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性價比、渠道優勢以外,國產工業機器人路在何方?
工業機器人發展路在何方?
我國已經是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在國家政策及市場需求等多重因素驅動下,國產工業機器人憑借性價比、渠道等優勢,已經占據了國內很多細分領域的大部分市場,但在關鍵技術、材料、零部件等方面還是與國際的先進水平有一定差距。
3月27日,在佛山舉行的“2021中國實體經濟論壇”上,行業專家以及來自多家工業機器人上市公司的高管,闡述了自身對行業發展的看法。參與討論的包括國機智能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吳桐、埃夫特-U(688165.SH)董事長許禮進、機器人(300024.SZ)副總裁王金濤、工業富聯(601138.SH)佛山智造谷有限公司總經理歐陽渺安、庫卡機器人(廣東)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師張禹。
吳桐表示,從基礎上來說,機器人產業和數控機床有類似的地方,短板問題比較難解決,是整個行業的問題,要提升一步比較難。比如說控制器,這個東西不太容易看得清楚,不知道精度能到多少,也有材料上的問題,差距仍然還是比較大,我們還在做最小級,很多東西基礎打得非常弱,某些產品將來可能要推倒重來。國產機器人現在還處于一個“跟跑階段”,但是跟以前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已經有相當產品能夠在各行業廣泛應用。
“上了設備自動化,買了機器人回來就能生產,沒有上自動化的招人招不到,招到人要隔離,”許禮進表示,2020年的疫情加快了工業機器人行業的快速發展,很多企業在復工復產的時候生產一直不穩定,下游客戶一看自動化的產能很穩定,把大量訂單都給了那些上了自動化的企業。
許禮進稱,埃夫特在佛山發展有兩個點,一個在順德成立了全資子公司,在南海也有一個銷售點,也是為佛山的制造業轉型升級服務的。佛山有大量的企業,比如陶瓷行業、五金行業的拋光打磨,汽車零部件行業的焊接需求,包括家電行業、五金件行業等,都要面臨自動化和智能化方面的選擇。
王金濤表示,其實國產機器人從一開始推出的時候也用了很好的部件,國產部件也是逐步成熟地推出,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之后,現在已經有很好的突破,但是還沒有徹底解決痛點,還需要一個過程。接下來在基礎材料,基礎工藝方面,可能需要政府提供一些支持。
“主要是自己做,自己用,”歐陽渺安表示,2006年開始,富士康開始自主研發做機器人,做了那么多年以后,對外的賦能其實還是比較少,富士康用機器人用得很多,裝備量大概有十幾萬臺。作為工業富聯來說,也比較關注產業鏈供應鏈最前端和最末端關鍵的部件,還是有一些像機器人減速器比較“卡脖子”的問題需要突破。
“從本土化降成本來看,其實本身需要巨大的投資,我們要試錯。”張禹表示,在本土化這邊,因為庫卡被美的集團(000333.SZ)收購之后,在本土化這一塊會把供應鏈和核心零部件盡量本土化。供應鏈核心部件的本土化,不管是國外的公司,還是國內的公司,至少它的制造在國內完成。庫卡中國在產業鏈這一塊,主要的目標把現在的庫卡機器人進口的部件還有從海外運轉的部件大幅下降。
張禹稱,因為疫情給庫卡帶來了很多機會,最近做了物流自動化的項目,這個項目由美國和德國兩家大型公司提供本品,因為疫情它們無法供貨,這個產品轉到國內來進行研發和制造生產,客戶把這個需求和指標帶給我們,“通過我們的研發體系,相信經過少量的迭代我們會做得非常棒。”