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5f1t"><meter id="v5f1t"><dfn id="v5f1t"></dfn></meter></address>

<nobr id="v5f1t"><i id="v5f1t"><em id="v5f1t"></em></i></nobr>
      <font id="v5f1t"></font>

    <font id="v5f1t"><ruby id="v5f1t"></ruby></font>

      <listing id="v5f1t"></listing>

        <dfn id="v5f1t"><ruby id="v5f1t"><form id="v5f1t"></form></ruby></dfn>

            <dfn id="v5f1t"></dfn>

            <progress id="v5f1t"><b id="v5f1t"><strike id="v5f1t"></strike></b></progress>

              <font id="v5f1t"></font>

                      自古逢秋悲寂寥 劉禹錫《秋詞二首》

                      導讀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其二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唐 · 劉禹錫“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凈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唐 ·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首僅八十一字的《陋室銘》可謂是中國最有名的古文之一。朗朗上口的詞句一氣呵成,我們念著它,不僅領略到古代漢語之美,也認識了其作者——唐代“詩豪”劉禹錫。

                      如果在唐代詩人中選擇知交好友,我一定首先選擇劉禹錫。他出身書香門第、博學多才、詩文俱佳,又性格開朗、積極上進、百折不撓,是個絕對的“正能量型人士”。在仕途的上升期,他因參與“永貞革新”,觸動權貴利益被貶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其后在宦海中沉浮,從嶺南到巴蜀再到江淮,在大唐的偏遠地區游歷了二十三年。這些挫折和經歷在他的詩中卻化成一種別樣的風格,即在原有的才情中又加入了縱橫今古的豪氣、廣見洽聞的宏闊和貼合地氣的平實。他作詠史詩、民歌體詩和山水詩都造詣極高,詩風沉郁而不悲切、歡快而不放縱、舒朗而不虛無,甚至還很有幽默感。試看他相隔十四年所作的兩首游玄都觀詩,即“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此二首詩分別出自《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再游玄都觀》)即使隔了近一千二百年,我仿佛都能聽見劉郎發自心底的笑聲。

                      這樣的劉郎,他眼中的秋天怎么會是悲苦惆悵的呢?《秋詞》第一首的起句即單刀直入,直白地道出“我”就是不同意前人的觀點,“我”就是認為秋天比春天要好。先議后敘,用一幅生動的畫面來加強自己的說服力。試看秋高氣爽之際,一鶴凌云而上,詩人的詩情也隨之被激發,伴著仙鶴的沖天之勢奔涌而出,直達云霄。詩中的景物虛實結合,襯托出作者心境之開闊、志向之高遠。

                      如果說第一首《秋詞》如同激昂的樂曲,第二首《秋詞》便像清麗的畫卷。作者先展開一幅秋季明凈的水墨山水畫,然后在其上點染出紅紅黃黃的樹木色澤,畫面隨之變得溫暖起來。在這樣的背景下,雖金風清冽,卻不會讓人感到寒冷,帶來的是一種澄澈的清醒。與明媚妖嬈、如同輕狂少年的春光相比,秋季仿佛一個溫雅睿智的中年人,成熟而理性,更加魅力十足。

                      劉禹錫本人的性格如他所描繪的秋天一樣豁達爽朗。他與柳宗元交情深厚,曾共同進退。他和白居易是同齡人,多有酬和之作。在從和州(今安徽馬鞍山市和縣)返回洛陽時,他特地到揚州與白居易相會。白居易感嘆他命運蹉跎,在荒涼之地枉費了多年歲月,因此贈詩中有“舉眼風光長寂寞”(出自《醉贈劉二十八使君》)之句,而劉禹錫卻在酬詩中寫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出自《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名句來回答,顯示出年過半百的自己仍對生活、對前途充滿了熱情和希望。懷有這樣的心境,何止是在秋天,哪怕是在寒冷的冬季,也能體味出生活的美麗吧。劉禹錫六十四歲時與老友白居易一起留居洛陽安度晚年,兩人常有詩歌唱和,共同笑對老病之境。劉禹錫當時寫有“在人雖晚達,于樹似冬青”(出自《贈樂天》),“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出自《酬樂天詠老見示》)等詩句,難怪白居易稱劉禹錫為“詩豪”,難怪后人贊其“英邁之氣,老而不衰”(出自瞿佑《歸田詩話》)。

                      劉禹錫不僅僅是詩人、文人,還是哲人、學者。他的《天論》三篇,提出天與人之間“交相勝”“還相用”的觀點,對后世影響頗深。他的成就還涉及政治、醫學、書法等多方面。如《唐書·藝文志》中記載劉禹錫著有《傳信方》二卷,收錄內、外、婦、兒各科廉驗兼具的實用方藥,原書雖亡佚,但后世醫書多有征引,日本《醫心方》中也引錄多方,可見其影響力。

                      劉禹錫眼里的秋天,高峻宏達而又絢爛多姿,是人間的收獲季,也是人生的至高點。有誰能不喜歡劉郎筆下的秋天呢?

                      免責聲明:本文章由會員“陳原林”發布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
                      <address id="v5f1t"><meter id="v5f1t"><dfn id="v5f1t"></dfn></meter></address>

                      <nobr id="v5f1t"><i id="v5f1t"><em id="v5f1t"></em></i></nobr>
                          <font id="v5f1t"></font>

                        <font id="v5f1t"><ruby id="v5f1t"></ruby></font>

                          <listing id="v5f1t"></listing>

                            <dfn id="v5f1t"><ruby id="v5f1t"><form id="v5f1t"></form></ruby></dfn>

                                <dfn id="v5f1t"></dfn>

                                <progress id="v5f1t"><b id="v5f1t"><strike id="v5f1t"></strike></b></progress>

                                  <font id="v5f1t"></font>

                                          国产成人h片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