極為寬敝,馮樹堂郭筠仙所住房皆清潔。甲三三月廿四日上學,天分不高不低。現已讀四十天,讀至自修齋至平治矣。因其年大小,故不加嚴,已讀者字皆能認。兩女皆平安,陳岱云之子,在余家亦甚好。內人身子如常,同又有喜,大約九月可生。

                      閱筆余體氣較去年略好,近因應酬太緊,天氣漸熱,又有耳鳴之病。今年應酬,較往年更增數倍,第一為人寫對聯條幅,合四川湖南兩省,求書者幾日不暇給。第二公車來借錢者甚多,無論有借無借,多借少借,皆須婉言款待。第三則請酒拜客,及會館公事。

                      閱筆第四則接見門生,頗費精神。又加以散館殿試,則代人料理,考差則自己料理,諸事亢雜,遂無暇讀書矣。

                      閱筆五月十一日,接到四月十三家信,內四站六弟各文二首,九弟季弟各文一首,四弟東皋課文甚潔凈,詩亦穩妥,則何以哉一篇,亦清順有法。第詞句多不圓足,筆亦平沓不超脫,平沓最為文家所忌,宜力求痛改此病,六弟筆爽利,近亦漸就范圍,然詞意平庸,無才氣崢嶸之處,非吾意中之溫甫也,如六弟之天姿不凡,此時作文,當求議論縱橫,才氣奔放,作如火如荼之文,將來庶①有成就。不然,一挑半剔,意淺調插,即使獲售,亦當漸其文之淺薄不堪。若其不售,則又兩失之矣。今年從羅羅山游,不知羅山意見如何,吾謂六弟今年入泮②固妙,萬一不入,則當盡棄前功,一志從事于先輩大家之文。

                      閱筆年過二十,不為少矣。若再扶墻摩壁,役役于考卷搭截小題之中,將來時過而業仍不精,必有悔恨于失計者,不可不早圖也,余當日實見不到此,幸而早得科名,未受其害,向使至今未嘗入泮,則數十年從事于吊渡映帶之間,仍然一無所得,豈不靦顏③也哉?此中誤人終身多矣,溫甫以世家之子弟,負過人之姿質,即使終不入泮,尚不至于饑寒,奈可亦以考卷誤終身也?

                      閱筆九弟要余改文詳批,余實不善改小考文,當請曹西垣代改,下次折弁付回。季弟文氣清爽異常,喜出望外,意亦層出不窮。以后務求才情橫溢,氣勢充暢,切不可挑剔敷衍,安于康陋④,勉之勉之!初不基不可不大也。書法亦有褚字筆意,尤為可喜!總之吾所望于諸弟者,不在科名之有無,第一則孝悌為端,其次則文章不朽,諸弟若果能自立,當務其大者遠者,毋徒汲汲于進學也。馮樹堂郭筠仙在寓,看書作文,功無間斷。

                      閱筆陳季牧日日習字,亦可畏也!四川門生留京約二十人,用功者頗多。余不盡言。國藩草。。

                      閱筆(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

                      閱筆「注釋」

                      閱筆①庶:將近。

                      閱筆②入泮:泮,是舊時學宮前的水池。入泮,喻指童蒙入學宮,也指生童考中秀才。

                      閱筆③靦顏:臉面無光,慚愧。

                      閱筆④庸陋:庸欲、淺陋。

                      閱筆「譯文」

                      閱筆四位老弟足下:

                      閱筆我于三月二十四日,移到前門內西邊碾兒胡同居住,與城外不通消息。四月間到通信兵一次,我竟不知道,等到知道通信兵已經走了。四月十九日,歐陽小岑回湖南,我托寄衣箱銀物和信一件。四月二十四日,梁錄莊回湖南,我托他帶書卷零物和信一件。

                      閱筆兩封信都只有幾句話,至今想必還沒有到。四月十三日,黃仙垣回湖南,我寄闈墨,沒有信,想必也沒有到,現把三次所寄各物,另開清單付回,等三人到時,家里照單查收。

                      閱筆內城的住房一共二十八間;每月房租京錢三十串,很是寬敝。馮樹堂、郭筠仙所住房屋,都清潔。甲三在三月二十四日上學,天分不高不低,現在已讀了四十天,讀到修齊到平治。因年齡大小,所以管得不嚴,已讀的字都認得。兩個女兒都平安。陳岱云的兒子,在我家也很好。內人的身體如常,現在又懷孕,大約九月間可以生。

                      閱筆我的身體比去年略好些,近來因為應酬太繁忙,天氣漸熱,又發了耳鳴病。今年應酬。幾倍于往年。第一,是為別人寫對聯、條幅,四川、湖南兩省合計起來,求書的人幾乎日不暇給。第二是公車來借錢的很多,不管有借沒有借,借多借少,都要婉言接待。

                      閱筆第三是請酒拜客和會館的公事。第四是接見門生,頗費精神。又加上散館毆試,代人料理,考差自己料理,這么多事,便沒有時間讀書了。

                      閱筆五月十一日,接到四月十三日家信。其中,四弟六弟文章各一篇,九弟季節文章各一篇。四弟東皋課文很干凈,詩也穩妥。《則何以哉》一篇,也清順有法。只是詞句不夠圓足,筆力也平沓不超脫。平鋪直敘最為作文所忌,要力戒這個毛病。六弟筆鋒爽利,近來也能就范圍、不跑題,但詞意平庸,沒有才氣和崢嶸骨格,不是我想像中的溫甫。

                      閱筆以六弟的不凡天姿,這時作文,當求議論縱橫,才氣奔放,做出如火如荼的文章,將來也許有所成就。不然,一挑半剔,意淺調卑,就是得志,也當慚愧文章大淺薄不堪了。

                      閱筆如果不得志,那又兩方面都失掉了。今年從羅羅山學。不知羅山意見如何?

                      閱筆我說六弟今年放學固然很妙,萬一不入,應當盡棄前功,一心從事于先輩大家的文章。年過二十,不年輕了,如果再扶墻摩壁,熱中于考試截那些小題目中,將來時間過去了,而學業仍然不精,必有悔恨自己失策的一夭,不可以不早自為謀劃。我當日實在沒有看到這點,幸虧早得了科名,未受其害。就是至今沒有入學,那幾十年從事于吊渡映帶之間,仍然一無所得,那不是靦顏嗎?這中間誤人終身的大多。溫甫以世家子弟,又有過人的姿質,就算不能入學,還不至于饑寒,為什么也要在考卷上誤終身呢?

                      閱筆九弟要我修改他的文章,詳細批注,我實在不會改小考文章,當請曹西垣代改,下次通信兵付回。季弟文氣清爽異常,喜出望外,意境也層出不窮。以后務求才氣橫溢,氣勢充暢,切不可挑剔敷衍,安于庸陋,勉之勉之!初不基不可不大。書法也有椿字筆意,尤其可喜!總之,我希望于弟弟們的,不在科名的有無,第一是孝、悌,其次才是文章不朽。弟弟如果真能自立,應當去抓大的、長遠的,不要徒然汲汲于進學一件事。

                      閱筆馮樹堂、郭筠仙在京城寓所,看書作文,工夫不間斷,陳季牧天天習字,也可畏,四川門生留京的大約二十人,用功的很多。其余不一一說了。兄國藩草。(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

                      閱筆稟父母。教弟注重看書「原文」

                      閱筆國藩跪稟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初十日順天鄉試發榜,湖南中三人,長沙周荇農中南元。率五之歸,本擬附家心齋處,因率五不愿坐車,故附陳岱云之弟處,同坐糧船。昨岱云自天津歸云:“船不甚好。”男頗不放心,幸船上人多,應可無慮。

                      閱筆諸弟考試后。聞肄業小羅庵巷,不知勤惰若何?此時惟季弟較小,三弟俱年過二十,總以看書為主。我邑惟彭薄墅先生看畫略多,自后無一人講究者,大抵為考試文章所誤。

                      閱筆殊不知看書與考試,全不相礙,彼不看書者,亦仍不利考如故也。我家諸弟,此時無論考試之利不利,無論文章之工不工①,總以看書為急。不然,則年歲日長,科名無成,學問亦無一字可靠,將來求為塾師②而不可得。或經或史,或詩集文集,每日總要看二十頁。

                      閱筆今年以來,無日不看書,雖萬事業忙,亦不廢正業。聞九弟意欲與劉霞仙同讀書,霞仙近來見道甚有所得,九弟若去,應有進益,望大人斟酌行之,不敢自主。此事在九弟自為定計,若愧奮直前,有破釜沉舟之志,則遠游不負。若徒悠忽因愣,則近處盡可度活,何必遠行百里外哉?求大人察九弟之志而定計焉,余容續陳。國藩謹稟。(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

                      閱筆「注釋」

                      閱筆①文章工不工:此意為文章精美與否。工,精細、完美。

                      閱筆②塾師:封建時代鄉村私塾學堂里的教書先生。

                      閱筆③悠忽因循:搖擺不定,循環往復。

                      閱筆「譯文」

                      閱筆兒子國藩跪稟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初十日順天鄉試發榜,湖南中了三個,長沙周荇農中了南元。

                      閱筆率五回,本準備放在心齋處一起回,因率五不愿坐車,所以附在陳岱云弟弟那里,同坐糧船。昨天岱云從天津回來說:“船不怎么好。”兒子頗為擔心。幸虧船上人多,應該沒有什么可慮的。

                      閱筆各位弟弟考試以后,聽說肄業小羅庵巷,不知勤情情況如何?這時只有季弟小,其他三個都過了二十,總以看書為主。我們家鄉只有彭薄墅先生看書略多,自他以后沒有一個人講究了,大抵是為考試文章所誤。殊不知看書與考試,全不互相妨礙。不看書的,也仍然不利于考。我家各位弟弟,現在不管考試利與不利,不管文章工與不工,總以看書為急需之事。不然,年紀一天天大了,科名沒有成就,學問也沒有一個字可靠,將來就是想做鄉下私塾的教書先生也沒有人請。或經或史,或詩集文集,每天總要看二十頁。

                      閱筆兒子今年以來,沒有一天不看書,雖說萬事叢忙,也不廢正業。聽說九弟想與劉霞仙同伴讀書,霞仙近來學問很有心得,九弟如果去,應該有益處,希望大人反復斟酌,兒子不敢作主,這件事在九弟應自己定計,如果發奮向前,破釜沉舟的志氣。那么就不負這種遠游。如果徒然悠忽因循,那在近處盡可以過日子,何若跑到百里之外去呢?求大人觀察九弟的志向再定奪。其余以后稟告。兒子國藩謹稟。(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

                      閱筆致諸弟。必須立志猛進「原文」

                      閱筆四位老弟足下,自七月發信后,未接諸弟信,鄉間寄信,較省城寄信百倍之難,故余亦不望。然九弟前信,有意與劉霞仙同伴讀書,此意甚佳,霞仙近來讀朱子書,大有所見,不知其言話容止,規模氣象如何?若果言動有禮,威儀可則,則直以為師可也,豈特友之哉?然與之同居,亦須真能取益乃佳,無徒浮慕虛名;人茍能自立志,則圣賢毫杰,何事不可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為孔孟,則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學,人誰得而御①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則雖日與堯舜禹湯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與于我哉?

                      閱筆去年溫甫欲讀書省城,我以為離卻家門局促之地,而與省城諸勝己者處,其長進當不可限量,乃兩年以來,看書亦不甚多,至于詩文,則絕無長進,是不得歸咎于地方之促也。

                      閱筆去年余為擇師丁君敘忠,看以丁君處太遠,不能從,余意中遂無他師可從。今年弟自擇羅羅山改文,而嗣后沓無消息,是又不得歸咎于無良友也。日月逝矣,再過數年,則滿三十,不能不趁三十以前,立志猛進也。

                      閱筆余受父教而余不能教弟成名,此余所深愧者;他人與余交,多有受余益者,而獨諸弟不能受受之益,此又余所深恨者也!今寄霞仙信一封,諸弟可抄存信稿而細玩之,此余數年來學思之力,略具大端。六弟前囑余將所作詩抄錄寄回,余往年皆未存稿,近近存稿者,不過百余首耳,實無暇抄寫,待明年將全本付回可也。國藩草。(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

                      閱筆「注釋」

                      閱筆①御:抵御,阻止。

                      閱筆「譯文」

                      閱筆四位老弟足下:

                      閱筆自七月發信以后,沒有接到弟弟們的信。鄉里寄信,比省城寄信要難百倍,所以我也不望。然而九弟前次信中說他有意與劉霞仙同伴讀書,這個想法很好。霞仙近來讀《朱子》的書,大有所見,但不知道他的談吐容貌、規模氣象怎樣?如果言語行為有禮。

                      閱筆威儀可為表率,那么師從他也可以,哪里只限于朋友呢?但與他同住,也要真能收益才好,不要徒然仰慕別人的虛名。一個人假若自己能立志,那么,圣賢豪杰,什么事情不可為?何必一定要借助別人呢?我想仁,仁便達到了。我要做孔、孟,那就日夜孜孜以求,惟有孔、孟才去學,那又誰能抵御得住呢?如果自己不立志,那丟雖說天天與堯、舜、禹、湯同住,也是他是他,我是我,又與我有何關系?去年溫甫想到省城讀書,我以為離開家庭局促的狹小天地,而與省誠那些強過自己的人相處,進步一定不可限量的。

                      閱筆兩年以來,看書也很多,至于詩文,則決沒有長進,因而不得歸咎于天地的局促。

                      閱筆去年我為他選擇丁君敘忠,后來因丁君處大遠了,不從,我意中便沒有其他老師可從了。今年弟弟自己選擇羅羅山改文,以后卻杳無消息,歷而又不得歸咎于沒有良師益友。日月時光飛逝了;再過幾年,就滿三十,不能不趁三十歲前,立志猛進。

                      閱筆我受父親教育,而不能教弟弟成名,這是我深感慚愧的。別人與我交,多數受到我的益處,而獨獨幾位弟弟不能受益,這又是我深堯痛恨的。今寄霞仙信一封,各位弟弟可抄下來細細把玩,這是我數年來學習思考的力作,規模大體上具備了。六弟囑咐我把作的詩抄錄寄回,我往年都沒有存槁,近年存了稿的,不過百多首。實在沒有時間抄寫,等明年把全本付回好了。國藩草。(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

                      閱筆致諸弟。讀書必須有恒心「原文」

                      閱筆四位老弟足下:前月寄信,想已接到。余蒙祖宗遺澤①,祖父教訓,幸得科名,內顧無所憂,外遇無不如意,一無所缺矣。所望者,再得諸弟強立,同心一力,何患令名不顯,何愁家運這不興。欲別立課程,多講規條,使諸弟遵而行之,又恐諸弟習見而生厭心;欲默默而不言,又非長兄督責之道。是以往年常示諸弟以課程,近來則只教以有恒二字。所望于諸弟者,但將諸弟每月功課,寫明告我,則我心大慰矣!

                      閱筆乃諸弟每次寫信,從不將自己之業寫明,乃好言家事及京中諸事;此時家中重慶②,外事又有我照料,諸弟一概不管可也。以后寫信,但將每月作詩幾首,作文幾首,看書幾卷,詳細告我,則后寫信,但將每月作詩幾首,作文幾首,看書幾卷,詳細告我,則我歡喜無量!諸弟或能為科名中人,或能為學問中人,其父母之令子一也,我之允喜一也。慎弗以科名稍遲,而遂謂無可自力也。如霞仙今日之身分,則比等閑之秀才高矣。

                      閱筆若學問愈進,身分愈高,則等閑之舉人進士,又不足論矣。

                      閱筆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恒為主,兄往年極無恒,近年略好,而猶未純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則無一日間斷,每日臨帖百字,抄書百字,看書少須滿二十頁,多則不論。

                      閱筆自七月起,至今已看過《王荊公③全集》百卷,《歸震川④文集》四十卷,《詩經大全》二十卷,《后漢書》百卷,皆朱筆加圈批。雖極忙,亦須了本日功課,不以昨日耽擱,而今日補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預做。諸弟若能有恒如此,則雖四弟中等之資,亦當有所成就,況六弟九弟上等之資乎?

                      閱筆明年肄業之所,不知已有定否?或在家,或在外,無不可者,謂在家不好用功,此巧于卸責者也。吾爭在京,日日事務紛冗,而猶可以不間斷,況家中萬萬不可及此間之紛冗乎?

                      閱筆樹堂均仙自十月起,每十日作文一首,每日看書十五頁,亦極有恒。諸弟試將《朱子綱目》過筆圈點,定以有恒,不過數月,即圈完矣。若看注疏⑤,每經不過數月即完,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間斷看書之事,又勿以考試將近,而間斷看書之課。雖走路之日,到店亦可看,考試之日,出場亦可看也。兄日夜懸望,獨此有恒二字告諸弟,伏愿諸弟刻刻留心。兄國藩手草。(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廿一日)

                      閱筆「注釋」

                      閱筆①遺澤:祖輩遺留下來的恩澤。

                      閱筆②重慶:舊時指祖父母、父母為健在。

                      閱筆③王荊公:宋代政治家王安石。

                      閱筆④歸震川:明代學者歸有光。

                      閱筆⑤注疏:后人對前代文章典籍所作注解、疏證。

                      閱筆「譯文」

                      閱筆四位老弟足下:

                      閱筆前月寄的信,想已接到。我承蒙祖宗留下的遺澤,祖父的教訓,幸運的得了科名。

                      閱筆沒有內顧之憂,卻有得意的外遇,算是一無所缺了,所希望的,是弟弟們個個自強自立,同心協力,又怕什么名聲不顯赫,家運不興旺呢,想另立課程,多講條規,使弟弟們遵行,又恐怕弟弟們見而生厭;想默默不說,又怕失了兄長督責的道義。所以往年常限弟弟們的功課,近來只強調有恒二字,所希望弟弟們的,是把每月功課,寫明白告訴我,那我的心里便有了安慰。

                      閱筆但弟弟們每次寫信,從不把自己的學業寫明白,只是喜歡說家事和京城中的事。這個時侯,家里正處于慶祝氣氛之中,外面的事又有照料。弟弟們可以一概不管,只要把每月作詩幾首,作文幾篇,看書幾卷,詳細告訴我,那我太高興了。各位弟弟或者可以成為科名中的人,或者可以成為學問中的人,但為父母的令子卻都一樣,這是我高興的第一一點。要慎重,不要以科名遲了,便說自己不行。如霞仙,今天的身份,比一般的秀才就高一些。如果學問再進,身分更高,那一般的舉人進士,又不必去說了。

                      閱筆學問是沒有窮盡的,總以有恒為主。兄長往年沒有恒心,近年略好,而還沒有純熟。

                      閱筆自七月初一起,至今沒有一天間斷。每天臨帖百字,抄書百字,看書至少二十頁,多不論。自七月起,到現在已經看過《王荊公文集》百卷,《歸震川文集》四十卷,《詩經大全》二十卷,《后漢書》百卷,都朱筆加圈點批注。雖然很忙,也要了結當天功課,不因昨天耽擱了,今天補做,也不因明天有事,今天預先做。弟弟們如果能這樣有恒,那四弟雖是中等的姿質,也應當有所成就,何況六弟、九弟是上等姿質呢?

                      閱筆明年肄業的地方,不知定了沒有?或者在家,或者在外,都無不可。說在家不好用功,這是巧于卸責。我現在京城,天天事務紛冗,都可以不間斷,何況在家呢?

                      閱筆樹堂、筠仙從十月起,每十天作文一篇,每天看書十五頁,也很有恒。弟弟們試著把《朱子綱目》過目圈點,堅持有恒,不要幾月,就看完了。如果看注疏,每經不過幾個月就看完,切不要強調家中有事,而間斷看書。也切不要強調考試將近,而間斷看書。

                      閱筆就是走路的時侯,到店的時侯,都可以看。考試那天。出場也可以看。兄長日夜懸望,只有“有恒”二字告弟弟們,愿弟弟們時刻留心。兄國藩手草。(道光二十四年二一月二十一日)

                      閱筆致諸弟。按月作文寄京「原文」

                      閱筆四位老弟足下:去年十二月廿二日,寄去書函,諒已收到。項接四弟信,謂前信小注中,誤寫二字,其詩此即付還,今亦忘其所吳語何矣。諸弟寫信,總云倉忙,六弟去年曾言南城寄信之難,每次至撫院齋奏廳打聽云云,是何其蠢也?靜坐書院三百六十日,日日皆可信,何必打聽聽差行期而后動筆哉?或送至提塘,或送至岱云家,皆萬無一失。

                      閱筆何必問了無涉之齋奏廳哉?若弟等倉忙,則兄之倉忙,殆過十倍,將終歲無一字寄家矣。

                      閱筆送王五詩第二首,弟不能解,數千里致書來問,此極虛心,余得信甚喜;若事事勤思善問,何患不一日千里,茲另紙寫明寄口。家塾讀書,余明知非諸弟所甚愿,然近處實無名師可從。省城如陳堯農、羅羅山,皆可謂名師,而六弟、九弟,又不善求益;且住省二年,詩文與字,皆無大長進。如今我雖欲再言,堂上大人亦必不肯聽。不如安分耐煩,寂處里斗,無師無友,挺然特立,作第一等人物,此則我之所期于諸弟者也。

                      閱筆昔婺源汪雙池先生,一貧如洗,三十以前,以窯上為人傭工畫碗。三十以后,讀書訓蒙,到老終身不應科舉,卒著收百余卷,為本朝有數名儒,彼何嘗有師友哉?又何嘗出里閭①?余所望于諸弟者,如是而已,然總不出乎“立志”“有恒”四字之外也。

                      閱筆買筆付回,須待公車歸,乃可帶回,大約府試、院試可待用,懸試則趕不到也。諸弟在家作若能按月付至京,則余請樹堂隨到隨改,不過兩月,家中又可收到。書不詳盡,余俟續縣。兄國藩手草。(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

                      閱筆「注釋」

                      閱筆①閭:里巷的大門,此處指家鄉大門。

                      閱筆「譯文」

                      閱筆四位老弟足下:

                      閱筆去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寄信一封,想已收到。剛接到四弟的信,說前信小注中,誤寫二字,那首詩馬上附回,現在他忘記所誤是什么。諸位弟弟寫信,總說忙碌。六弟去年曾說南城寄信的難,每次到撫院齋奏廳打聽,真是太蠢了。靜坐書院三百六十夭,天天都可寫信,何必打聽通信兵行期再動筆?或者遇到提塘,或者送到岱云家,都萬無一失,何必去問了無關涉的齋奏廳?如果弟弟等很忙,那兄長的繁忙,比你們忙碌十倍,那不是一年無一字寄回家了。

                      閱筆送王五詩第二首,弟弟不懂解,幾千里寫信來問,這很虛心,我讀了信很高興。如件件事都勤思善問,不怕不一日千里。現另紙寫明寄回。在家塾讀書,我明知弟弟不很愿意,但附近實在沒有名師可從。省城如陳堯農、羅羅山,都可說是名師,而六弟、九弟,又不大善于求學。并且住省兩年,詩文與字,都沒有大長進。如今雖然我想再說,堂上大人也必不肯聽,不如安分耐煩,寂處里宅,無師無友,挺然特立,作第一等人物,這是我所期待于弟弟們的。

                      閱筆過去婺源汪雙池先生,一貧如洗,三十歲以前,在窯上為別人打工畫碗。十歲以后,讀書訓蒙,到老終身不參加科舉考試,終于著書百多卷,為清朝有數名懦,他何嘗有師友,又何嘗走出家鄉一步?我所朗待弟弟們的,如此罷了,總不外乎“立志”“有恒”

                      閱筆四字。

                      閱筆買筆付回,要等公車回,才能帶回,大約府試可待用,縣度則趕不到了。諸位弟弟在家作文,如能按月付到京城,那我請樹堂隨到隨改,不過兩個月,家中又不可收到。

                      閱筆信寫得不詳盡,其余等以后再寫。兄國藩手草。(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

                      閱筆致諸弟。評文字之優劣「原文」

                      閱筆子植季洪兩弟左右:

                      閱筆四月十四日接子植二月三月兩次手書;又接季洪信一函,子植何其詳,季洪何其略也?今年以來,京中己發信七號,不審①俱收到否?第六號第七號;余皆有稟堂上,言今年恐不考差,彼時身體雖平安,而癬疥之疾未愈,頭上面上頸上,并斑駁陸離,恐不便于陛見,故情愿不考差。恐堂上諸大人不放心,故特作白折楷信,以安慰老親之念。

                      閱筆三月初有直隸張姓醫生,言最善治癬,貼膏藥于癬上,三日一換,貼三次即可拔出膿水,貼七次即痊愈矣。初十日,令于左脅試貼一處,果有效驗。廿日即令貼頭面頸上,至四月八日,而七次皆已貼畢,將膏藥揭去,僅余紅暈,向之厚皮頑癬,今已蕩然平矣,十五六日即貼遍身,計不過半月,即可畢事,至五月初旬考差,而通身已全好矣。現在仍寫白析,一定赴試,雖得不得自有一定,不敢妄想,而茍能赴考,亦可上慰高堂諸大人期望之心。寓中大小關吉,惟溫甫前月底偶感冒風寒,遂痛左膝,服藥二三帖不效,請外科開一針而愈。

                      閱筆澄弟去年習柳字,殊不足觀,今年改習趙字,而參以李北海云麾碑之筆意,大為長進,溫弟時文已才華橫溢,長安諸友多稱賞之!書法以命意大高,筆不足以赴其所見,故在溫弟自不稱意,而入亦無由稱之。故論文則溫高于澄,澄難于兄,論書則澄高于溫,溫難為弟。子植書法,駕滌澄溫而上之,可愛之至!可愛之至!但不知家中舊有徐浩書和尚碑,及顏真卿書敦家廟否?若能參以二帖之沉著,直追古人不難矣。狼兼毫四枝,既不合用,可以二枝送莘田叔,以二枝送庵表叔。正月問,曾在岱云處寄羊毫二枝,不知已收到否?五月,鐘子賓太守往湖南,可再寄二枝,以后兩弟需用之物,隨時寫信至京可也。

                      閱筆祖父大人囑買四川漆,現在四川門生留京者僅二人,皆極寒之士,由京至渠家,有五千余里,由四川至湖南,有四千余里,彼此路皆太遠。此二人在京,常半年不能得家信,即令彼寄信至渠家,渠家亦萬無便可附湖南。九弟須詳稟祖父大人,不如在省以重價購頂上川漆為便。

                      閱筆做直牌匾,祖父大人系馳封吵憲大夫,父親系誥封中憲大夫,祖母馳封恭人,母親誥封恭人,京官加一級請封,侍讀學士是從四品,故堂上皆正四品也。藍頂是暗藍,余正月已寄回二頂矣。書不宣盡,諸詳澄溫書中,今日身上敷藥,不及為楷,堂上諸大人,兩弟代為稟告可也。(道光。二十六年四月十六日)

                      閱筆「注釋」

                      閱筆①不審:不知。

                      閱筆「譯文」

                      閱筆子植、季洪兩弟左右:

                      閱筆四月十四日,接子植二月、三月兩次手書,又接季洪信一封。子植那么詳細,季洪為什么又那樣簡略?今年以來,我這里已發信七號,不知都由到沒有?第六號、第七號,我都有稟呈堂上大人,說今年恐怕不考差。那時身體雖平安,而癬疥沒有好,頭上、臉上、頸上,都班剝陸離,恐怕不便于去見皇上,所以情愿不考差,恐怕堂上大人不放心,所以恃寫白析楷信,以安慰老親的懸念。

                      閱筆三月初直隸姓張的醫生,說最會治癬,貼了膏藥在癬上,三天一換,貼三次就可拔出膿水,貼七次就痊愈。初十日,叫他在左脅試貼一個地方,果然有效。二十日,叫他貼頭、臉、頸,到四月八號,七次都己貼完,將膏藥揭掉,僅僅剩了紅暈,過去的厚皮頑癬,己蕩然而平,十、八、六日貼遍身,總共不過半月,就可完畢,到五月初旬考差,通身全好了。現在仍然寫白折,一定赴試,雖說考不上自有一定,不敢妄想,而如果能赴考,也上可慰高堂上各位大人期待的心。家中大小平安,只有溫甫前月底偶感昌風寒,左膝痛,吃了兩三貼中藥,請外科打一針就好了。

                      閱筆澄弟去年習柳字,殊不足觀,今年改習趙字,而參以李北海云麾碑的筆意,大為長進。溫弟時文己是才華橫溢,長安各位朋友都稱贊。書法的命意大高,筆不能跟著表現,所以在溫弟自己不滿意,而別人也沒什么可稱贊。所以論文,則溫高于澄,澄難以為兄;論書法則澄高于溫,溫難以為弟。子植書法,駕滌、澄、溫而上,可愛之至!可愛之至!

                      閱筆但不知家中舊有徐浩書和尚碑,及顏真卿書郭家廟不,如能參以兩帖的沉著,那直追古人不難,狼兼毫四伎,既然不合用,可以兩枝送莘田叔,以兩枝送庵表叔,正月問,曾經在岱云處寄羊毫二枝,不知已收到沒有,五月,鐘子賓守往湖南,可再奇二枝,以后兩弟要用之物,隨時寫信到京城。

                      閱筆祖父大人囑咐買四川漆,現在四川門生留京的僅二人,都是很貧寒的士人。由京到他們家鄉,有五千多里。由四川到湖南,有四千余里,彼此路都太遠。這兩人在京城,半年不能收到家信,就是叫他寄信回去,他家也萬沒有便人附東西到湖南。九弟要詳稟祖父大人,不如在省以高價購買上等川漆還便當些。

                      閱筆做直牌匾,祖父大人是馳封中憲大夫,父親是誥封中憲大夫,祖母馳封恭人,母親誥封恭人。京官加一級請封,侍讀學士是從四品,所以堂上都是正四品。藍頂是暗藍。

                      閱筆我正月寄回二頂。書不盡宣,諸詳澄、溫書中。今日身上敷藥,不及為楷,堂上諸大人,兩弟代為稟告。(道光二十六年四月十六日)

                      閱筆致諸弟。讀書宜選一明師

                      閱筆澄侯溫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左右:

                      閱筆胡二等初一日到營,接奉父大人手諭及諸弟信,具悉一切。于二十日在漢口起,二十一日到黃州。二十二日至者城,以羊一豕一為文祭吳村甄甫師。二十三日過江至武昌縣。二十四在巴河晤郭雨三之弟,知其兄觀亭在山西,因屬邑失守革職,雨三現署兩淮監運使。二十九日至蘄州,是月水師大戰獲勝。

                      閱筆初一初四初五,陸軍在田家鎮之對岸半壁山大戰獲勝。初九初十水師在蘄州開仗小勝,十三日水師大破田家鎮賊防,燒賊船四千余號。自有此軍以來,陸路殺賊之多,無過于初四之戰,水路燒船之多,無有過于十三之役。現在前幫己至九江,吾尚駐田家鎮,離九江百五十里。陸路之賊,均具奏報之中,茲并抄錄寄回,祈敬呈父親大人叔父大人一覽。劉一良五于廿日到田家鎮,得悉家中老幼均安,甚慰甚慰!

                      閱筆魏蔭亭先生既來軍中,父大人命九弟教子侄讀書,而九弟書來堅執不肯。欲余另請明師。余意中實乏明師可以聘請,日內與霞仙及幕中諸君于熟商。近處惟羅研生兄,是我心中佩仰之人,其學問俱有本原,于《說文》音學輿地,尤其所長。而詩古文辭及行楷書法,亦皆井求有年。吾鄉通經學古之士,以鄒叔績為最,而研生次之。其世兄現在余幕中,故請其寫家信聘研生至吾鄉教讀。

                      閱筆研兄之繼配陳氏,與耦庚先生為聯襟,渫又明于風水之說,并可在吾鄉選擇吉地,但不知其果肯來否?渫現館徐方伯處,未知能辭彼就此否?若果能來,足開吾邑小學之風,于溫甫子植,亦不無裨益。若研兄不能來,則吾心別無他人。植弟不肯教,則乞諸弟為訪擇=師而延聘焉為要。甲三甲五可同一師,不可分開,科一科三科四亦可可同師,余不一一,諸俟續布。(咸豐四年十月廿二日)

                      閱筆「注釋」

                      閱筆①熟商:反復商量。

                      閱筆「譯文」

                      閱筆澄侯、溫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左右:

                      閱筆胡二等初一日到營,接奉父大人手諭和諸位弟弟的信,知道一切。兄長于二十日在漢口起程。二十一日到黃州。二十二日到諸城,殺豬宰羊并作祭文一篇祭奠吳甄甫老師。

                      閱筆二十三日過江到武昌縣。二十四日在巴河令見郭雨三的弟弟,知道他兄長觀亭在山西,因所屬邑城失守革了職務,雨三現署兩淮鹽運使,二十九日到蘄州。這月水師大戰取勝。

                      閱筆初一初四初五,陸軍在田家鎮對岸豐壁山大戰取勝。初九初十水師在蘄州開仗小勝,十三日水師大破田家鎮敵人防陣,燒敵船四千多號。自從有這支軍隊以來,陸路殺敵之多,沒有超過初四那一戰的;水路燒船之多,沒有超過十三日那一仗。現在前鋒己到九江,我還駐在田家鎮,離九江百五十里。陸路的敵人,都在廣濟、黃海一帶。塔羅于二十三日起程去剿。一切軍事的詳請,都在具奏報告。現井抄錄寄回,敬祈呈父親大人、叔父大人一閱,劉一良于二十日到田家鎮,得悉家中老幼都平安,十分欣慰。

                      閱筆魏蔭亭先生既來軍中,父大人命九弟教子侄讀書,而九弟堅執不肯,要我另外請名師。我心里實無名師可請,日內與霞仙府幕諸君子反復商量,近處只有羅研生兄,是我心中佩仰的人,他的學問都有本源,于《說文》音學輿地更是他的長處,而詩古文辭及行楷書法,也講求有年。我鄉通經學古之士,以鄒叔績為最,而研生次之。他的世兄現在我幕中,所以請他寫信聘研生到我鄉教書。

                      閱筆研兄的繼配陳氏,與耦庚先生為聯襟,他又明了風水這說,并可在我鄉選擇吉他,但不知他肯來不?他現在徐方伯處教館,不和能辭彼就此不?如果能來,是可以開我鄉小學之風的,對于溫甫、子植也有益處。如研兄不能來,那是我心中別無他人。植弟堅執不肯教,求弟弟們訪尋一老師:甲三甲五可同一師,不可分開。科一科二科四,也可同師。余不一一,其余以后再寫。(咸豐四年十月二十二日)

                      閱筆致四弟。讀書不可太疏忽「原文」

                      閱筆澄侯四弟左右:賀常四到營,接弟信,言早起太晏;誠所有免。去年住營盤,各營皆畏慎早起,自臘月廿六移寓公館,早間稍晏,各營皆隨而漸晏,未有主帥晏而將弁能早者也。猶之一家之中,未能家長晏而子弟能早者也。

                      閱筆沅弟在景德鎮,辦事甚為稱靠,可愛之至!惟據稱悍賊甚多,一時恐難克復,官兵有勁旅萬余,決可無疑。季弟湖北,己來一信,胡詠帥待之甚厚,家中盡放心。家中讀書事,弟宜常常留心,如甲五科三等,皆須讀書,不失在家子弟風范,不可太疏忽也,(咸豐九年六月初四日)

                      閱筆「注釋」

                      閱筆①晏:晚,遲。

                      閱筆「譯文」

                      閱筆澄侯四弟左右。

                      閱筆賀常四到營,接到你的信,說早起大晏,在所不免。去年住營盤,各營都怕早起。

                      閱筆自臘月二十六移莊公館,早上稍微晏了,各營都隨著漸漸晏了。沒有主師晏而將弁能早的。好比一家之中,沒有家長晏而于弟能早的。

                      閱筆沅弟在景德鎮,辦事很穩妥可靠,可愛之至!惟據說強悍的敵人很多,一時恐怕難以克復。官兵有勁旅萬余,決可無疑。季弟在湖北,己來了一信。胡詠帥待他很厚,家里盡可放心。家里讀書的事,弟弟要時刻留心,如甲五科三,都要讀書,不失大家子弟風范,不要太疏忽了。(咸豐九年六月初四日)

                      閱筆致四弟。宜勸諸侄勤讀書「原文」

                      閱筆澄弟左右:沅弟營中久無戰事,金陵之賊,亦無糧盡確耗①。杭州之賊目陳炳文,聞有投誠之信,克復當在目前。天氣陰雨作寒,景象亦不甚匪。吾在兵間日久,實愿早滅此寇,仰斯民稍留孓遺而睹此消息,竟未知何日息兵也?

                      閱筆紀澤兄弟及王甥羅婿讀書,均屬有恒。家中諸侄,近日勤奮否?弟之勤,為諸兄弟之最,儉字工夫。日來稍有長進否?諸侄不知儉約者,常常訓責之否(同治三年三月初四日)

                      閱筆「注釋」

                      閱筆①耗:消息,音信。

                      閱筆②稍留孓遺:稍為留下一些后人。

                      閱筆「譯文」

                      閱筆澄弟左右:

                      閱筆沅弟營中許久沒有戰事,金陵之敵,也沒有缺糧的確,杭州之敵人頭目陳炳文,聽說有投降的信,應該不久克復。天氣陰雨作寒,景象也不大好。我在戰場久了,實在愿意早日消滅敵人,以讓老百姓稍留幾個后人。而聽了這此渭息,竟不知哪一天可以息兵?

                      閱筆紀澤兄弟及王甥羅婿讀書,都還有恒。家里各位愈來愈侄兒,近來勤奮嗎?弟弟的勤奮,是兄弟中之最。儉字工夫,近來稍長進否?侄兒輩不知道儉約的,弟弟常常訓責了嗎?(同治三年三月初四日)

                      閱筆致四弟九弟。宜居家時苦學

                      閱筆「原文」

                      閱筆澄沅兩弟左右:

                      閱筆臘月初六接沅弟來信,知己平安到家,慰幸無己!少荃初六日起行,己抵蘇州。余于十四日入闈寫榜①,是夜二更發榜,正榜二百七十三,副榜四十八,闈墨極好,為三十所來所未有。

                      閱筆韞齋先生與副主考亦極得意,土子歡欣傳誦。韞師定于二十六日起程,平景孫編奏請便道回浙,此間公私送程隊約各三千有奇。各營挑浚奏淮河,已浚十分之六,約年內可以竣事。澄弟所勸大臣大儒致身之道,敬悉敬悉,惟目下精神,實不如從前耳。

                      閱筆《鳴原堂論文鈔》、《東坡萬言書》,弟閱之如尚有不能解者,宜寫信來問。弟每次問幾條,余每次批幾條,兄弟論文于三千里外,亦不減對床風雨之樂弟以不能文為此身缺憾,宜趁此家居時,苦學二三年,不可拋荒片刻也。(同治三年十二月十六日)

                      閱筆「注釋」

                      閱筆①闈:考試的地方,卯考場。”

                      閱筆「譯文」

                      閱筆澄、沅兩弟左右:

                      閱筆臘月初六接沅弟來信,知已平安到家,慰幸無己。少在于初六日起行,已抵蘇州。

                      閱筆我于十四日入闈寫榜,當夜二更發榜,正榜二百七十三,副榜四十八。闈墨極好,為三十年來所沒有。

                      閱筆福齋先生與副主考也很得意,士子欣喜傳誦。祖師定于二十六日起程。平景孫編修奏請便路回浙。這里公私送程儀約各三千有奇。各營挑浚奏淮河,己浚十分之六,大約年內可以完工,澄弟所勸大臣大儒改身之道,敬悉敬悉,惟現在精神,實在不如從前。

                      閱筆《鳴原堂論文抄》《東坡萬言書》,弟弟看了如有一能解的,寫信來問。弟弟每次問幾條,我每次批幾條,兄弟論文于三千里外,也不減對床風雨之樂。弟弟以不能文為自身缺憾,宜于趁在家時,昔學兩三年,不可以片刻拋荒。(同治三年十二月十六日)

                      閱筆致九弟。講求奏議不遲「原文」

                      閱筆沅弟左右,弟信言寄文每月以六篇為率,余意每月三次,每次未滿千字者則二篇,千字以上者則止一篇。選文之法,古人選三之二;本朝入選三之一,不知果當弟意否?

                      閱筆弟此時講求奏議,尚不為遲,不必過懊惱。天下督撫二十余人,其奏疏有過弟者,有魯衛者,不有及者,弟此時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①,以吾弟攻金陵之苦力,用之他事,又何事不可為乎?(同治四年正月廿四日)

                      閱筆「注釋」

                      閱筆①恒:恒心。

                      閱筆「譯文」

                      閱筆沅弟左右:

                      閱筆弟弟信中說寄文章每月規定六篇我的意思每月三次,每次不滿干字的寫兩篇,千字以上的只要一一篇。選文的方法,古人選三分之二,本朝入選三分之一,不知合弟弟的意不?

                      閱筆弟弟現在講求奏議,還不遲,不必過于懊惱。天下督撫二十多人,奏疏超過弟弟的,有魯衛者,有不及者,弟弟這時用功,不求太猛了,但求有恒心。以我弟攻金陵的苦力,用于其他事,又何事不可以做成。(同治四年正月二十四日)

                      閱筆致四弟九弟。諄囑瑞侄用功「原文」

                      閱筆澄沅弟左右:

                      閱筆紀瑞侄得取縣案首,喜慰無已!吾不望代代得富貴,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讀書之種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禮義之旗幟也。諄囑瑞侄從此奮勉加功,為人與為學并進,切戒驕奢二字,則家中風氣日厚。而諸子侄爭相濯磨①矣。

                      閱筆吾自受督辦山東軍務之命,初九十三日兩折,皆己寄弟閱看,茲將兩次批諭抄閱。

                      閱筆吾于廿五日起行登舟,在河下停泊三日,待遣回之十五營,一概開行,帶去之六營,一概拔隊,然后解維長行,茂堂不愿久在北路,擬至徐州度署。九月問準茂堂還湘,勇丁有不愿留徐者,亦聽隨茂堂歸。總使吉中全軍,人人榮歸,可去可來,無半句閑話,惹人談論,沅弟千萬放心。

                      閱筆余舌尖蹇澀。不能多說話,諸事不甚耐煩,幸飲食如常耳。沅弟濕毒未減,懸之至!

                      閱筆藥物斷難收效,總以能養能睡為妙!(同治四年五月廿五日)

                      閱筆「注釋」

                      閱筆①濯磨:濯:洗,此處指爭相學習和磨練。

                      閱筆「譯文」

                      閱筆澄、沅弟左右:

                      閱筆紀瑞侄得了縣的案首,大高興了!我不望代代得富貴,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就是讀書的種子,世家的招牌,禮義的旗幟。諄囑咐瑞侄從此更加奮發,為人與為學并進,世戒驕奢二字,那家里的風氣便越淳厚,而子侄們都爭相濯磨。

                      閱筆我自受了督辦山東軍務的命令,初九、十三日兩折,都己寄給弟弟看。現將兩次批諭抄給你看。我于二十五日起行登船,在河下停泊三天等遣回的十五營,一概開行。帶去的六營,一概拔隊,然后解維長行。茂堂不愿久在北路,準備到徐州度署,九月問準備茂堂回湖南,士兵有不愿留徐州的,也聽其隨藏堂回去。總要讓吉中全軍,人人榮歸,可去可未,沒有半句閑話,惹人家議論,沅弟千萬放心。

                      閱筆我舌尖蹇澀,不能多說話,什么事都不耐煩,幸虧飲食還如常。沅弟濕毒沒有減輕,懸念之至!藥物決難收效,總以能養能睡為妙。(同治四年五月二十五日)

                      閱筆致四弟九弟。述為不學有四要事「原文」

                      閱筆澄沅兩弟左右:屢接弟信,并閱弟給紀澤等諭帖,具悉一切。兄以八月十三出省,十月十五日歸署,在外匆匆,未得常寄函與弟,深以為歉小澄生子,岳松入學,是家中近日可慶之事,沅弟夫婦病而速痊,亦屬可慰。

                      閱筆吾見家中后輩,體皆虛弱,讀書不甚長進,曾以為學四事勉兒輩:一曰看生書宜求速,不多讀則太陋。一曰溫舊書宜求熟,不背誦則易忘。一曰習字宜有恒,不善寫則如身之無衣,山之無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則如人之啞不能言,馬之肢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蓋閱歷一生深知之,深悔之者,今亦望家中諸侄力行之。兩弟如以為然,望常以此教誡子侄為要。

                      閱筆兄在外倆月有余,應酬極繁,眩暈腦氣等癥,幸示復發,腳中亦愈。惟目蒙日甚①小便太多,衰老相逼,時勢當然,無足怪也。(同治六年十月廿三月)

                      閱筆「注釋」

                      閱筆①日甚:一天比一天厲害。

                      閱筆「譯文」

                      閱筆澄、沅兩弟左右:

                      閱筆多次接到你們的信,并看了弟弟紀澤等的諭帖,具悉一切。兄長八月十三日出省。

                      閱筆十月十五日歸署。在外匆匆忙忙,沒有常常寫信給你們,深以為歉。小澄生子,岳松入學,是家中近日可以慶祝的事。沅弟夫婦病而速愈,也可欣慰。

                      閱筆我見家里后輩,體質虛弱,讀書不大長進,曾經以為學等四件事勉勵兒輩。一是看生書要求速,不多讀就會陋鈍。一是溫舊書要求熟,不背誦就易忘。一是習字要有恒,不會寫便好比身上無衣,山上無樹。一是作文要苦思,不會寫文章,好比啞巴不能說話,馬跤不能行走。四者缺一不可,這是閱歷一生才知道的,今也希望子侄努力實行。兩位弟弟如果認為對,望常以這四點教誡子侄。

                      閱筆兄長在外兩月有余,應酬很繁忙,眩暈疵氣等病,幸虧沒有復發,腳腫也好了。只是眼睛蒙蒙一天天厲害,小便太多,衰老相逼而來,時勢如此,不足怪。(同治六年十月二十三日)

                      免責聲明:本文章由會員“李熙林”發布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
                      <address id="v5f1t"><meter id="v5f1t"><dfn id="v5f1t"></dfn></meter></address>

                      <nobr id="v5f1t"><i id="v5f1t"><em id="v5f1t"></em></i></nobr>
                          <font id="v5f1t"></font>

                        <font id="v5f1t"><ruby id="v5f1t"></ruby></font>

                          <listing id="v5f1t"></listing>

                            <dfn id="v5f1t"><ruby id="v5f1t"><form id="v5f1t"></form></ruby></dfn>

                                <dfn id="v5f1t"></dfn>

                                <progress id="v5f1t"><b id="v5f1t"><strike id="v5f1t"></strike></b></progress>

                                  <font id="v5f1t"></font>

                                          国产成人h片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